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自古就是人情社會,人情事故簡直就是深入骨髓的東西,怎么抹都抹不掉。如果你以為在現今的社會比較公平公正,這樣想確實沒有一點錯,但是成年人當然得用成年人的思維來思考問題,同時也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性。
就算是在發達國家制度相度完善的美國,想殺個把黑人也不單單說不講公平那么簡單。
那么我們今天再通過《鹿鼎記》來學學什么是人情世故,什么是識時務。
康親王宴請京城的達官貴胄來府小聚,正在討論各自身邊的高手的時候。
多隆總管引起話題說:聽說上次鰲拜余黨騷擾王爺,王爺這個月招攬了不少高手。
康親王接話說:小王實在求賢若渴,費盡心神,才請到幾位第一流高手。
……(中間省略一小段不重要對話)
多隆接著說:其實王爺自己就是高手,上次鰲拜的余黨來騷擾王爺,王爺箭無虛發,親自射死了二十幾個高手。
此時康親王的表情有點得意,但是當時多隆總管并不在現場,在現場的只有康親王及其親信還有在現場被天地會劫持的桂公公韋小寶。
多隆知道這個事情,自然是康親王自己在訴說當時的兇險場面的時候,有意夸大了自己的英雄形象。人都好面子,將事情夸大把自己當時的狼狽和不堪肯定是要掩藏得嚴嚴實實,將自己的正面英勇形象突出得妥妥的。
但是同桌的桂公公韋小寶也在此次同桌吃飯,康親王就怕桂公公是個二愣子出來澄清事實揭穿康親王的狼狽樣。
沒想道緊接著桂公公韋小寶說:嗯,這件事我親眼所見啊,當時我耳朵只聽見嗖嗖聲,王爺射箭百發百中啊,前面被他射中的人,全都翹辮子,后面是我們自己人,大家皆贊王爺劍術好啊。
此時康親王的表情更是高興得不得了,擔心的心總算落地了。
世子吳應熊聽到桂公公這么說開口贊嘆道:康親王神箭,晚生佩服之至,來敬王爺一杯。
世子吳應熊贊嘆佩服康親王的話一說出,就知道這波吹捧效果是大大的好。
經過這一波抬高吹捧,看破不說破,康親王看了小桂子一眼,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心想:小桂子知情識趣,難怪皇上這么喜歡他。
這個桂公公果然不是個二愣子,能讓皇上這么喜歡也是有原因的。
在康親王的府邸里當然講話得給足康親王的面子,不然吃了人家的席還拆人家的臺就簡直不識抬舉。如果桂公公這么做,一定會被逐出這個圈子,根本不可能再有機會加入到達官貴人的圈子,要想一起混,沒必要拆人家的臺。
當然我想表達的并不是不正確的價值觀,而是就這個電視劇橋段得出的心得,畢竟沒人會教你怎么干。對錯真假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必要了,只要大家開心就好。
就好比家庭里頭,是否對錯根本不重要,在外可以講是非講對錯,但是在家里只要讓這個家里的女主人爽了就有好日子過,這就是現實,這就是規則,家里可能真講不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