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清照,很多人可能都是和我一樣的印象:中學課本里那個“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和“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感覺總是一個不知年齡面帶愁容的多愁善感醉醺醺的婦人形象,隱約記得她有一個頗有才氣的丈夫,其余就不知道了~~~
作為中國古代文壇流傳的為數不多的才女,她的生平我終于得以一探究竟。而她的故事,既讓人驚喜,又那么平常。一言以概之,她是一個具備現代女性的獨立思想和人格并且有才華有膽識的古代女子。
幸福快樂的童年
李清照于1084年出生在北宋一個開明富裕的官宦之家。她的父親李格非是蘇東坡的學生,為人品行都跟蘇東坡很相似,心性豁達通透,為人正直清廉,也很有文學才華,對于女兒李清照更是自小視若掌上明珠。李清照出生不久生母便去世,父親續弦的后母品行溫良,而且也是知書達理,對李清照視如己出。這真是萬分幸運。
李清照五歲的時候跟繼母透露出想要讀書識字的心愿,得到了家人的極大鼓勵和支持。她幾乎過目不忘,更加深得父親喜歡,甚至還在書房給她專門安置了自己的書架。因此從小李清照就跟那個時代的女孩子不一樣,書房是她出入最多的地方,只是偶爾走入姐姐們的繡房不經心地學點刺繡女紅。
少年成名
在這樣開明的家庭中李清照一天天長大,書是她最好的朋友,只要有書在手,她就可以樂不思蜀。十幾歲的她,對詩詞歌賦,經史子集,筆記雜錄,趣聞逸事都有濃厚的興趣。她喜歡獨立思考,對前人的說法從不盲從,總能提出獨特的見解。
同時,她也好酒,而且不只是小酌。她還宣稱自己天生喜歡博戲,就是賭博。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好酒和賭博讓人們對她頗多詬病。但她自己從不在乎,就是要活的豪放磊落,從心自然。她喜歡外出游玩,在山明水靜的地方尋找詩情。
在她的少女時期,就以絕頂的才思和真性情,寫下了我們都耳熟能詳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和《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十七歲的她,就這樣驀然間站在文壇,聲名鵲起。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見鐘情
同年,她遇到了后來生命中的伴侶,趙明誠。趙明誠是李清照父親的學生,比李清照大三歲,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聰穎,被譽為神童。博覽群書,喜愛詩文,尤其酷愛尋訪收集金石書畫。趙明誠的姨丈陳師道則是蘇東坡門下六君子之一。
那一年,李清照應父親要求去京城陪伴,在大佛寺和父親一起祈雨,結束后準備回家,遇到上前打招呼的趙明誠。這是他們第二次見面,卻是第一次正式相識。
在最美好的年華,他們相遇了,一見鐘情。但此時的他們并不知道對方的心意,只能各自遙望,兩處相思無言。
突破點是在趙明誠這邊。趙的父母當時正好在準備給他張羅終身大事,他一直以年紀尚小想以讀書上進為主,遇到李清照以后他是心有所屬,思考良久,他想了個主意。
一天一大早,他跟父母煞有介事地說,昨夜夢見一位白發老者送了他一本書,醒來只記得三句話:言與思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詞女之夫)
他的父親趙挺之一聽就知道了兒子的心事。詞女之夫,天下女子萬千,善于填詞落筆生花的卻只有李清照。按說兩家門當戶對,但是,趙挺之卻是一個把官場利益看得比兒子的幸福要重要的人,他希望兒子有不錯的姻緣,但絕不愿意讓這姻緣有損自己的仕途。他與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北宋的朝堂上并不是同一個陣營。北宋政治紛爭不斷,朝堂內部新舊黨派之間勢如水火,外部面臨金國邊患,風云際會險惡無比。
才子佳人珠聯璧合
幸運的是,命運給這對才子佳人預留了空白時間,讓他們走向彼此。這時正逢宋徽宗即位,他既不偏袒新黨,也不偏袒舊黨,因此新舊黨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
于是,趙明誠父子通過中間人將聯姻的意愿告訴了李家。李格非非常清楚趙明誠的學識和人品,他雖與趙挺之不是一路人,但是卻將女兒的幸福放在首位。在確定了李清照的心意后,兩家按照當時的風俗禮儀給兩人操辦了婚禮。
這一年,李清照十八歲,趙明誠二十一歲。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李清照和趙明誠可謂是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不僅兩心相悅,而且彼此相知相惜,互相扶持欣賞。他們在出身和精神上都是門當戶對,他們不曾遠離柴米油鹽,卻也沒有囚困其中。琴棋書畫,古籍金典,詩詞歌賦,巧妙地填補了生活的空白。當然也會有一些疏離,誤解和矛盾,但是每次,他們都發自內心地和解,并且更加堅定地站在彼此身邊相伴。
清歡歲月兩相知
