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后80后生人,出生并成長于廣闊無垠的農村,小時候最最高興的事情就是過年,那時候的年味兒就像是深巷里的老酒,打進臘月門兒就能聞見撲鼻而來的香氣。在年味兒越來越淡的今天,回憶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更覺珍貴。
01.貼春聯
每到新年來臨之際,家家戶戶貼春聯,打掃衛生,以求來年有個新氣象。
我記得小時候,臨近除夕的前幾天,我媽在準備好年貨后,在某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會“掃房”。所謂“掃房”,也即把長棍和平時掃地的掃帚綁在一起,將屋頂上的積灰、蜘蛛網呀之類的東西打掃干凈。過去一年的煩心事就如同這積灰塵土被清理的了無蹤跡。
而我和我哥會跟在我爸屁股后面充當貼春聯的小助手。貼春聯之前,首先要用白面和水熬一鍋濃稠的漿糊,搬著兀子(方形的板凳),拿著被我媽淘汰了的刷子,一般都是我爸指哪兒我倆就跟著奔哪兒。提前分好工,誰拿春聯,誰搬兀子,誰又提著刷子端著鍋。
貼春聯的工序一般為,我爸先拿刷子把舊年已經風干成白色的春聯刷掉,然后蘸著漿糊在墻上或者門上來回刷幾下,再選擇合適的春聯貼上,最后把邊邊角角處多弄些漿糊粘牢,以免被風吹開。
農村的房子門窗多,這項工作可不簡單,往往要忙活將近一個小時呢。我總是跑的不亦樂乎,尤其是當春聯貼完后,站在家門口、院子里,看著那一抹抹的紅艷艷,心里也喜氣洋洋的。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新年要有新氣象,一年年過去了,總要追求些不同。
02.穿新衣,領壓歲錢
既然連房子都要煥然一新,人更是如此。每年春節不管是商店買的還是母親親手給做的,必定人人都要穿新衣。我媽年輕時是一名裁縫,所以我小時候經常能穿到我媽親手做的衣服。
除夕晚上,我一般都會把新衣服平整地放在壓床被下面,這樣第二天早上穿的時候,衣服就是暖的,而我迫不及待穿新衣的心情也可以得到最好的釋放。
一大早穿戴整齊,要給父母長輩拜年,小孩子總是很迫切地去拜年,倒不是因為多喜歡給人磕頭,而是因為磕完頭后就可以拿到壓歲錢,少則一元,多則十元。給一圈兒親戚長輩拜完年,積攢的壓歲錢,足夠買得起平日里心心念念的玩具和零食啦。
一提到壓歲錢,我還有些委屈,因為在我的成長過程中,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親戚們像是商量好了似的,過年再也沒給過,而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時候因為什么無端端就被斷了壓歲錢,可我老公,到現在去親戚家還能收到壓歲錢!同樣是人,命運卻如此不公!
03.解饞
在我小的時候,農村的經濟狀況普遍比較落后,所以平日里很少吃到好吃的,我家一般是在過節日的時候才會蒸包子,包餃子。小孩子是最饞的。因為過年能吃到很多平時吃不到的好吃的,所以我們比大人們更期待過年。
臨近過年,我爸會到附近的集市置辦年貨,一般我會嚷著跟著一起去,抱著一串糖葫蘆,邊吃邊聽我爸跟賣家討價還價。
我家置辦的年貨通常有雞肉、豬肉、魚肉、藕以及一些蔬菜。為什么要單獨把藕列出來呢?因為在我們那兒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炸“藕夾子”(學名好像叫藕荷),一炸就是一大盆。我媽還會另外炸一些魚、豆腐皮,每年都不一樣,但是“藕夾子”是必須的,這一大盆往往要吃到過完元宵節。
而燉雞肉、紅燒魚是我爸的拿手菜,豬肉呢,會被剁成餡包成皮兒薄餡兒大的餃子,別提多美味了,記憶中的味道,現在想想,香的直流口水。
后來漸漸長大,回家過年總會抱怨東西不如以前好吃,我媽說:“不是我們做的東西味道變了,是你的嘴變叼了”,也許是吧,這些年在外讀書工作,很少在家,胃口漸漸變了,記憶中香甜的味道可能永遠也吃不到了。
04.越來越淡的年味兒
小時候我期待過年,是因為我有所期盼,盼著好吃的、好玩兒的,盼著自己快些長大;如今生活條件有所提高,生活節奏太快,一些事情想做立馬就做,不必非得等到過年,況且每過一年就提醒自己又老了一歲,于是年味兒漸漸淡了。
去年過年的時候,除夕夜聽著轟隆隆的鞭炮聲,還稍微憶起了點過年的味道,今年卻一點兒感覺都沒有了。
現在,過年于我,更珍貴的意義在于和父母家人的團聚,除此之外好像再無其他。
我很想知道現在的小孩子是否像我小時候一樣期待過年,大年初二的時候,我問小侄女是否期待過年,她回答說:“我不期待過年,我期待明天。”
我心里正震驚,這回答也太哲學了吧,一個6歲的孩子,怎么還期待起未來了呢?旁邊我嫂子解釋道:“因為明天可以去跟她舅舅家的姐姐玩兒”。我這才恍然大悟,小孩子嘴里的明天就是明天,不是未來。而不管她是否期待過年,小孩子的心里總是有所期待。
也許小時候的濃濃年味兒,正是因為我們心里有所期待,因此餃子是香的,鞭炮是喜慶的。所以,不管從事哪行哪業,年過完了,讓我們帶著一顆期待的心,繼續上路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