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劉先生想和大家分享中國茶文化的代表:功夫茶!
功夫茶,乃盛行于中國福建、臺灣和廣東潮汕等地的一種待客方式。
功夫茶的歷史已經很久遠了,并且傳說很多,泡茶步驟也繁雜。功夫茶主要有潮汕地區和臺灣福建三個地方,而三個地方的茶藝,雖說略有差異,但是大體上并沒有很大的區別。
關于三個地方的功夫茶:
首先,三地的功夫茶最大的區別就是用的茶葉不同,臺灣多為凍頂烏龍,福建多為鐵觀音,而潮汕則一般喜歡鳳凰單樅。
其次,一般所說的功夫茶多數是指潮汕功夫茶和福建功夫茶,這里有個細節,則是潮汕地區與福建相鄰,所以泡法幾乎完全相同。
最后,最早發展的就是潮汕功夫茶,福建次之,臺灣茶文化發展較后。但是因為潮汕功夫茶千百年來沒有大的改進,而福建和臺灣因為茶文化交流更多,茶藝時常改進,所以在內地最先被熟知的功夫茶就是福建功夫茶。英語tea就是采用福建方言中的“茶”。
功夫茶的特點在于工具多,步驟多,茶藝多,只盛三杯。
工具多達幾十種,這里就不一一說了,而步驟多則是因為最少八步,多的可以十七步,而茶藝方面的多,又分為賞茶茶藝,沏茶茶藝,倒茶茶藝,品茶茶藝,每種茶藝都會發展出幾種特色。
對于功夫茶,精髓在于“活”,活水活火。
活水的意思,從茶圣陸羽所言可知:其水,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而活火的意思,則在于煮茶時候的火候,需要用羽扇不斷微微煽動,使其火活。
功夫茶的泡茶程序也可濃縮為以下兩種高逼格的八個步驟(摘抄自網絡):
其一:
其二:
賞澤起舞(賞茶)
茶因品種不一,色也各異,或碧如溫玉,或暖似琥珀,或深比玄石。茶色又在杯中分上、中、下三層。觀杯中茶色,看熱煙裊裊而上,縈繞之間,有輕香沁人,如佳人在前,令人欲邀而交之。
昭君出塞(出茶)
茶謂之飲品中的君子,以茶會友,自有打破人心隔膜,盡情交談之愿,故取茶有如請友,命名“昭君出塞”,也有諧昭君和親之意。常以三指持杯,又稱“三龍護鼎”,且有珍而重之之意。
聞香識茶(觀茶)
君子之間,交淡如水,情濃似茗。迎賓之時,多呼一聲:“沖壺好茶你食”。靜聞茶香,品味的不僅僅是茶的品階,更是凝聚在茶韻里,沏茶人的一番工夫。聞香,是識茶,更是識人。仿佛沁人心脾的知己,在色澤誘人的暖茶中,靜候您的品讀。
喜逢甘露(啜茶)
既聞茶香,必思其味。然杯中茶湯尚燙,尊駕莫急,先杯沿接唇,小啜一口,讓唇舌慢慢感受這期待已久的茶湯滋潤,猶如久旱之初逢甘露。“久旱逢甘露”乃人生四大喜事之首,有工夫品茶也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蒼龍入宮(飲茶)
甘霖在口,稍稍一咽,便打開咽喉,熱流直奔于深腹之處,燒至丹田,潮有俗語“茶燒燙著腰”。這一口,有蒼龍逐日之勢,故名為“蒼龍入宮”。
溫床暖玉(潤茶)
一口過后,舌已滋潤,喉亦舒展,甘露初嘗而又滾滾而逝,于是再啜一口,聚于舌內,翻滾而下間,有如溫玉在口,散發于口腔之中,令人唇齒留暖,津澤生香。
香消玉蘊(品茶)
二口過后,手中茶宜在第三口喝完。一口乃“喝”,二口是“喜”,三口為“品”,四口便是“嘔”了,這是古人造字精妙的體現,也是品工夫茶的工夫所在。三口過后,茶香已充分擴散,遍布于鼻腔、口腔、體腔。但滾燙感也隨之而來,霎時間消除了遍體的香味,只存留暖玉流轉后不舍的感覺。
歸閣凝香(醞茶)
與茶的交流,在一品之間,飲罷送杯盞回茶盤,似有不舍。然熱感過后,忽有一陣清香自肺腑而上,纏繞口舌之間。見對坐友人,回味茶韻里淡淡的情懷。會心一笑,開口便如蘭芝綻放,舒展胸懷,暢吐心聲,人生幾何.
一壺功夫茶,對坐友人笑。對于功夫茶文化,幾千年歷史不是幾分鐘就可以了解得完的,但是我相信,對于以上敘述的匆匆一瞥,就已經可以讓你多一個待客之道了。至少在有客而來之時,你可以拿出幾件功夫茶具來告訴他:
“沖壺好茶你食!”
(PS:要是想探討更多關于功夫茶的知識,可以評論里寫下來喔,我們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