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類型多種多樣,大概可以包括魔幻、科幻、懸疑推理、恐怖、喜劇、武俠、悲劇、動作、劇情、人物傳記、史詩等等,當然也會有類似功夫喜劇這樣的組合類型。除了偶爾純粹的放松娛樂,我們都會有自己的觀影偏好。因此在觀影前,能否利用電影“標簽”來尋找具體電影,決定了你在3小時后的心境如何。
就個人而言,我最鐘意于劇情片,關于它的分類,我漸漸形成了這樣的判斷依據,電影開頭會借助倒敘的手法,直接展示歷經風霜后主角的生活狀態(少)或借助他人的發問,這樣就開始了主人公按照時間順序的奮斗發展之路的描述,它和人物傳記類很難完全剝離,但是劇情類崇尚的格局更加寬廣,描述的事件不僅是個人所不可或缺的經歷,更強調與社會環境、所在時代的相互影響。
因此即使看到長達四個小時的《美國往事》,憑著對劇情片的熱愛,還是能保有強烈的觀影欲望。所以希望大家確立幾個自己主要的觀影風格,明確自己的選擇,當然還是有多元化的寬容,經典的各種類型電影值得大家換換口味。
好的,以下是個人“業余”的“片面”的評價:
一口氣可以說完全部的劇情,一個叫“noodles”的小混混幫小兄弟報仇入獄后,然后繼續和犯罪小分隊為非作歹,兄弟情誼悄然變化,到“禁酒令”廢除,一場陰謀也讓麥克希和noodles各自步入痛苦深淵。
暴力與性穿插其中,這兩者分別對應著兄弟情義與愛情(或許稱不上),是串接“noodles”發展的兩條主要的線索,當然對美國人的“奔放”的描寫尺度還是蠻大的,不過思及人物是黑幫混混,且上映時間是1984年,美國轟轟烈烈的性解放運動已經收尾,進行藝術夸張也在所難免!
作為一部主要描寫二三十年代美國社會的電影,街上出現的馬車與汽車共存、警察與黑幫相互勾結、略帶種族歧視意味的“中國戲院”、隱蔽奢侈的“肥摩俱樂部”,每一項都是反射社會底層生活的鏡子,驚嘆電影的嚴謹紀實,觀影時不住的感慨“太真實了”!
在人物塑造方面,noodles的表情注定不會有太多的大喜大悲,尤其是成年的noodles從未獲得真愛,江湖的殺戮也讓他性格日益冷酷,反正這個人物的扮演者必須是能沉淀的下來,我覺得只能用《教父》中白蘭馬龍度來進行類比!另一位印象較深的是黛博拉,從在自家儲物間翩翩起舞的少女,到在皇宮劇院跳舞的雍容女性,再到臨行好萊塢前的痛苦,以及最后成為舞臺明星和富人情婦,她的妝容的變化緊緊伴隨著與男主角的愛恨情仇,令人唏噓!
最后,我覺得這部影片最成功的部分是創作了與電影劇情緊緊配合的聲效(電影配樂),影像與音樂的配合堪稱典范,斜眼隨手拿的排笛(南美排簫?),吹出的聲音真是好聽!一部電影,時間慢慢流去,情節會漸漸淡忘,人物也會變得模糊起來,唯有音樂,無論多久,再次聆聽總會在心底忍不住感動!就我現在為數不多的觀影次數來說,唯有電影《天堂電影院》的專輯中每首歌曲都是那般打動人心,而今天我終于在歌單上另外加上《美國往事》了!所以,希望朋友們能認真聽一下這些極富含義的音樂!
把其中音樂送給大家:分享Ennio Morricone的單曲《Deborah's Theme》:http://music.163.com/song/5027854/?userid=360794024(來自@網易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