在他們結婚最初的幾年,由于趙明誠還是太學生,經濟上并不寬裕。但是他熱愛金石文物,癡迷其中,遇到喜歡的金石文物,哪怕傾囊而出也要買回家。李清照總是全力支持,哪怕因此要面臨窘迫的日子,她也經常典當自己的首飾和衣物來支援趙明誠。
結婚一年之后,因為朝政紛爭,李清照的父親被極力打壓貶謫最后被罷官,不得不離開京城回到故鄉明水。而同時趙明誠的父親則是青云直上,官運亨通。李清照難過父親的不斷貶謫,向趙父求情,遭拒。而她以罪臣女的身份在趙家極為尷尬,于是也請求回娘家省親。于是,在結婚五年之后,李清照回到了故鄉,這一回就是兩年。在娘家的這段時間,李清照的詩詞和書畫有了長足的進步。
兩年之后,政局緩和,李清照回到京城趙明誠的身邊,之后他們一直陪伴在彼此身邊,以金石和書畫為樂趣和事業。趙明誠的父親罷官,去世之后,李清照他們夫妻倆決定遠離朝堂,之后兩人隱居青州十余年,專心書畫金石的研究和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們二十八年的婚姻中,并沒有孩子。在那個“無后為大”和“納妾”正常的時代,李清照表現出對于愛情和對幸福的執著,她堅決明確反對趙明誠納妾,即使在公公去世前臨終遺囑希望趙明誠納妾延續香火,她也沒有妥協。這種純粹和底氣,即使在現在社會都是不多見的,更何況那是在一千多年前。
屏居青州的這十幾年平靜安穩且充實的生活,是李清照生平最美好的時光。在他們以為就這樣漸漸老去的時候,趙明誠又被任命入朝為官。原本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簡單清靜的生活,但是屏居青州的日子雖畫意詩情,但他們在經濟上卻越來越窘迫。為了繼續他的金石事業收藏文物,他需要經濟來源。所以,他們商議良久,最終決定走馬上任。
才女的煩心事
趙明誠赴萊州太守之位,李清照則留在青州的古宅里繼續整理家里數量巨大的收藏。在這分別的一年里,李清照寫下了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詩詞,比如下面這兩首: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蝶戀花
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次年的秋天,分別一年之后,他們終于再次團聚。歷史上對趙明誠沒有明確的納妾記載,但是還是可以推測出在這離別的一年里,趙明誠有過一個侍妾。那個時代侍妾非常普遍,面對同樣的事情,許多女子都選擇默然接受,李清照卻做不到。但,她不會苦惱,不會撒潑,風雅如她,只能將怨情寫在詩里。
渡過那些煩悶與悲傷的日子,她終于選擇了面對。趙明誠雖有侍妾,待她仍是一如從前。不惑之年的趙明誠,或許被身姿窈窕的年輕女子吸引,或是出于子嗣香火考慮,但是能夠了解他內心世界,真正與他分享高品位快樂的,永遠只有李清照。之后的日子里他們煮茶品酒,繼續收集整理金石收藏。
風雨亂世自飄零
這樣安穩平靜的生活渡過了兩年,之后隨著金軍不斷的攻擊,南宋政局風雨飄搖。趙明誠多次轉調不同的地區任職,動蕩中他們不放心留在青州的那些他們收集了二十多年的金石文物。他們一起回到青州清點收藏,整理出最重要的可以帶走的十五車讓趙明誠先帶走回江寧,剩下的多達十幾間屋子,由李清照留下繼續清理,打算第二年春天運往江寧。
趙明誠走了,這年年底,青州發生兵變,他們剩下的那些收藏被叛軍縱火幾乎全部燒成了灰燼。死里逃生的李清照帶著冒死搶出來的《趙氏神妙帖》踏上去江寧的路。直到第二年春天,他們終于在動蕩飄搖中再次在江寧團聚。
之后發生了一件事情,當時在任江州太守的趙明誠,正好接到出任湖州太守的調令,而就在那天晚上,江州發生了叛亂。得知消息和危險的趙明誠,居然連夜一個人逃跑了。
亂世之中,生命的底色越會顯露無疑,人性的各種弱點也都被風雨洗刷出來。事后趙明誠非常羞愧難當。他知道,在李清照心中,一直都是有家國情懷,而且也是時刻關注和關心時局動態。
是的,性情剛烈任情豪邁的李清照最欣賞的英雄是寧折不屈的項羽啊,自己這般懦弱畏縮的景象她該是多么失望。面對郁郁寡歡的趙明誠,李清照倒顯得更為豁達。她雖失望,但深知趙明誠只是一介書生,性情文弱,研究書畫最是拿手,做官卻是力不從心。畢竟這個男子,曾給過她許多年的歲月靜好。事已至此,他們決定罷官隱退。生逢亂世,歸隱也不失為躲避戰禍的辦法。
永別
顛沛流離開始了。他們準備去往江西贛江之濱隱居。在到達池陽的時候,趙明誠接到詔令回京。這跟他的兩個哥哥在朝為官有關,再加上當時金軍步步緊逼,朝廷急缺用人。于是,他們不得不在池陽作別。李清照留在池陽看守文物,趙明誠先赴由江寧改名為建康的都城見宋高宗,然后回來接她一起去往湖州任職。
于是在兵荒馬亂中,在六月的驕陽下,趙明誠快馬加鞭走了。
七月底,李清照接到趙明誠的書信,說是得了瘧疾,讓她趕赴建康。心急如焚的李清照大半天后就到了,見到趙明誠時,他已經病入膏肓了。之后的半個月里,李清照請了各方名醫來醫治,自己日夜守候在身邊來照顧,但是還是沒能挽留住生命的消亡。
追獻文物
趙明誠去世后,李清照大病了一場。這一年,李清照四十六歲。孤苦無依的她打起精神來處理留在池陽的那些耗費趙明誠畢生心血的金石文物。他們沒有孩子,文物的處理去向是個大問題,最后李清照決定全部交給國家。而當時的宋高宗在不斷逃亡。之后的一年多,李清照帶著這些文物一路追隨,想要完成捐獻。這種辛苦而又略帶搞笑的畫面,是不是想想就覺得心很累啊?!
