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我們年少時都曾在自然中暢游過,那是我們記憶中最為美妙的回憶。我們也曾感嘆現在的孩子玩的東西那么多,可玩的卻那么少,又那么無趣。是孩子的天性變了嗎?亦或是我們生活的環境變了?是誰造成了這一切?我們又如何還孩子以真實的自然?
本片文章試圖來回答這些問題,更確切的說是通過過往的經歷,通過和孩子共處的歲月,反思自我的行為,在自我反思中,希望能夠你一些可值得借鑒的東西。
篇幅太長,本文為第一部分,共計兩部分。
另外,文末有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請注意查收。
確切的說,這篇文章不能稱之為“拆書”,因為受書中觀點啟發,我想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以及自己孩子身上的很多故事,我只是將這些故事羅列出來,并配上自己的一些感觸,希望于簡單的故事中回味出深刻的道理。
/ 01 /初識本書
本書是美國十大教育暢銷書,目前已被翻譯成十種語言,在十四個國家出版。
本書的副標題是:拯救自然缺失癥兒童。誠如副標題所言,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兒童正在遠離,對整個人類發展過程具有重大影響的自然環境,轉而投向人造的環境和高科技的氛圍中,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甚至演變成了一種病癥。作者的目的在于揭露出這種現象的普遍性,呼吁人們能夠更多的親近自然,并提供了針對家庭、學校、城市、社會的各種可行的辦法。
本書作者理查德.洛夫(Richard?Louv),兒童與自然組織的創立者和名譽主席,知名兒童權益宣導人、資深記者、暢銷作家,長期關注并投身于自然、家庭和社區領域的事務,著有八本相關領域的作品。2008年被美國環保組織奧杜邦學會授予奧杜邦獎章。
對我來說,本書加深了我對自然的理解,改變了我對兒童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糾正了我長期以來的一些錯誤觀點。
通過本文,希望能給你帶來以下收獲:
(1)重新界定自然的作用,拓寬對自然的認識;
(2)能夠喚起你兒時美好的記憶,能夠重新審視當下的教育方式。
/ 02 /自然的力量
我們的生活不可避免的,和大自然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聯系,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全的脫離大自然而存在,即便是你養了一些植物、動物,偶爾爬爬山,這些行為都是和大自然的間接接觸。
只是現在的孩子和大自然的接觸正在逐漸減少,本屬于孩子的自然領地正在被城市的擴張逐漸占領,之前只發生在自然中的很多事物正在轉入人工或室內——玩沙子、抓魚、游泳、攀巖,甚至是輪滑、足球;而以前未曾出現的東西也在逐漸的占領孩子的時間——網絡電視、娛樂節目、手游。人與人、人與自然直接的交流在迅速減少。
這個轉變相對于人類的整個進化過程實在是太快了。就在電視還未出現的50年代,我國廣大的貧困群眾們,還能常常歡歌笑語,唱歌跳舞,恨不得隨意拉出個人來都能扭那么兩下、唱那么幾嗓、甚至能玩幾樣樂器的也不在少數,而這些讓人快樂的東西,現在已然成為了學習的負擔。
當然這樣的結果,并非完全源于自然的缺失,但與自然的逐漸疏離,確實出現了不少的問題,研究指出,這可能會造成:肥胖率增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抑郁情緒的增多。當然,到目前為止我們并不能確切的證明,自然缺失與這些問題到底有著怎樣緊密的因果關系——畢竟造成這些不良結果的影響因素實在太多。
但,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好處卻是顯而易見的:在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我們會不自覺地贊同大自然力量;在幽靜的環境中,在呼吸著自然的風,清爽的涼時,我們會不自覺的放松下來。
同時,在看到因自然的力量導致的地震、泥石流,我們感受到了自己的脆弱;在親近自然,在感受萬物生命輪回的過程中,我們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
通過大量的研究,書中告訴我們,與自然的親近,還具有下列作用:
(1)自然會提升孩子的注意。無論年齡大小,但是對于兒童,尤其是有多動癥的兒童效果更好。
關于這樣的研究成果,書中列舉了很多,我僅摘錄兩個,列于此:
瑞典研究者們比較了兩種在不同環境下生活的孩子:一組幼兒園孩子生活在高樓大廈中,有安靜的玩耍空間,有矮樹和砌磚小道;另一組,本著“無論任何天氣都在戶外”的思想,將學校開辦在草地和綠樹的果園內,靠近繁茂的花園和巖石。研究表明,后一組小朋友,有更好的協調能力和更強的注意力。
在上世紀70年代,密西根大學的環境心理學家卡普蘭夫婦,對“走向戶外”的荒野活動做了一項長達9年的研究,并在1980年,提出了“注意力-恢復理論”。該理論指出,人的注意力分為兩種:導向性注意力和入迷(不自覺的注意力集中),過多的“導向性注意力”會引起“導向性注意力疲勞”,這是由于神經抑制機制要不斷的阻擋其他的刺激,從而變得疲勞,而在自動產生注意力的環境,也就是環境本身會讓我們入迷,我們便會減少“導向性注意力”的疲勞。
這樣的研究很容易理解。假如,我們生活在一個鋼筋混凝土的世界里,四周沒有一點綠意,那怕是一盆花,這樣的環境想想都讓人抓狂。但為什么會這樣,就要去看看上面提到的研究成果。
限于篇幅,下面的內容,我們只給出科研成果,不再列舉具體的科研過程。
(2)自然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當孩子們在一個被玩具器械,而不是自然元素占據的環境中玩耍時,他們會憑借體力競技建立社會交往;在自然中玩耍,孩子們會進行更多的幻想游戲,而且,相對于之前的依靠體力,他們的社會角色變得更依賴于語言技巧、創新能力和發明能力。
(3)自然會培養孩子本能的自信。現代生活限制了我們的感官,因為我們的關注點幾乎絕大多數是視覺上的。相反,自然會調動所有的感官,多接觸自然的兒童,能夠更直接的看到這個世界,能更多的發展心理技能,而這些技能能夠幫助他們發現和識別真正的危險,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自信。
p.s.本周五向各位呈上后半部分的內容。后半部分的內容包括:自我的生活感受,有價值的建議。
#心理學知識-14 #
自我02│自我的疆界和力量:自我的力量,指一個人的人格中所蘊含的力量;自我的疆界,指一個人的自我可以伸展的空間。自我疆界小的人,他的自我只能籠罩在一個很小的地方;而自我疆界大的人,他的自我,能伸展的更寬廣。自我力量弱的人,無法承受壓力太大的工作;自我疆界的根本,是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敵意感知,自我疆界太小的人會覺得外部世界是不友好的。
心理學故事:有些人不愛出去旅游,如果從上述觀點解釋,就是這些人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后,他們會對外部世界有敵意的感知,他們無法在新的地盤伸展自己的自我,所以這會讓他們和這個外部世界暗暗的較勁,即使不敢什么都覺得很累。
——來自《武志紅心理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