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梳理公眾號的作業時,我讀到這樣一則關于兒時費曼和爸爸的讀書時光,描寫如下:小費曼家里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他爸爸常常讓小費曼坐在他的腿上,給他念書。
比如在念到恐龍的時候,書里說:恐龍的身高有25英尺,頭寬宥6英尺。這時候,爸爸停下來對小費曼說:來,讓我們想一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這就是說,要是恐龍站在門前的院子里,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腦袋緊湊咱們的兩層樓的窗戶,可是它卻伸不進窗戶,因為它比窗戶還寬呢。
這樣把抽象概念變成可見具象,這樣的翻譯能力,就是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翻譯能力,其實并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而是站在一定的制高點,去證實自己的觀點,簡單點,就是統籌的眼界。
拿一篇公號的更文來說,對于號主的助理而言,并非只是按時按點的發布更文就好,他需要檢查更為每一篇更文是否存有錯別字,是否出現了人名地名的不合時宜,是否文章過了熱點期。軟文更是要反復跟商家對接,這樣才不會影響粉絲熱度和粉絲的購買。
當然,于你而言,這只是一篇相較其他公號來說有意思的觀點或者是被種草的商品而已。
不自覺的自言道:為什么之前沒有這樣的想法呢?
如同那首歌詞一樣:后來,終于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想來唯有真愛過,才會如此刻骨銘心。想有不尋常的想法,也不難,那就是不斷的跳出自己的圈層、打破自己的認知、重塑自己的觀念,如此往復循環,你會上道的。
費曼的學習方法也很有意思,共分為四步,分別為:確定目標、模擬教學、重復回顧、概念簡化。
其實這四步驟,細細拆解,你會發現跟我昨天分享的那篇單點突破法有很多相通之處,單點突破法是:計劃、實施、總結、評估、再次計劃,五步驟組成。
我們可以這樣做一下整合,確定目標其實就是計劃層面的事情;模擬教學和實施都是對目標的落地版;評估就是回顧,也是復盤;再次計劃就是概念逐步簡化的過程,所謂大道至簡嘛。
這樣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學習如果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模型,再加上自己的決心,成功是可以被模仿的。
那問題是我們平時的學習模型是怎樣的?我覺得是零散的,是不成體系的,跟心情有關,心情好,多看兩頁,心情不好,那就對付對付唄。其實,這樣的無效努力,有點簡單的題海戰術一樣,就在舒適圈徘徊,結果就是不會的依舊不會,那不還是等于遇到河,傻眼嘛。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出現在自己的成人世界里,便也習慣了:人嘛,還是穩著點好嘛。
看來,優秀真的是一種疾;自律真是一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