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老師,昨天,孩子的老師在家長群里發了一條新規定,關于孩子犯錯要坐紅凳子接受懲罰的事情。我個人看到這個紅凳子特別不舒服,和另外一位家長溝通后,她也有這種感受。我想跟孩子老師做個溝通,請方瑜老師幫忙看看這個溝通怎么做才合適。”
早會剛開過,就收到了一幼兒園孩子的媽媽發來的求助信息。利用還沒上課前的一點時間,趕緊回復。
電話里,詢問了孩子媽媽幾個問題:
1.如果溝通,想就什么問題進行溝通?
2.和老師溝通,準備說些什么?
3.溝通后想要達到什么效果?或者想要一個什么樣的結果?
電話那端的孩子媽媽,短暫思考之后,也對問題一一作了回應:
1.想就孩子犯錯坐紅凳子接受懲罰的班級新規跟老師溝通。
2.想跟老師表達自己看到新規后不舒服的感受,以及其他家長的意見反饋。
3.希望老師不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懲罰孩子,改改新規,或者撤銷這條規定。
聽完孩子媽媽的回應,突然有一種感覺:人,總是不知不覺掉進自己情緒的陷阱里,而后迷失方向。這是不是就是“當局者迷”?
當情緒腦開始工作時,理智腦就按下了暫停鍵。
其實,作為家長角色,我們最起碼得明白我們的站位——我們要做的,是配合老師的工作,而不是否定老師的行為。
首先,班主任老師既然把新規發到了群里,說明已經是經過深思熟慮,或者是經過討論商定后才做的。作為孩子媽媽,對新規要有更加清晰、理性和多方面的認識和詳細的了解。
比如,新規實施的背景,前提,優劣勢,以及具體細節等。
其次,新規是班級制定的?還是學校制定的?如果是班級制定的,關于細節地方,如果有更好的建議,可以私下跟老師做個溝通反饋,出發點是讓新規更合理更完善;如果新規是學校制定的,那班主任是要按照領導要求執行的。作為家長,向班主任直接提出對新規的不滿,要求改或撤,班主任會是什么感受?
第三,如果家長向班主任老師還同時提及其他家長的反饋和感受,人家又會怎么想?用腳后跟想想,都得知道答案是什么。
第四,家長希望老師不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懲罰孩子,改改新規,或者撤銷這條規定。
我們在對老師管理班級事務的工作指手畫腳,這是很明顯的越界行為。家長不配合學校或者班級工作也就罷了,還有拆臺的嫌疑。大概沒有哪個班主任會喜歡這樣的家長。那接下來我們想把咱的孩子置于何種境地?
第五,只說對新規不滿,要求改。自己可有更加可行更加科學的建議和措施提出嗎?如果沒有,還是先不妄加評論為好。
第六,幼兒園階段,正是給孩子立規矩養習慣的關鍵期。作為學校教育而言,某種程度上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犯錯,有時候不能一味的包容,包容過度就是縱容,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從久遠的古代,就有“陟罰臧否”之說,其實就是賞罰分明。
第七,我們的孩子不可能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無菌環境里。如果父母從小對孩子過度保護,刻意營造讓孩子特別舒服的無菌環境,那么某一天,當這個環境被打破,孩子將會受到更大的打擊和傷害。那時,我們做父母的,又該怎樣面對?
第八,新規剛出爐。還沒實施,我們馬上就出來一堆的擔心,擔心孩子害怕,擔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傷害。
與其如此,倒不如把關注點往“培養孩子抗挫能力”方面多傾斜一些。父母從小培養自家孩子強大的內心,讓孩子變得堅強有力,才是育兒目標。
第九,用心體察,發現幼兒園的這條新規還是很人文化的。孩子犯錯,坐紅凳子,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而且,還有老師陪在孩子身邊。其實,它只是象征性的懲罰,或者叫提醒。同時還讓孩子明白,老師始終是跟她一起的,教孩子從小學會承擔責任,不逃避,不推諉。
第十,發現新規的好處,反饋給老師,表達對學校制度的認可,對老師“心中裝著孩子”的教育態度的欣賞。如果有更好的建議,同時也可以在此之后委婉的表達一二。那老師聽后,會是什么感覺?是不是覺得孩子家長的高度、格局都是不一般的?那對待咱家孩子,是不是也會格外重視或者關照?
最終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