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一篇論文從初稿到定稿,對于作者來說,都要經過反復的修改,才能更加規范,更加具備閱讀價值。而修改的過程其實就是作者不斷提升自身寫作能力的過程,雖然過程中充滿艱辛,但經過一次次的“修煉”,終能“修成正果”,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 ? ? 自己有十八年的工作經驗,但缺乏理論的支撐,很難完成一篇有意義的論文,也很難提升自己教育的高度。但自從2016年12月25日有幸加入“鄉村班主任工作與發展研究”微信群,線上教育專家的引領與指導、同伴們的學習與交流,讓我有勇氣嘗試撰寫第一篇論文,甚至嘗試更多篇。我的每一篇論文都是在教授、編輯的耐心、細致指導下,進行一對一的修改、打磨,才逐步定稿。每一次修改各位專家給予我很大的幫助,讓我越來越明白如何撰寫教育教學論文?如何將理論與實踐融合一體,進行表達?如何選取案例進行論證?我也逐漸懂得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是論文寫作的基礎,理論書籍的閱讀是論文寫作的有力支撐。雖然自己在語言的表達上缺乏華麗的辭藻,文章的構思與結構也有待提升,但我一直努力用心敘述成長中的學生與自己。
? ? “中國鄉村班主任發展研究”第二輯書籍將要出版,自己的一篇論文非常幸運地選入其中。自2018年12月28日“鄉村班主任發展研究第二輯編輯”微信群建立,我們每一位入選論文的作者,以及李家成教授、研究生許瀅、吳陳兵博士進入了緊張而忙碌的修改編輯工作。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多人的集體論文修改,有太多的感觸縈繞在心間,曾嘗試一一記錄,但總是無從下筆。生活的瑣碎,自己的惰性,一直是自己成長的阻力。在努力克服中,最近整理出本次修改論文的點滴感受。
? ? ? 一、從自己論文的修改中,明晰方法,修訂不足
? (一)初稿的形成:做得多,寫得順
? ? ? 2018年9月14―15日,“第二屆鄉村班主任發展研究論壇”會議在北京工商大學附屬小學召開。我有幸參加了此次會議,并投了一篇論文。這篇論文是在吳陳兵博士的指導下,經過多次修改而成,題目為《開發利用鄉土資源? 豐盈班級日常生活》,主要從鄉土的自然、社會、人文資源三方面進行論述。在會議的十分鐘發言稿中,我選取自己實踐經驗積累頗多的自然資源進行了匯報。于是再次投稿《中國鄉村班主任發展研究》第二輯時,我結合自己的發言稿針對鄉村自然資源從開發的構成、開發的基礎、開發與利用、開發的成效與思考進行闡述。重點放在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方面:與植物相伴,探索生命成長 ;觀動物之態,體驗生活趣味;用自然物質,發揮學生想象空間,分三點進行舉例說明。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寫任何東西決定于認識和經驗,有什么樣的認識和經驗,才能寫出什么樣的東西來。反之,沒有表達認識的能力,同樣也寫不出好作文”。由于自己在自然主題方面做得多,經驗積累也相對豐富,所以寫起來就會順利一些。
? ? ? 形成初稿后,我再一次請教吳博士,吳博士讀后給出的建議是把自然資源的開發構成與開發基礎合并為一個標題,并結合開發利用的幾個維度進行分別論述,達到結構邏輯的一致性。吳博士不僅從論文整體結構上給予我指導,還指導我如何寫摘要?如何把活動設計以表格形式進行表達?如何標注參考文獻?在吳博士的多次指導與幫助下,我的這篇論文成功入選。非常感謝吳博士,讓我有機會參與到《中國鄉村班主任發展研究》第二輯書稿的論文修改活動中。
? ? (二)修改的歷程:要細致,多學習
