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火車,是一種賦予懷舊情結的事物,鐵路也一樣。作家于堅說過,滇越鐵路能讓你成為一名詩人。在中國漫長的鐵道線上,唯獨米軌鐵路是那么與眾不同,有不為人知的波瀾壯闊,跨越不可思議的險山奇水。米軌鐵路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奇景,它不可復制、難以重生,一旦逝去,將變為遺忘之景,冷落在山川河谷,靜寂湮沒。
文 / BIG浩
很多人問我為啥對火車那么著迷,是不是火車迷。我說,在專業火車迷看來,我是偽車迷,充其量只能算個鐵路愛好者。在我看來,我甚至連愛好者都算不上,僅僅是對家鄉的米軌鐵路背后的歷史和奇聞異事感興趣罷了。作為一個所謂的火車迷來說,我最早見過的并非米軌鐵路,而是外婆家后面大山中的那條成昆鐵路。外婆告訴我,那叫準軌,是大火車,云南還有一種米軌小火車。當時并不知道這兩種有何區別,一直堅持認為和圓通山里游藝樂園里的差不多,后來長大看到相關資料才知道“準軌”就是軌距為1435毫米的國際標準軌鐵路,而所謂“米軌”就是軌距剛好為1000毫米的窄軌鐵路。但這是我對米軌鐵路最早的認識。
而我和米軌小火車的邂逅則要從陽宗海說起。小時候和大人去陽宗海玩,湖邊一座高山上的景象令我十分震撼。每過一段時間就看到一列火車鳴著笛在半山腰的絕壁間緩慢的穿過。有時候還能看到兩到三個火車頭串在一起拖著長長的車廂,正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在高峻陡峭的山坡上爬行,依然很吃力。這和我經常在外婆家后面看到大火車截然不一樣,大火車一個車頭就能拉長長的車廂,而且速度很快,每次都是呼嘯而過。而陽宗海旁的則不同,火車頭比起來又短又小,車速很慢,當你聽到它的聲音要過上好久它才會出現。大人告訴我,這個就是小火車,法國人修建的,通到越南,叫做“滇越鐵路”。我心里頓時感嘆道:“這小火還真厲害,居然能跑那么遠,還能爬那么高的山。”陽宗海之行顛覆了我對小火車的所有已經形成的感性認識,腦海里經常會浮現出這樣一幕,一個雨后的傍晚,三個墨綠色的小火車頭嘶吼著,拉著長長的車廂在雨霧籠罩的懸崖峭壁間緩慢穿行。當時暗暗下決心,想著總有一天,一定要親自爬到陽宗海旁的那座山上去近距離看看小火車是怎樣爬上這座陡峭的山峰。后來上了學,零零碎碎的知道一些關于小火車,關于滇越鐵路的知識,這條鐵路是法國人在清朝末期修建的,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證,諸如此類支離破碎的知識。但我明白,小火車的故事肯定不止這些。再后來,通過去圖書館查資料了解到更多它的歷史,看到這些文字性的描述,更加讓我佩服,心靈再一次被震撼。同時我也了解到,云南除了米軌外,還有一種比米軌更窄的寸軌,這以后在表。“云南十八怪,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云南十八怪,火車沒有汽車快。”說的就是米軌鐵路。大人們也說:小火車是開到越南去的;我也所見:小火車是開得挺慢的。
“滇越鐵路”是目前公認的帶有籠統意味地對云南聯接越南的這條米軌鐵路的稱呼,似是而非地定義海防到昆明鐵路的總稱。歷史上法國人定義這條鐵路的全稱則是“東京公共工程”中的鐵路部分——19世紀末越南是法國殖民地,法國把越南北方稱為“東京”(Tokinosie),計劃大規模修建鐵路、公路、水路的工程,鐵路部分大體上劃分為“中國段”(La troncon Chinoise)和“印度支那段”(La troncon Indochinoise),“印度支那段”也就是海防經河內至老街的“東京段”(La section Tokinosie),“中國段”就是河口至云南府(昆明舊稱)的“云南段”(La section Yunnanaise)。關于這條國際鐵路的準確命名,國內外學術界都存在爭議,如果參照當年法國出版文獻的話會更能說明一些歷史問題,雖然其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一些殖民色彩,但畢竟百年前鐵路是他們設計并營運的,或許也有一些參考意義吧。建國以后,就把“滇越鐵路”云南段稱為“昆河鐵路”。
扯了一堆歷史,繼續說今天的主題。由于上學等等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心中長久以來的夢想,爬到高山的懸崖峭壁間去一睹小火車的“真容”。工作以后,由于自己的工作性質,業余時間也比較多,就想去實現這個長久以來的夢。但是問題來了,兩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更不知道有沒有路上去,如果順著鐵路走該怎樣走,一系列的問題放在眼前,計劃又只好作罷。所幸后來認識了丁目童鞋,一個80后,在車迷圈中小有名氣,我叫他米鐵狂人,是因為他干了一件很多人無法做到且非常牛掰的事——一個人徒步走完滇越鐵路云南段464公里的線路,收集了很多沿線一手的資料,做了很多非常細致的調查研究,是個“滇越通”,如果你要問他有關滇越鐵路的問題,他馬上就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就這樣在他的帶領下,我就來到這個魂牽夢縈的地方——七凸坡。
“七凸坡”位于陽宗海西北岸的山坡上,這個名字與我們腳下的古驛道有關。這個坡從山腳到山頂的廟那里一共有七道轉彎,所以叫做“七凸坡”,而現在人們把它稱為“七孔坡”,實際上是一種誤傳,錯把“凸”字念作了“孔”字,實際上“凸”字在云南方言里念“拱”音,是有“突出的”含義,在坡上它指的就是彎道。“七凸坡”顧名思義就是有七道轉彎的坡。“七凸坡”是明清時由官府出資修建的從宜良至昆明古驛道的一部分,現在在這座山上任然能尋到它的蹤跡。在這座山坡上,滇越鐵路與南昆鐵路一路高低并行著,兩線都是用了7年時間才得以建成的鐵路,但它們之間卻有著80多歲的年齡差距,古今兩條不同軌距、不同技術含量的鐵路以一種非凡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從水塘站到陽宗海山坡這段約6千米長線路上,平均坡度都超過了千分之二十,上坡時稍長的列車需要兩至三臺機車重聯牽引,而下坡時列車慣性加大,相當危險。1944年5月的一個下雨天,昆明駛往開遠的客車在此下坡時失控脫軌,列車顛覆起火, 當時列車側翻在線路左側,車上副司機及司爐遇難,車上裝有“中國銀行”17箱鈔票,共3500萬元,除4箱外均失散。最后引發大火將顛覆的列車燒毀,造成死亡185人、重傷56人的慘劇,史稱“七凸坡翻車”,是云南米軌鐵路上最嚴重的一次事故,時任云南省主席的龍云下令嚴訊事故責任。正是這個事件,讓這里名聞世界鐵路界。后來這次事故還被寫入了某一版本小學的語文課文中,不過遺憾的是我并沒有學過該版教材。
七凸坡,可以看作是云南鐵路歷史的一個發展縮影,當飛快的準軌電氣化列車從緩慢的米軌內燃小火車旁擦肩而過時,仿佛就是一種時代的更迭。
圖片 / 丁目、BIG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