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此文懷念過世的所有親人,包括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特別懷念我的堂妹美齡,愿你們在“那邊”安泰!也請護佑生者安詳!
七月半,邵陽鄉下有“接老客”的習俗。
外人可能不懂,這里解釋一下:所謂“接老客”,是祭奠過世親人的一種儀式,因為民間有“七月半鬼門開”的說法,在鄉下人的意識里,“鬼門大開”必致大亂,所以,把過世親人“接”回來住幾天,避免他們在“鬼門大開”時走丟,或因“鬼城”成為空城而感到孤獨,或避免他們被孤魂野鬼欺負。
鄉下“接老客”通常是七月初十傍晚“接”,七月十五傍晚“送”。
我少時在家鄉每年都親歷我二叔虔誠的“接”老爺爺老奶奶、爺爺奶奶、二嬸及其他已過世的親人,我媽虔誠的“接”我外婆,跟隨儀式進行而準備的供品(點心、小食),是小孩子的垂涎,因此,七月半是每個鄉下孩子除過年和中秋節之外的最大期盼。
“接老客”是一種儀式,既然是一種儀式,就必得有章法,現如今是不是還追隨舊時的風俗我不得而知,多少年沒有親歷過了,但我少時的親歷還是記憶猶深的,記得的情節是:
七月初十那天把堂屋打掃干凈了,在堂屋的神龕上點了香燭或香油燈,傍晚時沐浴凈身,備幾樣供品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擺好碗筷(八副碗筷和杯子),杯子里倒上小半杯白酒,然后在屋前的空曠地燒了紙錢,卜了卦,把過世親人“請”到堂屋里就坐,并再次在神龕前燒紙錢“請”他們喝酒,至此,“接”親人的儀式算是完成了,他們也因此有了一個特別的稱呼為“老客”。
2011年我寫了篇《問神叩卦》,里面記錄了我二叔“請”我二嬸回來的逸聞趣事,再讀時但覺歷歷在目。
小時候一直困惑想問大人的問題是:他們真的回來了嗎?他們睡哪里?為何看不見他們?——這樣的問題,我的二叔和老媽估計也回答不了,畢竟這只是對親人的一種哀思,一種心靈的寄托!
還有個困惑的問題想問大人:為何每次飯前祭他們時要燒紙錢?為何每次用酒祭而不是茶?——始終沒有問,到現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從初十到十五,這幾天一日三餐得備些好菜和點心待“老客”,因為有吃的,但凡小孩子沒有不高興的,那時物質條件有限,點心也只是炒南瓜子、炒黃豆、炒花生、發餅、紅糖、紙包糖、應時水果等,等大人燒了紙錢“請”他們享用之后,就將點心分給孩子們吃,因此,對于小孩子來說,這幾天是非??鞓范腋5摹?/p>
七月十五這一天,是“送”他們回去的日子,這一天也有個隆重的儀式,隆重程度不亞于過年,除了照常的三餐備上幾樣好菜,每家每戶還會準備一種用糯米做的粑粑為供品,視為打發他們回去時路上吃的干糧,這種粑粑雖然在七月半的炎熱天,但放多少天都不會壞,我二叔的解釋是因為供品敬過神(過世的親人都是神)得了神的護佑,這種解釋真令人欣慰!
這一天的傍晚,早早的“請”“老客”吃了夜飯,然后準備好幾捆紙錢,搬出供桌擺在屋前的空曠地上,桌上擺上瓜果及糯米粑粑等供品,將紙錢圍成圈擺好,圈圍得越大越好(表示送給親人的用度很豐盛),再用白線把紙錢圈起來,給上路的親人燒紙錢這是標配了,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在紙扎鋪里訂紙屋等祭品燒給上路的親人,希望他們在“那邊”豐衣足食,不受餓,不受凍,不凄涼。
我至今仍記得這樣的場景:大人們在送“老客”時,往往一邊燒紙錢一邊口里念念有詞,雙手握拳彎腰叩拜不止,還要求我孩子們彎腰作揖。我二叔又特別一點,他還會卜卦,是帶著請求、困惑、問題卜的,是個陽卦就會展露笑顏,表明他卜的問題得到了答案或困惑得到了解脫,是個陰卦則會凝眉苦思,自我找尋原因并一一向他們求證,直到得到陽卦。大人們口里念叨的什么我不得而知,從來沒有聽清楚過,但我想無非是懇求“老客”護佑:一護現世安詳;二護人畜無恙;三護收成穩當。
這里有個細節要說一下,紙錢為什么要用線圈起來呢,大人的解釋是說把紙錢圈起來風就吹不走,也可以避免那些冤魂野鬼搶擄,真是樸實多智的鄉民!
記憶里的七月半,常也月光如水,大人們在月光下送“老客”上路,給他們燒紙錢,祈求他們護佑生者,邊燒紙錢邊流淚,訴不完的哀苦,流不完的淚,生離死別,空氣里彌漫著燒紙錢的煙霧,也彌漫著生死兩重天的困頓,那時的人間,整一個愁字了得!只是那時,我們少不更事,大人們在祭奠親人滿懷憂思的時候,我們很少體味到他們的哀傷,更多的只是惦記著好吃的點心,但就算這小小的私心被看破,我想也是被諒解的吧!
一年一度七月半,今天是逝去的親人回來探親的日子,遙祝他們在親人的呼喚下能順利找到家,家的樣子可能一直在變,家的成員也可能一直在變,但懷念永不變!
糯米粑粑的做法:先將糯米浸泡一夜,瀝干,上磨盤磨碎或在石臼舂碎,和水,揉成團,加餡(有芝麻餡,有白糖餡,有紅糖餡),壓成豬腰形,用桐樹葉子包裹,然后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