最終,李清照也沒能追上宋高宗,而且在這亂世之中,她孤身一人帶著這些文物實在不安全,最后被叛亂的軍隊搶走了大半。之后,她去到了紹興,她的弟弟李迒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時間后,她來到了杭州。
再婚
在來到杭州的第二年,也就是趙明誠去世的第三年,李清照再婚了。
易安居士再嫁,鬧得滿城風雨。所有發嘲諷與爭議,都被李清照淡淡抹去。經歷了幾年的顛沛流離,此刻她想要的只是安穩。
本想找一個斯文體貼的人一起安靜地生活,不料竟所托非人。那個費盡心機詳裝真誠文雅的張汝舟,只不過是看中了李清照的名氣,以及覬覦她手里剩下的金石文物。而李清照當然不會將這些傾注了趙明誠畢生心血的文物交給他。
結婚后的三個月里,他們的關系極度惡化。甚至到了張汝舟大肆打罵李清照的地步。于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一向豪爽坦蕩的李清照選擇了狀告丈夫并請求離婚。
離婚
離婚在現代文明中是一個很平常的詞語,但是,當時可是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在當時,妻子受丈夫虐待而狀告離婚是絕不可能的,另外,宋代法律規定,妻子如果狀告丈夫,即使罪名成立,妻子也要入獄兩年。
而李清照堅決要與張汝舟決裂,哪怕遭受牢獄之災,也在所不惜。
李清照是封建時代鳳毛麟角的奇女子。不僅因為她的才華,還因為她的倔強和果敢。即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仍然欽佩她的氣魄和磊落。
而此案,在當時驚動了皇帝宋高宗。最后,按照上報的情況查實,李清照如愿離婚,也并沒有受兩年的牢獄之苦,只是被關押九天之后釋放回家了。結束了這段九十多天的噩夢婚姻,從此,她與張汝舟再無瓜葛。
寥落晚年西湖畔
之后的日子,她專心整理完成《金石錄》。本想在西湖邊上靜靜地渡過晚年,但是國家在戰亂和紛爭中,身不由己,其間,她曾去到金華避難,不過之后仍然回到了杭州。對于國家她縱有許多抱負和期待,卻也不得不在亂世中偏安一隅,煮酒讀書。完成了《金石錄》后她將這本凝聚了她和趙明誠畢生心血和熱情的作品進獻給了朝廷,一直流傳下來保存到了今天。
李清照晚年在杭州渡過了整整二十個春秋,那些年里,她的詩詞里,滿是凄楚與哀愁,這不僅因為她本性多愁,更是因為國家飄搖,動蕩不安。她一個人在杭州的波光湖影中,獨自走過,享年七十二歲。
《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前半生,與趙明誠珠聯璧合的生活,美麗得幾乎像童話一樣。而后半生,顛簸流離,家國破碎,以及那場來去匆匆的失敗婚姻,慘淡無比。最好的人生,最壞的人生,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所幸,李清照有她獨立的品格,堅強的個性,細膩的情感,開闊的眼界,再加上無與倫比的天賦,使她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身影,成了名副其實的婉約詞宗。
李清照的一生,更加讓我因為生在現在這個開明發達的社會而感到幸運。因為生在那樣一個男尊女卑,國家動亂的環境,以她的才情和見識,品行和魄力,卻也不得不依靠文弱的丈夫,并且在丈夫去世后,孤苦落魄。但是,值得欣慰的是,至少,她在美好的年華遇到了喜歡的人,并且一起互相支持和學習,度過了一段靜好的歲月。
有人會說,李清照還是將愛情看得太重了,所以才會面對趙明誠的納妾和逃跑妥協接受。我卻認為,那只是因為她是真的深切地愛著他。因為這份愛,所以愿意妥協和接受。也是發自內心的愿意。不然的話,以她的性格和魄力,離開趙明誠只是在于她的一個選擇而已。而她,選擇了陪伴。相比男性,事實也確實是大多數女子更加看重愛情。這也是本身的特性吧。
沒有哪一種活法更高級,或者更正確。只有自己喜歡與否,是否心甘情愿,是否發自內心而為,才會真的幸福。而李清照做到了這樣的自在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