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知識,小龍蝦每日分享第754期,歡迎關注!
養老金兩級差異化還是比較明顯的,許多人對于養老金的差異表示不滿。
養老金最高(300%繳納)的群體(極少),工資超過當地繳納基數3倍以上人員,以及部分私企人員(單位福利好)。
養老金正常(100%繳納)的群體(少),養老金正常的的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以及部分私企人員(能100%繳納的私企也不多)。
養老金最低(60%繳納)的群體(極多),養老金極少的是大部分私企單位。
許多人認為養老金的差異性是視同繳費年限引起的,今天小編舉實例和大家討論下影響養老金的因素。
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統籌賬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地區性增發;(目前所有人員使用這個養老金計算公式,退休中人還有2年過渡期)
養老金=
個人賬戶總余額÷計發月數+
計發基數×(1+月平均繳費指數)÷2×參保年限×1%+
計發基數×視同繳費指數×視同繳費年限×過渡系數+
地區性增發。
注明:江蘇過渡性養老金比較特殊,計算結果偏低,不再討論之類。
一、退休地點的影響
退休地點不同,對于養老金的計算影響是非常大的。
一是計發基數不一樣,比如2022年,上海的計發基數11396元,黑龍江的計發基數則是5865元,差距非常大。
二是視同繳費指數不一樣,比如成都的視同繳費指數就是1,比如山東的視同繳費指數按照實際指數計算。
三是過渡系數不一樣,比如北京天津的過渡系數為1%,云南浙江為1.4%。
四是地區性增發不一樣,比如云南有獨生子女基礎養老金5%的增發,遼寧有35年工齡以上增發等等。
二、繳納基數的影響
繳納基數對于養老金計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個人賬戶余額、月平均繳納指數。
前者比較好理解,繳納的越多,個人賬戶總余額越多,最終個人賬戶計算的養老金也就越多!
后者是許多人難以了解的地方,簡單的說:
個人每年(現實中,以月為單位計算。)參保的基數除以當年社保公布的繳納基數,得到的數字就是當年的繳納指數,一般在0.6到3之間。
實際上,去年云南還存在0.4繳納,深圳也有0.28繳納!
將參保人員所有參保年限得到的當年的繳納指數求平均值,得到的就是個人月平均繳納指數。
舉個例子:
參保人員工資6000元,當地繳納基數為5000元,上下繳費檔次為3000元、15000元。
當單位按照3000元給員工參保的話,員工的繳納指數就是0.6;
當單位按照6000元給員工參保的話,員工的繳納指數就是1.2(按工資100%繳納,不代表繳納指數就是1);
如果員工工資20000元,單位只能按照15000元參保,員工繳納指數就是3!
三、繳納年限的影響
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參保年限越長(含視同繳費年限),最終計算的養老金越多!
主要體現在基礎養老金的計算及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上!
四、退休年齡的影響
不同年齡退休,計算出來的計發月數是不一樣的。
比如60歲退休,計發月數為139;比如55歲退休,計發月數為170;
退休年齡越大,計發月數越小,后期延遲退休的到來,計發月數會更小。
五、關于視同繳費年限及過渡性養老金
當初,企業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企業退休人員同樣由視同繳費年限;
現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人員同樣存在視同繳費年限。
通過視同繳費年限計算過渡性養老金公式是一樣的!關鍵在于參數的大小罷了!
不同地區對于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存在差異性:
比如某地過渡性系數按照職稱計算,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職稱相對較高,企退相對較低,這就導致同樣的年限,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過渡性養老金更高一點。
但是,要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擁有視同繳費年限的人員會越來越少,最終視同繳費年限將退出歷史舞臺。
提個問題:
參保人員A在北京私企上班,參保人員B在云南做公務員,兩人都是2014年參加工作,2044年60歲退休。
誰的養老金高?
今天的分享完畢,知道大家覺得是否有道理,或者說出你的意見與看法.
歡迎留言、轉發、收藏和點贊四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