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
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塵土里安詳,
一半在風里飛揚;
一半灑落蔭涼,
一半沐浴陽光。
非常沉默、非常驕傲。
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如果有來生,要化成一陣風,
一瞬間也能成為永恒。
沒有善感的情懷,沒有多情的眼睛。
一半在雨里灑脫,
一半在春光里旅行;
寂寞了,孤自去遠行,
把淡淡的思念統帶走,
從不思念、從不愛戀;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只鳥,
飛越永恒,沒有迷途的苦惱。
東方有火紅的希望,
南方有溫暖的巢床,
向西逐退殘陽,向北喚醒芬芳。
如果有來生,
希望每次相遇,
都能化為永恒。
據說三毛去過54個國家,三毛是個旅行愛好者,一直都在流浪,從未停止,或許是喜歡行走,感覺累了,如果有來生,要做一顆樹,樹有扎根的地方,落葉歸根,就這樣在那里,能站成永恒,事與人違,我們都期待能在來生中開始,多動人的念想,只那永恒一說,便已牽動了多少人的心,我們沒有三毛瀟灑,但三毛的念想我們都曾有,我們也想站成永恒,也想沒有悲歡的姿勢,但說到底 我們是人,而樹,從它站成那一刻,便可以站成永恒,即使干枯敗落,那根下的泥土依舊有滋養它的養料,倒下之后,也還是那里,不動不移,永恒的姿態,一輩子都能在塵土中飄渺,只希望,我們能夠在一瞬間得到定格,不需要考慮太多,三毛跟荷西的愛情讓我們很揪心,也希望我們能像風一樣,那般灑脫,走過,也不帶走什么,沒有生活的苦楚,沒有那雙動人心扉的眼睛,沒有我對你的思念,吹過那片沒去過的世界,帶著思念一起走,寂寞了,就獨自去旅行,帶著所想所念的,走在這滾滾紅塵中,如果有來生,化為一只鳥,飛躍千山萬水,只需在冬去春來中需找溫暖的地方,那火熱的在天空照亮著,目標,可我們不是一只鳥,沒有自己的目標,沒有確定的方向,該往哪里飛,兜兜轉轉,又飛了一個圈,也不知道飛的是什么,或許就應該這樣做,但我們卻什么也得不到,來生,是我們的期許,那殘留在懷抱的溫暖,逐漸消散,或許早已沒有了,只是我想把她留住,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做永恒,每次相遇,都會分別,只是時間的長短問題,我只希望永遠,記下我們每次的遇見,因為那是美好的開始,化做永恒:抱著你的那時,那永恒就在你甜甜的笑時,很漂亮,很好看。
以下為三毛的資料
網絡謠傳三毛《寫給自己》中收錄的詩。
原文并非一首詩歌,而是一段話。出自于邱瓊的小說《這一世木已成舟》,原載于紅袖添香網站。
后被網絡人繼續添加,類似于《世界上最遠的距離》被謠傳為泰戈爾的詩句,實為集體創作一樣。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陳懋(mào)平(后改名為陳平),中國現代作家,1943年出生于重慶,1948年,隨父母遷居臺灣。1967年赴西班牙留學,后去德國、美國等。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臺后,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2日,她因子宮內膜肥厚,住進臺灣榮民總醫院,3日開刀完成手術。4日清晨,醫院清潔女工進入7樓婦產科單人特等病房,打掃浴室的時候,看見坐廁旁點滴架的吊鉤上,懸掛著三毛被尼龍絲襪吊頸的身體。她身著白底紅花睡衣,現場沒有任何遺書。法醫推斷三毛死亡的時間是凌晨2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