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燚不語
記憶中,我的奶奶是一個身形比其他老太太都高大的人,打起人來力氣賊大,能圍著院子追著打,掃把都能打到毛都沒有了還有力氣。她說棍棒之下不一定能出來孝子,但一定能讓不聽話的孩子安靜一陣子。
我家有三個孩子,我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我們的年齡是等差數列,都是差三年。記憶中,我出生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北京長到六歲,在我三歲的時候弟弟在北京出生了,等他會走了我就跟他一起玩,小時候玩的都是不用花一分錢卻能一天天都開心到不行的游戲,我們天晴時一起踢足球,下雨了一起踩水坑,雨停了一起玩泥巴,我會做成不同的家具,各式各樣的花盆,等晾干后拿回家里擺在客廳桌子上。
六歲,到了上學的年紀,無法在北京上學的我,被爸爸媽媽送回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還有大我三歲的哥哥一起,而三歲的弟弟由于是超生的小孩,沒有戶口,被送到二姨家寄住,我就開啟了留守兒童的生涯。
記得剛從北京回來那天,哥哥不帶我玩,而是和別的小朋友一起,帶著別人一起去掏鳥蛋,不讓我去,我就哭著回家告狀,哥哥怕被罵于是把辛苦掏下來的鳥蛋小心翼翼的放我手心里,說是為我掏的,握著這幾個像彈珠一樣的鳥蛋,我開心的笑了,可是又不忍心小鳥的媽媽回來找不到小鳥,于是又求著哥哥把他們放回去了,哥哥沒辦法,于是又麻利的爬上門前的那棵大樹,把鳥蛋不情愿的給放回去了。
第一天睡覺時,哥哥不讓我一起睡,說那是他的奶奶,不是我的,讓我下床,奶奶在旁邊笑的合不攏嘴,從那以后,逢人就說那天發生的事。而怕冷的我沒地方去,于是假裝睡著,一聲不吭的縮在一起,迷迷糊糊的睡著了。
從六歲開始,奶奶就告訴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要自食其力,要會干活,要獨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沒有人可以幫你。
【第一課——獨立】
于是,從六歲開始,我開始上幼兒園,早上起床時要自己找衣服穿,等我拿著梳子讓奶奶給我梳頭發時,奶奶說她不會,讓我自己梳,于是我把媽媽給我梳的辮子上的頭繩取下來,也不用梳子,再重新把頭繩綁上,就完成了第一次的梳頭體驗。等一個星期后,感覺到頭癢,我感覺可能是需要洗頭了,就去找奶奶,奶奶說井里有水,打到盆里洗就好了,于是我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洗頭發體驗,可是頭發太久沒梳,都打結了,怎么都梳不通,給我氣的都要哭了,可是我知道,哭是最沒用的,我從來不會在這種時候哭,只有解決問題,才是我應該考慮的事情,于是,我去奶奶的針線簸箕里開始翻騰,找到了那把有點生銹的紅色剪刀,一剪刀把打結的頭發剪掉了,那一刻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解決了問題,問題被我剪掉了,而且我還知道了下次梳頭記得是用梳子梳通,不能直接再把頭繩取下綁上就是梳頭了。
【第二課——時間觀念】
在印象里,奶奶做事一直是火急火燎的,從一睜開眼就在忙碌,著急的忙碌,做什么事都著急忙慌的,奶奶的名言是——“早起來三光,晚起來三慌”;
而我的爺爺,卻和奶奶的性格截然相反,做什么都是慢吞吞的,不急不慢的,爺爺的名言是——“著啥急,慢工出細活”。
可想而知,童年記憶里,爺爺奶奶一直在因為這個觀念的不同爆發大大小小的戰爭,而我也在這兩種觀念里搖擺,每場他倆吵架時都無法抉擇究竟誰是對的,不知道該跟誰站一隊,可一次次的事實證明,奶奶的名言成功率和正確率較高,而且遵從這條教訓獲得的好處更多。
比如,村里有嫁娶等喜事,是小時候小朋友最喜歡的場合,因為可以去爬桌,可以有一桌子好吃的,可以盡情的吃,吃不完也可以拿著小杯子裝著拿回家吃,每到這個時候,爺爺的原則是不著急,等快開席了再去,結果是每次去的時候大家都已經搬好椅子坐在一張張桌子前,等著開飯,一個空位都沒有,真是一座難求呀,而跟著爺爺的我們只能看著別人大快朵頤的吃大餐,狼吞虎咽的吃涼菜熱菜和甜湯雞蛋湯各種好吃的,等到第一輪吃完的,才勉強能趕上第二輪坐上,而這個時候,肚子已經餓的不行了,而且有些菜第一輪上的太多,量沒把控好,導致第二輪只能吃剩下的一部分了,口感和種類都不如第一輪的。
而跟著奶奶就不同了,奶奶會提前把家里的事情都收拾妥當,把喂的幾頭小豬仔喂的飽飽的,把院里喂的小雞小鴨小鵝都喂的嘎嘎叫,看門的大黃也吃的飽飽的,碗里再倒點水給他喝,把屋里的電器都關掉,所有屋子的門都檢查一遍鎖上,鑰匙帶好,拿上干凈的袋子,早早的就出門去等著。我的奶奶不喜歡閑著,到地方后,會先觀察形勢,在不會被雨淋,不會被太陽曬的位置找好座位讓我們坐下等著,給她占一個座位,她去給主家幫忙,等吃飯的時候再去喊她就行。跟著奶奶一起,我們總能在最好的位置,吃到最美味的菜肴,而因為奶奶的樂于助人,我們也能得到偏愛,有些額外的好吃的也會給我們留著送到家里去。
在奶奶的碎碎念下,每次上學我都是提前到的,不論是在村里的小學,還是后來去市里的初中高中,每次我想在家多待一會,奶奶都會趕我走,吃完飯就催我收拾東西抓緊走,小孩子離開家去上學,都會有戀家情結,想晚會走,大部分的家長都會說一些鼓勵和暖心的話,可是我的奶奶不同,我要是不走就會說一些難聽的話,讓我一生氣就走了,直接舍去了對家的眷念,心無二念的去學校學習去了。
是我的奶奶,讓我從小就樹立了時間觀念,從小開始,計劃做的事情都會記在小本本上,完成一項劃掉一項,最重要的事情要放到第一位,沒有必要做的事情就不要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有計劃,比如鋤地,每天下地之前就要計劃好要鋤幾分地,一天收工之前計劃的事情可以超額完成,但不能拖拉。
【第三課——勤儉節約】
奶奶說,所有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都不是好掙的,任何時候都不能亂花錢,但關鍵時刻該花的錢也不能不花,原則是錢要花在刀刃上。
從小開始,我就牢記這幾句話,從來沒有主動要過一分零花錢,記得夏天的時候,最大的快樂就是能在玩的滿身大汗時吃個冰棍,而沒有零花錢的我,想擁有這份快樂,只能自己想辦法,于是我就到處去問,知道了有的小賣部是可以用啤酒瓶換冰棍吃的,于是,一放學我就到處去找啤酒瓶,每找到一個仿佛發現了新大陸,要抱著轉圈圈,還生怕打碎了,等換來的冰棍吃到嘴里的時候,那不可言喻的幸福都要溢出來了,我知道了,這是金錢能帶來的快樂,但是金錢,是需要自己用勞動獲得的。
奶奶教會我的,有很多很多,是我人生的啟蒙老師,是對我的人生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我想,她是化作了天上到星星,每天在璀璨的星空,一閃一閃的看著我的成長和變化,等我抬頭的那一刻,沖我微微一笑,閃亮了整個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