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這一主題,是很多文學作品繞不開的話題。
愛是什么?
愛是“黃土白骨,我守你百歲無憂”
愛是“我愛你,與你無關”
愛是“平凡生活里的英雄主義”
愛是……
今天和大家分享4本關于愛情的超級經典名作,每一本都值得一讀。
所有我們心頭關于愛的困惑,看完這4本,便都能理解了。
01
《霍亂時期的愛情》
加西亞·馬爾克斯
豆瓣評分:9.0分(77330人評價)
有時候愛情是一種致命的疾病。我迷信愛情的年輪,假如有永恒的愛情,它一定是非常蒼老的。——蘇童
一看名字就知道,《霍亂時期的愛情》是一部關于愛情的長篇小說,它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史詩,窮盡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現了時光的無情流逝。
當然,這一部被定義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不是幾句簡短的介紹就可以概括的,要想讀懂這部小說,我們或許可以借助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蘇童的解讀。
蘇童解讀《霍亂時期的愛情》
▲▲▲
《霍亂時期的愛情》是用傳統的寫實主義手法寫的,但也不像傳統文學那樣一板一眼、沉重累贅,他寫得很輕很飄,或者說是寫得有飛翔的感覺。它的敘事線索非常穩定,結構也很簡單,它只圍繞著一女兩男和他們身邊的那幾個親人展開,因此沒有任何的閱讀障礙。
書中寫的是一場真正的愛情,而且在某種意義上特別溫暖:一個特別漂亮的美女,在青年時代嫁給了一個愛她的人烏爾比諾,另外一個愛她的男人阿里薩,一生都在追逐她,追逐這段似乎不可得的愛情。后來烏爾比諾死了,阿里薩終于得到他的愛情。這里橫空出現一個情節:有一個機會讓他們坐上了同一條船。船長為了讓這對年邁的、錯失幾十年的男女能夠好好地在一起,在船上掛上了一面黃色的旗幟,代表這艘船上有霍亂,不能靠岸。最后只說他們會一直待在船上,但沒有說他們要在船上待到什么時候,當然也沒說一定要待到死。這種浪漫因為建立在如此龐大的愛的基礎上,就已經不僅僅是浪漫,更是某一種力量,某一種心酸的力量,也可以說是某一種美的力量。愛,對于這些老人來說就是一場霍亂,它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在這里是美好的。
這部小說在那么多關于愛情的文本中顯得與眾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認為這部小說里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阿里薩,一個愛上一個女人幾十年而不得,一開始要為那個女人保持貞潔,后來為了破壞自己對這個女人的貞潔,放縱自己的生活,成了一個浪蕩子。在幾十年之后,烏爾比諾死了,他心目當中的年輕時追求的那個美女又恢復了自由,他又可以追求了。
對于一個真正的圣徒來說,浪蕩子也只不過是表象。
川端康成講過一句話:“青年人有愛情,老年人有死亡。”《霍亂時期的愛情》恰好對于川端康成的表述做出了一次極好的修正。老人既有愛情又有死亡,這里的死亡變得很動人,愛情就變得更加動人。一個好看的愛情故事——向著它應該發展的方向發展,而在每一個發展的同時,它所給予你的都超出了你的預期,這就是《霍亂時期的愛情》的必讀之處。
02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斯蒂芬·茨威格
豆瓣評分:8.7分(49686人評價)
人世沒有如果,只有后果。——麥家
在你的人生中,是否也曾深深地暗戀過一個人?那份暗戀帶給你的回憶是甜蜜的,還是苦澀的?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是這樣一部關于愛情的短篇小說。更確切地說,這是一封長達兩萬五千余字的暗戀信。本書的女主人公是一個深陷于暗戀旋渦中的女人。她傾盡了一生力氣愛著那個叫作R 的作家,在生命彌留之際,她終于決定以書信的形式把這份感情告訴對方。
世間上的暗戀何其多,為什么這本書一經問世就得到高度認可,就連高爾基在讀完之后都贊嘆不已,說它“真是一篇驚人的杰作”。
不妨聽聽文學大師麥家對《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解讀。
麥家解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