? ? ? 李教授建立“鄉村班主任發展研究第二輯編輯”微信群伊始就提出:“這次修改,是為了提高稿件質量,更希望成為培養一批有較好學術修養和學術規范意識的鄉村班主任,因此,邀請大家和我們一起投入修改過程,發展自己,并留下精品。”李教授的殷切希望成了我們修改論文的動力。我希望自己在修改的過程中,學術素養和學術規范意識都能有所提升,自己的內心充滿了期待。當李教授轉發兩個公眾號,并建議我們下載、打印關于論文修改方面的材料,一篇篇閱讀,學習他人是如何修改的。于是我開始閱讀陳海敏校長、王懷玉老師、程露老師、藍美琴老師、林冬梅老師、小太陽老師等很多老師的論文,從一稿到多稿一一閱讀,內心充滿敬佩。論文作者的專研與認真,指導者的專業與細致,深深地打動著我,同時也激勵著自己要嚴肅對待,用心審視所寫論文。
? ? ? 李教授還指出:“這幾天假期,歡迎自己修改出第一稿(務必用修訂模式),然后發到群里。我們編輯部成員會投入接力修改。所有材料建議都公開在這個群里,相互學習,希望成為我們這個核心的鄉村班主任的研究團隊的群體發展。最后,附上研究生許瀅和編輯靡玲老師整理的論文格式要求、一篇初步修改的論文的格式,請大家修改時在格式、規范等方面一步到位。再次感謝所有伙伴的信任,對第二輯充滿期待,希望成為這個領域中重要的出版物,我們一起留下一本值得千萬鄉村班主任仔細閱讀、品讀、學習和借鑒的書!”在閱讀這段話后,我深切感受到李教授對鄉村班主任研究團隊群體發展的殷切希望,對第二輯書籍品質的熱切期待。自己默默下定決心,一定要認真學習,真心真實地投入其中。
? ? ? 從未使用過“修訂模式”的我,沒有急于修改,而是每天閱讀微信群里各位老師修改后的論文,以及李教授有針對性提出的修改建議。然后對照自己的文章,是否做到修改了哪個字、哪個詞、哪句話、哪個注釋。我反復閱讀自己的論文,逐字逐句,標點符號、序號標題、語言的前后邏輯等一一重審,發現了很多表達不當之處。經過兩天的學習與修改,使用手機版的“修訂模式”完成了第一次修改稿,并發送到微信群。兩個小時后,我收到了李教授的指導建議:“焦老師好,請查收相關建議。您的文章的主題、結構都很好,語言也非常流暢,主要是最后一部分的豐富化問題。您思考、準備一下,好好修改一下,就接近定稿了。謝謝了!”看到后,特別感動,李教授總是在第一時間給予我們鄉村班主任最真誠的引領與指導。李教授對我的論文題目和最后一部分內容提出了修改建議,對于題目的確定,要有明確的觀點,用一句話作為標題,可以突出核心。對比李教授與自己確立的題目,讓我更加明晰論文論題確定方法。論文最后一部分內容當時在撰寫時,自己該怎樣論證、說明,心中并不清晰,同時還擔心字數的限定,所以只是簡略地進行了概括。李教授的建議不僅指出了問題的所在,還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法,參考其他老師,用一些案例、數據、材料來論證、說明,并結合北京會議后其他老師對我的評價展開論述。
? ? ?
? ?
? ? ? 根據李教授的建議,我重點要修改完善最后一部分內容。結合前面闡述的實踐活動,從學生、家長、教師在活動中所取得的成效進行具體論述,同時配有圖片加以佐證,從547字符增加到2621字符。同時,這期間我學會了怎樣使用電腦的“修訂模式”,對整篇論文進行多次校對后,再次發送到微信群。李教授又一次快速回應,指出論文中的大小標題不應使用句號,這樣細致入微的指導,又一次深深地感動著我。再一次慶幸自己能在李教授的引領下和伙伴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 ? (三)定稿的幸福:
? ? “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當李教授確定我的論文可以定稿時,內心無比激動,幸福感油然而生。當即就在QQ空間里寫下這樣一段話:“今天在嘗試挑戰中,又一次沖破了難關。感覺生活就是在不斷挑戰自我中改進,不斷努力中改變。過程的艱辛在取得成果的瞬間充滿甜蜜!兩年多的努力,自己生活與工作越來越美好,幸福圍繞身邊的日子真好!衷心感謝我生命中遇到的貴人!”
