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許6569 小能熊365日寫作計劃第25篇文章)
具有生命力的文學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吶喊》、《彷徨》作為魯迅這位20世紀世界文化巨人所創作的經典之作,正是以獨特而敏銳的洞察力觀察社會,體驗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態的舊中國和舊中國社會中知識分子的病態心理。知識分子階層是推動一個社會向前發展的核心動力,代表著一個社會民族的精神面貌。而舊中國的知識分子是一個怎樣的一個群體?在魯迅的筆下這個群體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也被他的筆剝得體無完膚。魯迅對知識分子問題產生極大的興趣,并且傾注了十分的熱情。在他筆的下,知識分子這個群體被描繪的淋漓盡致。
一、苦悶彷徨、軟弱動搖的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對知識分子題材的開掘,著眼于揭示他們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獨戰多數的英雄擺脫不了孤獨者命運,在期強大的封建壓力下,像一只蠅子飛了一小圈,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中無辜消磨著生命(《在酒樓上》);甚至“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借此“復仇”,雖“勝利”了,卻又“真的失敗了”(《孤獨者》);
《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孤獨者》的魏連殳等人物形象,他們是從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運動前后出現的知識分子,是作者曾經寄予希望,曾經在他們身上探索和尋找革命力量的人物。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帶來最終的希望。
呂緯甫年輕時曾和“我”同去城隍廟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別人議論“改革中國的方法”時竟至于“打起來”,可見他早年的激進。但當“我”在酒樓上與他重逢時,他卻一再宣揚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親之命回鄉來遷小弟的墳,明明已經找不到遺骨,卻將原葬處的土胡亂撿些裝進新棺材,煞有介事地遷走;……他甚至甘愿給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兒經》……呂緯甫的這種種“隨隨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義的武裝,反抗和搖撼封建社會的念頭,已經在他的頭腦里消失得無影無蹤。對未來的前途覺得渾沌一片,茫無頭緒。
當呂緯甫變革社會的志向受到困境重重圍困的時候,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滅,理想幻滅后的生存何以為繼?呂緯甫不知道,魯迅也不知道。呂緯甫完全喪失了探索勇氣,也放棄了對于真理的追求。但他對自己沉溺在這種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間,又感到傷心和悔恨,不斷重復著強烈地譴責自己,承受著內心彷徨而頹傷的痛苦,精神上的無所依賴只能使生命在庸碌中度過。這也正是魯迅小說中對于人的精神創傷與病態的無止境的開掘,其內向性展露無遺。它是顯露靈魂的深的。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對社會、人倫的絕望異化為對世俗的遵從,以孤僻的形象獨異于庸眾之中:憤世嫉俗的魏連殳無奈經濟上的困頓,在連買郵票的錢也沒有、已經求乞的時候,他交上了“華蓋運”——當上杜師長的顧問,月薪現洋八十元。對此,魏連殳這樣看:“我失敗了。先前,我自以為是失敗者,現在知道那并不,現在才真是失敗者了?!薄拔乙呀浌形蚁惹八鲪海磳Φ囊磺校艹馕蚁惹八缪?,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倍膭倮?,是他以犧牲靈魂為代價,用精神墮落的復仇方式,打敗了把他逼上絕路的人們。但是他覺得生不如死,所以,他終究只有以死來再次否定那敗退的自我:“到入棺,是連殳很不妥帖地躺著……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地躺著,合了眼,閉著嘴,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這可笑的死尸?!庇捎谒麄兊膫€人奮斗,他們在精神上承受著的,是一種“無語”的苦痛。