今天我們要解讀的就是這部小說,這里面跳動著一個女人極端癡情又凄涼的心,你要準備為它流淚。
我認為,這是世上最凄婉動人的一封信之一。你,一個從來沒有認識過我的唐璜式的男人!我,一個13 歲就癡情于你的少女,一個為你付出全部愛情的女人,一個為你生下孩子的女人,一個把你孩子養大的女人,一個剛剛失去孩子的女人,一個已經苦得沒法活下去、準備去死的女人,用生命的最后一點時間,寫下這封慘絕人寰的絕命書。
這真的是一封慘絕人寰的信,一個女人為你失去了少女的天真爛漫,姑娘的芳心戀情,生為女人的驕傲、嬌寵、尊嚴、貞潔、婦道、孩子、生命;一切的一切,你卻有眼不識,不知不曉;她為你低下頭,彎下腰,跪下來,趴下來,鉆到縫里,低到塵埃里。
我要問,這是一個誤會嗎?我要說,正因是誤會,所以更為慘絕!我要問,這是女人自找的嗎?我要說,正因是自找的,所以也更為慘絕!這不是一個故事,一部小說。作為故事和小說,它缺乏故事和小說應有的理性,或者說邏輯性,也可以說紀律。小說的參照體是現實,是生活,生活中這樣的人和事畢竟少,缺乏普遍性。
這里面的人,這個陌生女人,她缺乏現實基礎;她是個案,是奇人怪事。怎樣用一個特殊人的一樁特殊事,去打動一個普通人,一個被現實邏輯統治的讀者,這是需要技術和竅門的。我們古代,自魏晉南北朝起,有大量“志怪”和“志人”小說,包括《唐傳奇》,講的多是奇人異事,或者逸事逸聞,新鮮刺激,好看得很,也好記得很,聽了就可以轉述,但你很少也很難被感動;你可能會驚心動魄,但不會撕心裂肺。為什么?因為缺乏現實邏輯,缺乏人之常情、世之常理的依托和支持,你不會把自己放進去;你會覺得,這是古代的事、天上的事,落不了地,更不會落到你身上,所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一種旁觀的心態;你會把它當作談資,不會化作心智。這是這類小說基因里的風險:也許只是一個無關痛癢的東西,淺薄得很。
一個缺乏現實基礎的小說,怎么就成功了?
這部小說是從懸崖上開始生長,長在石頭縫里,缺土少肥,吃風吃寒,很難長大,長大了可能會被自重和風力拽入懸崖。但最后墜落懸崖的不是它,不是小說,而是我們,是讀小說的人。這就是茨威格了不得的地方,他總是鋌而走險,而又總能涉險過險,有驚無險化險為夷。這當中暗藏著大量技術、魔術性的東西:語言的魅力,刻畫的功力,人物的設計,情緒的收放,節奏的把控,細節的精致打磨,等等。
小說是一把槍,它的子彈直穿人心——只穿身體的小說,一定不是好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便是如此。
03
《傾城之戀》
張愛玲
豆瓣評分:8.5分(94014人評價)
生命從來不簡單,也不可能簡單。——馬家輝
人在時代里面,經常處于自卑和自大之間,你如何去看,如果去安頓,如何去理解,還有你得理解正確,沒有人可以給你答案的,到最后只有你自己去判斷,去認定是否真的,去相信。你選擇相信什么就是什么。
《傾城之戀》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小說之一。這是一部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后,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也是一部張愛玲傾情打造的融合了她個人情感的作品。
關于《傾城之戀》的解讀有很多,但我認為,香港著名作家馬家輝的解讀最為精彩。
馬家輝解讀《傾城之戀》
▲▲▲
《傾城之戀》講了一個上海女人白流蘇,很早就結婚了,但也很早就離婚了,離婚之后她回到了婆家白公館,和一群親人住在里邊。她當然受盡了冷言冷眼,而且手上的錢也被她的哥哥拿去用了,她很委屈。可是就在這樣的境遇下,機會來了,她的侄女白寶絡要相親,相親對象是范柳原,在外國讀書的情場老手。相親那天,白流蘇陪著去了,結果反而是她跟范柳原眉來眼去。之后有意無意之間,白流蘇就開始勾引范柳原,兩個人干柴烈火,故事就來了,情場老手就懂了。相親見面后,范柳原透過媒婆邀請白流蘇去香港跟他見面,在香港就住在淺水灣酒店。
范柳原先冷落了一下白流蘇,讓她要得到又要不到,最后讓白流蘇空手回到上海,讓她的心懸在那邊。回上海之后,過了大概一年,戰爭爆發了,范柳原又邀請了白流蘇去香港,然后兩個人就在香港經歷了戰爭,最后在戰爭的困局里面無路可走,范柳原有點兒無奈了,唯有說,好吧,那就結婚吧。
在整個故事里面,其實就只有兩個勇敢的人,一個是范柳原,另一個就是白流蘇。他們敢在時間里面掌握機會,去抓住自己的命運。特別是白流蘇,她敢于跟侄女的相親對象跳舞,眉來眼去,然后報復。她敢應約去香港,接受范柳原的輕佻。第二次去香港,她敢與范柳原一起經歷生死。她勇敢地掌握了時間,時間就是生命。她是跟著時間同步,甚至走在時間的前面。
