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舉幾個朋友的例子,以及我自己的幾點思考和總結,認真說說這個話題。
先說說背景:讀研究生的時候,我做過班主任(和輔導員性質差不多)。學校里的大多數輔導員都是行政保研,也就是保送研究生,然后有一年時間要專職來做輔導員工作。而我是志愿去找學院申請,兼職來做班主任。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自己對于成長的迷茫、以及對于成長的渴望,都有很深的體會,希望能夠幫到更多的人。當時帶的學生,現在有些已經在 BAT 做到總監,有些已經一些不錯的公司的副總裁。其實大家的年齡并沒有差多少,只是經歷的時間遲早而已,總有一些是能夠幫到一些弟弟妹妹的。如同工作之后,從李開復老師等人身上學到一些東西一樣,每個階段的人,都會對前一階段的人有幫助。
結合這樣的經歷,自己在之前和現在的觀察,我覺得這些方面是可以分享的:
1.假設一個大的方向
很多人讀書的時候,選擇的專業往往自己可能以前不了解、或者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喜歡,或者即使是在自己喜歡的專業,也還沒有摸清楚門道,想使勁,但是又不知道該往哪里使勁,陷入到迷茫當中,這樣的情況非常常見。
當自己處在迷茫當中時,不妨先假設一個大的方向。例如如果對互聯網產品、設計等感興趣,就去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閱讀資料等等,試試往這樣的方向上發展,做些事情。例如如果覺得之后要出國讀書,同樣可以先定一個方向,早早了解申請學校和專業有關的條件,有意識的積累。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讀書的時候非常努力,在本專業之外,還輔修了英語,每天早晨六點多就出門,晚上11點回來,天天如此。其實那個時候他挺迷茫的,因為他總和我一起聊。但是和其他人的迷茫不同,他一直在使勁、使勁、使勁,覺得某個方向可能以后會是自己想做的,就先開始做起來,中間好幾次轉折,但是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是在積累。畢業后,我們差不多每年都見一次面,一直能看到他在每個階段的喜悅和迷茫,只是積累不曾停過。現在是某個很好的公司的副總裁,路仍然很長,但是從學生時代開始的行動力依舊。
方向可能是會變的。但是往這個方向上努力的過程,一般都不會白費功夫。很多時候,新的機會往往就來自于跨領域的積累。大學的時候,是真正能夠靜下來學習和讀書的時間段,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等自己工作了,會發現有各種各樣的負擔,各種各樣的顧慮。而在大學,假設一個大的方向就比較容易。
不要被自己的專業束縛住。自己的專業,其實是自己定義的。大學學的東西,的確最終用到的,可能10%都沒有,但是如果你能夠擴大基數,你的10%,就會比別人的10%要大很多。所以自己先設定一個大的方向,明確未來要做的事,然后盡量試試多往這個領域積累,無論是聽課、自學、參與活動、還是找地方實踐實習,讓自己動起來,比等待要好。
有了大方向,會讓自己更充實。
2.無心插柳柳成蔭
前些天我請一位朋友吳卓浩老師和我一起給設計師線上講課,我問他當初讀大學是怎么轉到現在的方向上的,因為他讀的專業和自己的本專業一點關系都沒有(他現在是非常資深的設計師,但是他的本科同學在造火箭)。他說就是因為興趣,他跑去聽計算機專業的課,在課上認識了一些計算機專業的同學。然后剛好大家要一起做一些事,說你就幫我們設計界面吧,于是一扇新的大門開啟了,那是在九十年代。
看起來是無心插柳,然而這背后是不斷的嘗試,是去開拓自己的視野。這就是折騰。年輕人都應該能折騰,因為再往后,折騰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多年后大家會明白,能夠肆無忌憚的折騰,是多么快樂的事。而在折騰的過程中,自己總會發現新的可能性。
前幾天在一個大會的現場,我遇到一位讀大三的朋友,大家閑聊幾句,我就說你們不覺得現場大家其實都需要更有效的社交、認識更多的人么?這里面能不能像做產品一樣,做出點事來,例如幫大家拉個微信群?然后我們另一位同樣在讀大學的朋友,兩個同學一起,就迅速開始行動,最終幫100多現場的朋友拉了個群,還邀請了河森堡等很多知名的朋友進來。這就是折騰,以及背后的行動力。也許這個過程,又能夠促成很多事情的發生,例如認識更多有趣的人?
