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南京。
“什么,陛下真的殉國了?!”
“是,史大人!闖賊入城,陛下不愿受辱,已經在宮城北面的煤山,自縊殉國了!”
“陛下!”
眾大臣聞言,紛紛撲倒在地,大聲嚎哭起來,而為首的正是大明王朝設立在南京的一套備用機構——“南京六部”的官員之首——兵部尚書史可法。
而那位報信人,正是剛從北京逃出來的原大學士魏炤,他口中的“陛下”,便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而那個被他們口口聲聲咒罵的“闖賊”,便是那大名鼎鼎的大順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李自成。
其實崇禎自盡、闖軍進京這件事之前已有流言傳來,但大家還不敢確信,如今終于坐實了,仍不啻于晴天霹靂,眾人哭了好一陣,才慢慢止住了哭聲,史可法擦了擦眼淚,哽咽問道:
“魏大人,陛下可有留下遺旨?”
“有,陛下臨終遺旨,說‘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現已傳遍京城了!”
那崇禎皇帝作為亡國之君,有一個特殊愛好,就是喜歡寫罪己詔,所謂熟能生巧,臨死這封的水平果然更上一層樓,達到了其畢生最高水平。
鑒于他這會兒已經殯天了,以后恐怕也很難有機會超越自己了,而眾官聽了,更是感動不已,又一齊哭了起來,紛紛說道:
“陛下果真是愛民啊!”
站在這群人最后面的,是一位高個子的低階官員,他便是南京戶部六品主事——柳振民,他聽了眾人這話,只覺得諷刺。
因為不要說那在北方大地上卷起了滔天巨浪的李自成農民大起義,正是崇禎自己一手逼出來的,而且就在一年多前,就是現在正在這間屋子里痛哭流涕的這幫大小官員們,剛剛組織了一場對發生在浙江雪竇山地區的“天萌國”起義的殘酷鎮壓:那些身處魚米之鄉的百姓,本來應該是衣食無憂的,但就是因為忍受不了大明朝崇禎皇帝和各級官員的層層盤剝,才被迫鋌而走險,官逼民反,走上了和大明王朝殊死對抗的道路。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的年號叫“宗貞”,意思是要對“崇禎”砍頭(崇去山字頭為宗)剝皮(禎去衣補旁為貞);而國號叫“天萌”,更是要字字壓“大明”一頭。皇帝要真是愛民如子,能愛出這等驚世孝子來?
想到這里,柳振民突然有些想笑,但此時要笑,腦袋要掉,于是他也識趣地跟著大家大聲哀嚎了起來,其實主要是為了那些被官軍殘殺的浙江百姓而哭的。
大家又這么哭了一陣之后,還是那為首的史尚書先止住了哭聲,轉而切齒問道:
“那闖逆入京后,都干了什么壞事?是不是又像在寧武關一樣,屠戮百姓了?”
其實寧武關也不是李自成屠的,是明朝一個投降李自成的總兵尤世祿為了泄私憤干的,當時李自成都已經率領大部隊離開寧武關了。
而魏大學士面對史尚書義憤填膺的提問,卻開始結巴了起來:
“這?這好像倒沒有,因為那闖逆說京師是自己開門讓他進來的,所以并沒有屠城,但他倒是把大內占了!還把宮女分給了部下將士!不過倒是許配為妻,至少也是妾,并不是迭嬲(即輪流發生某種關系)那種。當然!他們得了內帑(即皇帝的私人存銀)之后,仍嫌不足,現在正在拷略百官,索要金銀,這正是流賊本性!但倒是……倒是沒有太過驚擾京城百姓。”
柳振民聞言,長舒了一口氣,既為了自己讓父親和岳父兩位大明中低階官員趁京師城破前提前南逃的先見之明感到高興,也為了京城的百姓們沒因為改朝換代受太大損害感到欣慰,至于那些腦滿腸肥的達官貴人們,他就不太在乎了。
史可法聞言,則皺了皺眉,鄙夷道:
“想不到那闖賊居然也裝起仁義來了。”
史可法此言一出,眾官紛紛嘖嘖稱是,而那位銜兒低個兒高的柳主事又再次不切時宜地想到:那李自成的軍隊還真不用裝仁義,因為他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還真就是仁義之師,還真就是闖賊來了,啊不,闖王來了不納糧:他們攻城略地之后,大多只搶官紳,對百姓不僅不搶,據說還會發糧,比起“兵過如篦”的朝廷官兵來,不知好到哪里去了,這才得到了眾多百姓的衷心擁護。
莫說遠的,就說之前李闖在河南攻克洛陽之后,就曾主動發糧濟民,遠近百里的百姓都來投奔相應,這件事南京的大小官員們都是知道的,就算你史大人說李闖是裝出來的仁義,現在才說是不是也有些晚了?