范柳原其實也是如此,他在英國長大,他明明跟這個女人相親,卻搭上了另外一個女人,然后在戰爭里面無奈,最后身邊只剩下一個女人了,嚴格來說,他可以不要白流蘇。可是,他就一起生活,一起過日子。但他也并沒有完全放棄他的風流。張愛玲很有趣,在故事最后說白流蘇的糾結感覺,“范柳原把她當作老婆了,跟她成親了,好像定下來了,可是范柳原不再跟她講俏皮話了。”范柳原把所有的俏皮話都留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所以白流蘇看得很清楚,可是白流蘇也感到慶幸。她說這是好現象,因為范柳原完全把她當作自己人了,把她當作名正言順的老婆。然而白流蘇還是有點兒惆悵,明白要抓住一樣東西,就要付出另外的一樣東西。所以一個人怎樣跟時代同步,走在時代的前面,必須做出自己的選擇,他們正是擁有選擇的勇氣。
但,話說回來,可能冥冥中有些很詭異的神秘的東西,沒有人說得清楚,到底真的是你選擇了,還是外面的世界來成全了你。倒過來看或許都是一樣,你看外面的世界怎樣變動,好像跟你無關,那個世界的變動不可能因你而起,但你又隱隱覺得自己跟外面的世界有著神秘的牽連,說不定,外面世界的存在,是為了你。
04
《包法利夫人》
福樓拜
豆瓣評分:8.0分(14833人評價)
世間從沒有愛瑪·包法利夫人這個女人,小說《包法利夫人》卻將萬古流芳,一本書的生命已經超過一個女人的壽命。——蘇童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小說。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里說:“世間從沒有愛瑪·包法利夫人這個女人,小說《包法利夫人》卻將萬古流芳,一本書的生命遠遠超過一個女人的壽命。”
這本書的故事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個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家女愛瑪的故事。主人公愛瑪嫁給平庸的鄉村醫生包法利后,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夢想著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兩度偷情非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卻使她自己成為高利貸者盤削的對象。最后她負債如山,走投無路,只好服毒自殺。它是有關婚外情悲劇的愛情故事。
要讀懂這本書,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這本書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書中的故事是如何展開的?為什么這部小說號稱作者的必讀經典?
對于這些問題,推薦你去看蘇童對于《包法利夫人》的解讀,非常透徹!
蘇童解讀《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有一個精心構思的故事脈絡。故事是關于女主人公愛瑪的欲望與墮落。
愛瑪一出場就是帶有懸念的,愛瑪的父親是一個鰥夫,膝下只有她這一個女兒,兩人相依為命。她本是特別嫻靜的人,過的生活卻很壓抑。福樓拜先生短短的幾筆就把愛瑪身上的矛盾性格點出來了。他說愛瑪喜歡教堂是喜歡教堂外面的花卉,喜歡音樂是喜歡那些你情我愛的歌詞,喜歡文學其實是喜歡文學的浪漫和刺激,這寥寥數筆不僅交代的是虛榮心,也把這個女人矛盾的、不安分的心勾勒了出來。愛瑪少女時代進過修道院,在修道院別人侍奉上帝,她卻看了很多浪漫奇妙的小說。她就是在這樣一個叛逆的暗流中長大的,這種天性使她想做賢妻良母又做不到,最后成了著名的包法利夫人。
這本書講的是女性的故事,但這個欲望的故事也可以影射男性,它寫的是人性的種種矛盾,愛瑪浪漫、虛榮、自私、叛逆、不甘平庸,這一切似乎是人性正常的內容,不應該那么致命和邪惡,可是福樓拜描寫的是在適當的社會條件下,尋常的人性之樹開出了不尋常的惡之花!
就是這么一個并不復雜的故事,福樓拜在創作它的過程中,基本上達到了一種堪稱完美的敘事。這部小說是沒法改的。很多偉大的小說,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你是可以給他改掉一些,這樣讀起來會更舒服一點兒;但《包法利夫人》精練到你想在哪里砍掉一句都是不對的,它經得住細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