?
很小的時候,當春天的腳步剛剛踏響,我便挎著籃子,和小伙伴們一起剜野菜。有時候,野地里還有一層薄薄的霜凍。這個時候,除了能剜到薺菜以外,其他也野菜是很難剜到的。
聽老人講薺菜還可以入藥,所以村民們都很喜歡吃。那個時候,家家都很窮,春三月,野菜便成了人們的主食。野菜湯、野菜團子、野菜饃。反正變著花樣吃。一直要剜到麥收時節(jié)。
在我們一群小伙伴中間,有兩個機靈鬼,他們總是不勞而獲。他們的獲得,不是巧取豪奪,大都是智取。比如說,他們其中一人遠離我們一定的距離,然后高喊:“這里的薺菜多得很,快來呀!大伙一擁而上,因為都去搶,把菜籃子放在了原地,這個時候,另一個人,趁機從大家的籃子里,把菜偷走。當然,也不是全部給你拿完,他們是合伙“作案”,偷到的野菜,分別放在兩個人的筐里。這種“作案”的手法,重復(fù)了好多次后,才被我發(fā)現(xiàn)。他們兩曾經(jīng)揚言要報復(fù)我,我就說,你們偷的可是大家的菜,要是我說出去,吃虧的還是你們。因為我們有七八個人,迫于這種威懾力,最后他倆還是作罷了。自此以后,我們變成了好朋友。有時候,碰到野菜多的時候,他倆總是讓我先把大一點的剜走之后,他倆才去剜。剜野菜的時光都是在春天,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家里沒有糧食,整個春天都是以野菜度日。不過,有時候也有空著籃子回家的。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小伙伴在玩一種游戲,游戲的名稱叫“打瓦”。就是遠處先立一塊磚頭,然后站在規(guī)定的距離內(nèi)把它打倒。打倒一次,向前進一步。然后繼續(xù)打。大家先前說好了是來下賭注的,“賭資”就是野菜,贏一次給一把。因為人多,其中那兩個機靈鬼,老是搗亂,最后導(dǎo)致大打出手,有的籃子也被踩扁了。哭聲、喊聲亂作一團。游戲也進行不下去了,各自都在爭辯理由,一直爭論到天黑,也沒有爭論出誰的對、誰的錯。天黑下來了。大家踏著朦朧的夜色,回到了家中。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又聚在一起。把昨天打鬧的事忘得一干二凈。在我們中間,先前那兩個機靈鬼是我們的頭。每天走多遠,往哪個方向去,都是他們兩個決定。自從他們偷菜的事情暴露以后,我被推選為領(lǐng)路人了。其實,在我沒揭發(fā)他們倆個之前,大家就有這個念頭了。我有個長處,就是認識的野菜的種類比他們多得多。那都是奶奶教我的。在他們分辨不清的時候,都是請教我。我也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所以,在我們的同伴中,我是有威信的。
剜野菜的童年,是一個快樂的童年,貧窮的滋味大人們感覺的比較深刻,而我們則沒有。雖然一日三餐都是野菜,但在我們幼小的心靈里,總是認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沒有現(xiàn)在這一代人的奢求和欲望。啃著雞腿說太油膩,喝著飲料還怕過期,上網(wǎng)玩游戲,一個整夜不休息,該上學(xué)了,大人怎么也喊不起。在他們看來,也和我們當年一樣,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有人說,環(huán)境可以改變?nèi)松@話一點也不假。時代在發(fā)展、在變化。我們不可能再回到那個時代。我們也不希望讓這一代的青少年天天去挖野菜。我們要的是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一種鍥而不舍的追求。因為童年是人生大廈的基礎(chǔ),祖國的未來正需要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