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外一位只有11歲的小朋友做了一件驚人的事情,他開槍射死了一頭熊,救了全家的性命。
這位勇敢的小男孩叫 Elliot Clark 來自美國阿拉斯加的 Hoonah 地區,這天他和叔叔、表弟以及祖父約好一起去釣魚,隨行的還有三只狗,他們需要穿過森林到達終點。
當時四個人像一條直線般行走,Elliot走在第三個。他的前面是叔叔,突然一只棕熊從森林中竄了出來,父親來不及把槍從肩膀上拿下來。棕熊直接朝 Elliot 和他的表哥沖過來,Elliot 反應迅速,馬上舉起槍,擊中了棕熊的肩膀。然后又持續射擊,打中了其鼻子、脖子等部位,最后棕熊終于倒下。
我看了這則消息,震驚而欣喜。
我問自己:你十一歲的時候在干什么?我十一歲的時候,那時在鄉下,除了要求按時回家吃飯,父母是不會管束我們的,于是投石,鉆洞,跳崖,攀墻……這些冒險的事都干過,我體驗過刺激和危險帶來的快感,在活動中我恐懼過,但是我也一次又一次學會了戰勝恐懼,也讓我更大膽,更自信,更之獨立!
兒子十一歲的時候在干什么?我慢慢回憶著:孩子小時候,我們把他保護得太好了,所有的活動全程陪同,離開我的視線五分鐘,我絕對炸毛,結果一個男孩子變得唯唯諾諾,不自信不獨立!我們及時反思,發現他的游戲世界無菌也無聊,結合我們成長的經驗教訓,決定“放養”。之后,旱冰鞋就玩兒壞5雙,他興致勃勃不斷選擇高難的路段挑戰自己;男孩子打架,隨他,男孩子的世界不能沒有“拳頭”,談判合作在打鬧中也能學會;樓頂鳥瞰,游泳玩火,我們默許;鋒利的工具由他玩兒,甚至10年前支持他經物流買回來一支仿真步槍……失去過度的保護,孩子就贏得更大的成長空間和獨立思考的機會,學會管理恐懼,變得越來越獨立。
可環顧周圍,家長們還在努力保護孩子,不讓受到一點點的傷害,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這種過度的保護恰恰有可能導致更可怕的兒童精神疾病,如抑郁,自戀,情感共鳴下降等。冒險是孩子的天性,適度參與有冒險意味但并不會威脅到孩子人身安全的活動,是非常明智的。
Elliot 的父親表示他一直訓練兒子使用武器,這意味著他可以保護自己。當他的叔叔和祖父把槍扛在肩上的時候。Elliot 的槍是拿在手里的,是他及時開槍射死了一頭熊,救了全家的性命。
假如Elliot Clark的父母,360度無死角,全方位保護他;假如Elliot Clark的父母沒有教他使用武器;假如Elliot Clark的父母不讓他參與危險的釣魚活動……故事又會是怎樣的?
我們為小Elliot Clark鼓掌的時候,是否從中也受到了啟發?可能有人會說:現在的環境太危險了!其實看一下出事的概率,還是很小吧。世界沒有更危險,是家長卻更憂慮了。
國外許多有識之士,都身體力行地創造這樣的冒險樂園:英國的土地游樂場,歐洲風格的森林幼兒園,探索訓練營……無一例外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想想吧,當孩子們看見,一條空中飄蕩的破損的繩索,明明知道蕩遠了會過小河對岸,蕩近了就會落到河里,可他們依然爭搶著去嘗試!那情景多么令人振奮啊!
我們真應該身體力行剪開孩子身上的繩索,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世界,給他們試錯的空間,讓他們學會和這個世界相處。我們把一切都磨圓了,那么他們碰到尖銳的物體時,是不是會傷了自己?
前幾天,廣州一名疑似9歲男孩,駕駛一客運車輛,在增城區荔新公路行駛四十多分鐘,身邊沒有任何人。警方接到報警后,將該車輛攔停并將車上男孩控制,所幸未引發交通事故和擁堵。
罵完“熊孩子”,我們是不是有點佩服他。其實,我們可以帶孩子一起駕車,如果不想觸犯法律,可以找一塊私家空地,清理障礙物,讓孩子享受駕駛的樂趣。
不做危險的事就更安全嗎?否!孩子終究得學會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環境,學會如何應對那些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的最危險的事!
比起防堵,正確的引導是不是更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