更有甚者,前不久剛剛發生過這么一件事情:有個叫高杰的總兵,綽號“翻山鷂”,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因為長得魁梧英氣,竟然和李自成的老婆邢氏攪到了一起。而后來這對野鴛鴦怕被李自成發現,性命不保,便干脆叛逃到了明軍。
今年初,李闖渡河東征,明朝武將大批歸附,而高杰因為同李自成有奪妻之恨,又是隊伍叛徒,所以不敢投降,便率部由陜西一路逃到了長江以北。
最可笑的是,當他們進入山東時,見地方百姓對明朝廷已失去信心,反而日夜盼望大順軍早日到來解民于倒懸,為了不受阻攔,同時得到補給,這支官軍竟然冒充成了農民軍!打出“闖王安民”的旗號才騙進了城!
如今這高杰就在江北,軍紀仍舊敗壞。既然這朝廷的官軍都混到要裝成叛軍跑路的地步了,李自成甚至喊出了“剿兵安民”的口號,并且得到了百姓的熱情擁護,你朝廷還好意思管人家叫“賊”、“寇”?這到底誰才是百姓心中的賊啊?
當然這都是柳振民的個人想法,而眾官批判完大順軍后,史可法突然又想起了什么,急切地問道:
“那太子呢?太子在哪里?”
“京城失陷,太子和其他兩位皇子都落在了闖賊手里!”
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在闖軍進城前,周皇后本來已經把三個兒子送去了自己的父親——嘉定伯周奎那里。但出人意料的是,周國丈面對上門避難的三個外孫,居然閉門不納,間接導致他們如此輕易就落入了李自成手中。
史可法聞言大驚,嘆息道:
“唉!這可如何是好?若是當初先帝能把太子提前送到南京來…”
就在史可法替先帝悔不當初的時候,他的副手-旁邊站著的兵部侍郎呂大器趕緊打斷了他:
“史大人,您就莫說當初了,還是說眼下吧,我看眼下三位皇子落入闖賊之手,也是吉兇難測,但國不可一日無君,以血緣親疏論,逃難出來的福王和潞王兩位小王爺是和先帝最近的皇家血脈,而且都在淮安,離金陵不遠,我們應當盡快在其中挑選一個,把他迎來,擁立為帝,依托南京現有的六部,重建朝廷,恢復大明,這樣進可以恢復京師,退可以保有江南,最為妥當。”
這呂大器素來嚴猛,所以說話很直白,而史可法聽了這話,也點了點頭,但隨即又沉吟道:
“那我們應該……”
這時東林黨大佬——戶部尚書高弘圖立刻接話到:
“我看應該……”
史可法聞言,連忙舉起了右手,止住了了他下面的話,隨后又擺了擺手,示意清場,于是除了史、呂、高和姜曰廣等幾位高級官員外,包括柳振民在內的其他中低階官員便都識趣地站到了大堂外面。
———————————————
作者有話說:
南明史是中國歷史上極為沉痛的一頁,華夏政權在這之前和這之后,都從來沒有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完完全全敗于外敵之手:古代史上最強大的外敵蒙古帝國,滅亡我們概念中那個弱小的南宋,都用了幾十年時間;而近代史上最厲害的外敵,日本,則干脆被我們頂住,并且最終打敗了。
而歷史上那被長期指責為偏安的南朝,更是傳了晉宋齊梁陳五朝,一直等到北方重新變成漢人政權——隋朝后,才被重新統一。
所以這段歷史雖然不長,但正如顧先生所說,是一段非常需要總結教訓的歷史。而在這段漢奸空前猖獗的歷史里,華夏民族中那些最英勇分子的民族意識和不屈血性,也從未表現的如此充分。雖然他們現在不怎么被提起了,但我認為,就像抗清義士張煌言死后能夠在西湖和岳飛、于謙比鄰而居一樣,他們那一股血氣,早已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有英靈的不朽魂魄一樣,深深融進了我們每一個華夏人的血液里,不可分離。
所以我決定寫下這個故事,而這個沉痛悲壯的故事將會以柳振民為核心,嘗試串聯起明清交替歷史上那些著名人物,因為當時的人物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柳振民的經歷也會是跌宕起伏的。從這樣一個人物的歷程中,我們或許能看到南明小朝廷的敗亡之因,但也能看到中華五千年血胤不絕之由。
? ? ? ? ? ? ? ? ? ? ? ? ? ? ? ? 六鎮民
? ? ? ? ? ? 起于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