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形容“青春”的詞從來都是“放蕩不羈”,“風華正茂”,“激情洋溢”,“活力四射”。而如今有一個詞闖入了青春里----“佛系”。
“佛系”最早源于日本的某雜志形容愛獨處,專注于自己的興趣,不想花時間與異性交往的男人。后來在國內的社交平臺流行起來,成為了對一種不爭不搶,不求輸贏的人生態度的網絡用語。
這個詞在現代年輕人隊伍里相當流行,讓我不禁感嘆:現在的年輕人開悟這么早么?
想想我們的父輩,在二三十歲的年紀,都在為了自己的小家披荊斬棘,浴血奮戰,而今的年輕一代卻“佛系”了,我不禁懷疑:他們真的看淡一切了嗎?
直到我有幸看到了梁永安教授寫的《每個人都了不起》,這本書是梁永安教授寫給每一位生活在混沌中找到不到方向的年輕人的。他在書中指出現代化給年輕人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但是除了機會也有很多壓力。社會前進步伐太快,導致新時代的年輕人無法停下來去思考去沉淀,而是被時代的浪潮推著被動地往前走。所以梁教授給到大家一些誠懇地建議和指引,讓迷茫中的年輕人們重新找到方向。
梁教授說,現代年輕人口中的佛系不是真的看淡了一切,而是為了避免痛苦,擺脫內心掙扎的有一種偽佛系。它其實是一種麻木,一種自欺欺人。但是為了粉飾自己的這種病態的生活狀態,于是就給自己戴上了“佛系”的帽子。
為什么現代的年輕人越來越麻木了呢?
原因有三點:第一點,人被工業化磨平,生活在工業化時代的年輕人生活節奏也變得不自然,變得更加機械化,就像是行尸走肉一樣。第二點就是人被資本捆綁,人的一生就是忙忙碌碌,為了掙錢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而價值感在這里卻并不那么重要。第三點就是人被生活包裹,我們生活在一個被“設計”好的世界,一切行為都被“設計”牽引著向前,有時候我們覺得很真實,但是也總能感覺到空虛。基于這三點原因,年輕人們慢慢迷失,慢慢覺得壓力,慢慢變得麻木,然后就形成了“佛系”的一群人。
那么如何走出這種偽佛系,真麻木狀態呢?梁教授在書中給了三個方法:
第一,尋找真實的生活,當你覺得自己陷入“偽佛系”的時候,不妨給自己的心放個假,讓它真正的去貼合生活,而不是去盲目地追求名利,也許在你回歸到真實生活中后你會發現生活其實是鮮活的,而之前的你只是被蒙上了雙眼。
第二,找到生命的切口,勇敢的去打破自己設定好的生活框架,走出去,遇見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在創造中發現奇跡,在自己的職業規劃地圖里,尋找更多可以用讓自己的蘇醒起來的點,用心去做,讓自己的生活不再單調。
我想起十年前的自己,在一個大公司打工,每個月只有兩天的休息時間,而且每天早晨點就要上班,晚上還要加班到七點。隨著業務能力的增強,我不再像其他同事一樣整天擔心無法完成業績,我每天打開電腦就看新聞,跟朋友八卦,當時自己單身,也很節約,掙了錢就存起來,看到銀行卡里一點點增加的數字,我突然覺得真沒意思,我才二十多歲,人生就這樣了?
于是我選擇了辭職,然后回到老家,想讓自己慢下來,然后再考慮未來的工作問題。
休息了一段時間后,自己也反思是否熱愛這項工作,未來要如何發展。失業的那段時間,也有很多同行朋友來找我,大家一起聊創業,我突然覺得也許我不一定非要給別人打工,或許我可以自己做老板。于是我打破自己陳舊的思維框架,自己注冊公司,創辦了自己的業務。
經營自己的公司的同時,我也考慮到,自己不可能永遠綁在工作上,我的生活和工作還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于是我會在工作之余學習畫畫,學習心理學,學習中醫,讓這些愛好把自己從單一的工作節奏中帶離,讓我越來越自信,對未來也充滿了期待。
人是生靈,不是機器,我們生來并不是麻木的,現代的年輕人缺額很容易被現實困在固定的設定里,早早的就“佛系”了。我們應該恢復自己應有的活力,追求自己內心的自由。像梁教授說的一樣:沒有荒蕪的土地,只有荒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