《在酒樓上》和《孤獨者》是被安置在舊的革命風暴已經過去而新的革命風暴尚未到來的黑云重壓的時代背景上。魯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瞞和騙”,逼迫讀者與他小說的人物,連同作家自己,正視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靈魂的攪動中發生精神的變化。這樣,他的小說實質上就是對現代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的靈魂的大考驗,魯迅稱之為“在高的意義上的寫實主義”,其實最深刻地顯示了他的小說的現代性。魯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社會。他確實殘酷的鞭打著人的靈魂,但他并不以拷問自身為目的,更從不鑒賞人的精神痛苦,也反對任何形式的忍從,他的最終指向是“絕望的反抗”:對于社會,更是對人自身的反抗。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形象思想和精神上分明地體現著那個時代必然會有的徘徊與彷徨:一方面,他們自身與社會傳統有著悲劇性的對立,這構成了上述的第一重困境,同時他們自身與這個社會傳統也有著難以割斷的聯系。正如汪暉先生所說的:這類知識分子早期思想中的孤獨感和寂寞感來自對自我與社會的分離并高于社會的自我意識,充滿著先覺者的優越感和改造世界的激情;而在經歷了重重的社會逆動、生活挫折后產生的孤獨感和寂寞感卻更多地來自意識到自身與歷史、社會、傳統的割不斷的深刻聯系,即意識到在理論上與社會傳統對立的自我仍然是這個社會的普通人,從而浸透著一種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特有的“負罪感”和由此產生的蘊含豐富的悲劇情緒。也就是說,在社會進程中他們只是處于“中間物”的地位,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獨立出來的自我不僅不是振臂一呼聚者云集的英雄。處于這種兩難的尷尬地位的知識分子,充其量也只能起到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更甚者,他們對思想啟蒙所起到的影響或許只近于“無所作為”。
二、片面追求個性解放、個人自由的知識分子形象
“五四”時期勇敢地沖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子君和涓生,眼光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御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附麗,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傷逝》)。
子君和涓生,是一對年輕的戀人。經過一個時期的戀愛之后,同居不到一年,感情就破裂了。結果,子君回到了原先那充滿威嚴和冷眼的家,涓生回到了原先那充滿寂靜和空虛的會館。直到最后,子君被吃人的舊社會毀滅,涓生卻還是不知道怎樣跨出那新的生路的第一步。
這是一對受到“五四”新思潮影響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他們曾經是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的勇敢的叛逆者。這種反封建的精神、勇氣和毅力,是得到了魯迅的肯定的。但是家庭的建立,幸福的到來,反而成了他們不幸的開端。社會的壓力,經濟的威逼,使他們的愛情很快失去了光彩,并最終于以悲劇告終?!秱拧凡⒎侵τ阡干c子君失敗的愛情,而是深入到人性的深層,以涓生的自白寫出對于愛與不愛的兩難選擇,寫出相愛的人之間“真的隔膜”。在這里魯迅的目的依然是要打破“瞞和騙”,逼迫讀者與他小說的人物,連同作家自己,正視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靈魂的攪動中發生精神的變化。魯迅揭示人的精神病態,亦是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社會。他殘酷的鞭打著人的靈魂,并最終指向了“絕望的反抗”:對于社會,更是對人自身的反抗。
子君嫻靜、溫存而又纖弱,不慕名門,不求顯貴,她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沒有經受過風雨的鍛煉。當一線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時候,她的心靈就呈現了異彩。有人給她指出一條切實的道路,她就勇往直前地走去。她勇敢地反抗家庭、社會的束縛,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本來,子君連看一張秀美的雪萊像都會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去;現在,為了幸福家庭的理想,她不顧叔子不再認她做侄女。這是“五四”時期一個覺醒了的中國少女的可愛形象。
涓生,他接受新思想比較早,也比較多,但是,仍然生活在寂寞和空虛之中,沒有真正說得上勇敢的行動和追求。這本身就顯示了他身上有著當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怯弱。為了愛情,他開始反叛自己所處的環境。但他的怯弱,顧慮,讓他在別人的反對和阻擋面前,常常失去自制的力量,一不小心就“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他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在和黑暗社會的最初交鋒里,他就不如子君那樣勇敢、無畏和堅強。
婚后的子君,極力想維持小家庭的存在,終日埋頭于繁重的家務勞動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結果,精神空虛,思想狹隘,“已經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她把輕易不吃的羊肉喂給小叭兒狗“阿隨”;為了油雞,與小官太太爭吵、暗斗,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女性變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隸。同時,她慢慢地發現了和子君之間無法彌補的裂縫。她拼了命的想保住已經死去的愛情,終究還是失敗了。涓生說“我已經不愛你了”,絕望的子君終于離家出走了,回到了她曾經毅然走出了的封建專制家庭中去。子君當初是在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思想指導下,靠著愛情的力量沖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籠。但是,光靠個人愛情的力量是無法逃脫封建勢力的魔掌的,以至連個人的溫飽也無法求得解決。她終于又被舊勢力抓了回去。