如果不折騰,讀大學就少了樂趣。愛折騰才不會虛度。
3.有了目標,不妨多堅持,不用害怕失敗
我的老搭檔王俊煜,是當年的高考狀元,他畢業的時候,很想做個設計師,同時又很想加入 Google. 他大學讀的是物理,要做一個設計師,這個差距還挺大。自己非常用心的做了份實習生的簡歷,然后投給了 Google,然后就被拒了。但是他就是很想加入,想想走個曲線吧,就又投了份 Google 銷售實習生的職位,然后又被拒了。之后一段時間,他就繼續在各種折騰了。突然有一天,接到了 Google 的電話,就是前面提到的吳卓浩老師,想要面試他,再然后,他獲得了機會。后來問吳卓浩老師為什么當時想要他,并且能找到他,卓浩說,因為沒找到合適的人,剛好又急需人,就從扔簡歷以前的「垃圾桶」里找,看著他勉強可以,心情好就約過來聊聊吧。如果沒有這一幕,他應該是個物理學家吧^_^ 這個過程,聽起來挺戲劇,但是其實每一步都挺需要勇氣,需要堅持,也需要多往前走幾步。
這有點像玩游戲升級打怪,多堅持打打怪,逐漸就升級了,盡管這個過程不那么容易,盡管可能隨時遇到坑。
有點自己堅持的事,同樣不會虛度時光。
4.明確自己的優先級
很多同學讀書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參加社團、學生會活動、校外的活動和實踐、自學新的方向、考一個好分數、看劇玩游戲等等。每個事情都有價值,關鍵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明確優先級。例如玩游戲很正常,但是明明要考試了,還要花很多時間玩游戲,沒有臨陣磨槍一下,這就是優先級不明確,吃虧很正常。
同樣的時間,配置在不同的事情上,效用是不一樣的,這是用不著專門去讀運籌學就能明白的道理。然而恰恰很多人在讀書時有意無意的忽略了。看看電視劇、玩游戲、參加各種活動等等,都很有意思,但是要配置好時間,以及放在合適的時間做。
最近我請另一位好友、也是曾經帶過的學生陳維來講課。讀書的時候同樣都喜歡玩游戲,有些人只是一直單純的玩游戲而已,而有些人可以將這樣的愛好,和自己的專業技能結合起來,這些并不沖突?,F在陳維是騰訊互娛的設計總監。
明白哪些事情在哪些事情點重要、哪些不重要,才能不虛度時光,或者至少不會讓自己覺得空虛和焦慮。
5.交到好朋友
好的朋友、能夠和你一起成長的朋友,能夠讓彼此受益終身。大學里大家都很單純,沒有那么多利益相關的算計,找到一些彼此能交流、信賴、特別是能一起成長的朋友,會是很好的事。一起成長,而不是只會寒暄吹牛扯淡,很多人經常把這兩者搞混,以為后者就是朋友。
好的朋友應該讓彼此能夠更好,應該能夠相互啟發,相互促進。選擇和什么樣的人一起成長,還挺重要,無論是讀書的時候,還是工作之后。
有了可以共同考慮不虛度時光的朋友,同樣會讓自己不虛度時光。
(如果還想到有別的,再補充)
馬力,超過10年經驗的產品經理和設計師,最美應用創始人,創新工場早期成員,豌豆莢創始成員&產品經理,IBM用戶體驗設計師,在互聯網產品設計、工業設計、時尚設計領域都有比較多的積累,同時,也是北京郵電大學數字媒體與設計學院的校外導師(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