? ? ? 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寫完了一篇東西,看幾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數,這是好習慣。”經過本次論文的修改,自己在寫作上有了一次質的飛躍,還需今后不斷地努力,養成反復修改的好習慣,多讀、多思、多寫。
? ? ? 二、從協助施建珍老師論文修改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 ? ? 我的論文定稿后,李教授在群里說:“請焦老師幫忙看看其他老師的文章,一起協助,提出修改意見。老師們也可以自由邀請,相互合作,幫忙看文章。多一個人看,肯定會質量更高的 。”我接下這個任務后,內心很忐忑,畢竟自己知識積累不足,學生人數太少,組織開展的活動無法實現多元豐富,同其他老師相比,很多實踐活動未曾嘗試過,更談不上積累經驗了,我該如何提出修改建議?此刻我膽怯了,想把自己邊緣化。就在這時我看到李教授讓我把《江蘇教育》發表過的文章私發給施建珍老師,供她借鑒。于是我主動聯系了施老師,施老師誠邀我幫助她修改論文。我與施老師從未見過面,但自從我加入“鄉村班主任工作與發展研究”微信群以來,我們經常進行網上交流,我們的學生情況,開展的自然主題活動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感覺特別投緣。本次施老師和我的論文都是關于大自然的主題,所以我才鼓起勇氣答應了施老師。就這樣我們開始了五天的修改交流。依據李教授提出的修改建議,我首先打印了施老師的論文,進行細細閱讀,邊讀邊圈畫,在紙版上做了初步的修定建議,并找了一些有關的文章拍成照片發送給施老師,希望能對她有所幫助。
? ? ? 接著我們一起商討怎樣調整論文的整體結構,合并、完善具體事例?如何使用“修訂模式”進行修改?論文的稱呼“學生”、“筆者”、“孩子”怎樣確定?大標題和小標題是否恰當?每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標點……我們都認真審閱,有時早晨六點我們就開始交流,有時晚上十一點左右我們才結束討論。這期間我一遍遍品讀施老師的論文,感受著施老師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在施老師的文字里充滿溫暖、親切和自然,時常感染著我。最后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施老師的論文很快就定稿了,真為她感到高興。
? ? ? 對于我來說,這次協助施老師修改論文,實質上是把握住了一次學習的機會。我們同是自然主題,但卻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與方法,施老師注重學生的自主開發,而我喜歡和學生定框架,定計劃;施老師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而我的總是實踐描述多一些;施老師的語言細膩、動人,而我的語言有些平鋪直敘。這樣的對比學習,我們不僅能發現自己的不足,還可以通過共同的探討解決我們存在的問題。很慶幸自己勇敢了一次,沒有錯過與施老師共同進步的機會。
? ? ? 三、從所有人論文的修改中,互幫互助,充滿溫情
? ? ? 每天我都在品讀大家撰寫的論文,關注修改的情況。可以說,我從來沒有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讀過如此多的論文,并且一篇論文要讀上很多遍,從中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位作者的不懈努力,感受到每篇論文是如何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完美。內心由衷地敬佩各位作者的精心鉆研精神,對文字精雕細琢的功夫,以及邊修改邊反思的學習態度。十幾天的時間所有論文定稿,能有如此成效,感動于李教授、吳博士、許老師的細心指導與引領;感動于葉老師、程老師、藍老師的積極協助,是這些“光源”讓所有人感受到溫暖。所以時常能在群里看到這樣令人感動的話語:
? ? ? 葉斐妃老師說:“這是我第一次嘗試認真設計問卷和分析結果,感覺比較膚淺,但是真的覺得自己前進了一大步,也是目前為止寫就的最長的一篇文章了。感謝李教授,無以言表。”
? ? ? 李靜雪老師說:“做如此有意義的事情是我的榮幸,這篇文章之前寫的時候沒有加入大量有說服力的案例,比較空洞,接下去我再看看您建議的幾位老師的資料,然后再修改,非常感謝!”
? ? ? 吳靜超老師說:“一篇篇一稿稿,真心感受到了李教授的耐心和幫忙修改的同學的認真和專業,學到的不只是對文字表達的嚴謹態度,還有對讀者負責的精神。十分感謝!”
? ? ? 李瑜清老師說:“十分感謝,通過這次修改不僅長了見識,提升了專業能力,更為吳博士、李教授們耐心細致的指導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而感動。辛苦了。”
? ? ? 周倩老師說:“謝謝許老師的修改意見,看著前輩們的交流,真是自愧不如。感覺自己很幸運能夠在這個群里。”
? ? ? 藍燕美老師說:“群里的老師都這么好學,真是個正能量滿滿的團隊,我初步修改了格式和部分內容,但是水平實在和大家差距太大,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導。謝謝!以后一定加強閱讀,向大家學習。謝謝李教授給的機會,看到您這么努力,感動!”
? ? ? 讀著這些真誠的語言,我深有同感,時常想,自己是何等幸運,能參與本次書籍組稿修改過程。這期間我沉浸其中,體會到字斟句酌使人醉,千修萬改促人進的境界。我相信自己在光源的周圍也會逐漸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