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翻譯】孔子說:“曾參啊,我的道有一個核心貫通啊。”曾子回答說:“學生明白了。”孔子出去后,其他的學生就來問曾參:“夫子的道,是什么呢?”曾子說:“夫子的道,不過是忠恕二字而已啊。”
【我的理解】
參,即是曾參。孔子學生,相傳《大學》就是曾子所做,儒家奉曾子為“宗圣”,可見其地位。
何為“忠”?盡自己百分百的能力,就是儒家所說的“忠”,并不是后世以為的“忠心耿耿”。
何為“恕”?將“恕”字上下拆開看,便是“如、心”二字。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就是“恕”。
這兩個字能做到,行走社會,也就沒有什么缺陷了。能盡力做事,便不落人口舌。能推己及人,便是仁愛,便能與人為善。
忠恕二字,屬于淺顯但不淺薄,好說卻不好做一類。忠恕二字,絕不保人大富大貴,但最起碼可以讓人少結恩怨,安穩一生。這叫保底的智慧。
但是,夫子之道,是不是曾子說的忠恕之道?這并不好說。
凡孔子教學,一個學生有一個學生的問題,便有一個學生的答案。
曾子其人,忠厚耿直,“忠恕”二字,本就是他所擅長的,也是他實踐的最多,也最得心應手的。故而他所領悟的,便是忠恕二字。
但凡把某一品質發揮到極致,都能一以貫之。若是顏回、子貢、子路、閔子騫等學生,所體會的一以貫之的道,又會有不同。此謂疏通同歸。
故而,也可以說,孔子并不是有個“道”一以貫之,而是以一個核心貫徹所學、所行,就是夫子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