涓生婚后不過兩星期,就覺得對子君的熱情淡漠了。失業的打擊,使涓生開始蘇醒過來,他“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人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的。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路?!彼褡?,但卻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個人奮斗的幻想上,企圖通過個人的奮斗,獲得個人的解放。為了求得解放,他登小廣告尋求抄寫和教書的工作,寫小品文、翻譯書稿。他幻想著生活的路無限寬廣。他拼命掙扎,力圖擺脫困境。然而,人生的路千萬條,卻沒有涓生的生之路:“小廣告”如石沉大海,毫無反應;小品文登出來了,僅僅收到五角錢的書券;5萬字的譯文沒有下落,一切求援的書信都無回音……”涓生終于決定放棄子君了,因為他認定是婚姻毀了他的生活,雖然他知道放棄子君,等于殺了她。但他還是固執地向子君說出絕情的話:“……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
在這里,魯迅揭示出一個深刻的思想:知識分子如果把自已的奮斗目標僅僅局限在追求個人出路的狹小圈子里,僅僅憑著個人奮斗的微弱力量,是決然沖不出封建勢力的樊籠的,是找不到一條生路的。在冷酷的現實的逼迫下,涓生錯誤地把墮入困境的責任全部歸咎于子君,但在強大的黑暗勢力的壓迫下,涓生固有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自私自利思想徹底地暴露出來了。為了自己,他竟把子君送回了宗法社會那個大牢籠。子君含恨死了。
《傷逝》寫的是司空見慣的凡人凡事,卻寫盡世態炎涼、人心隔膜,讓人充分感知世態人情。同時,又因為能揭示靈魂的深,寫出了人生永久的悲哀,所以讓人如聽鴟梟的“真的惡聲”,從麻木的生活中驚醒。魯迅寫子君的遭遇,就是對那罪惡的舊社會的強烈控訴和抗議。子君死了,舊社會固然罪孽深重,但不能說涓生沒有責任。魯迅寫涓生的內疚,悔恨,悲哀,固時也是對涓生行為的嚴厲遣責和批判。這種批判的深度在于魯迅讓人們從涓生身上看到,年輕的知識分子不能再迷戀資產階級的個性解放了,不能再走個人奮斗的道路了。
子君與涓生的戀愛悲劇在那個年代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充分的證明:任何離開群眾的、集體的斗爭,單憑個人主義的力量去爭取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必然是要失敗的;婚姻自由和個性解放等問題是不能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問題而單獨解決的。
魯迅終其一生都在探問人生存的“真相”,他的小說與五四時期的激進、熱情、感傷不同,而透出一種內心的苦的寂寞與蒼涼,顯示出深厚的哲理意蘊。也正是由于重視挖掘和表現文章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題材深入到人的精神領域,滲透著人生的某些永恒的命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洞幽顯微的藝術境界。
三、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形象
《吶喊》中的《孔乙己》集中代表了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形象。小說的核心是孔乙己與酒客的關系,作為“被看者”的孔乙己(知識分子)的自我審視與主觀評價(自以為是國家、社會不可或缺的“君子”,“清白”而高人一等)與他(們)在社會上的實際所處的“被看”(亦即充當人們無聊生活中的“笑料”)地位,兩者形成的巨大反差,集中反映了中國知識分子地位與命運的悲劇性與荒謬性。作家創造性地以酒店里的“小伙計”充當敘述故事的角色。用細膩的筆描寫了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
孔乙己是一個始終沒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窮愁沒落,最后悲慘地死去。人物出場的第一句描寫“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的窮酸、迂腐,都體現在這個出身下層社會的老童生的身上。他讀過書,但是沒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學的知識來過活,那就必須用勞動來謀生。可是封建教育不但與勞動相脫離,而且還教育人們輕視勞動,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體力強的人,也不愿意勞動;不勞動就不能生活,自然越過越窮,弄到將要討飯的地步。但討飯拋頭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墒撬€是不愿意放下讀書人的架子,還覺得讀書人無論如何應該比普通人高一等,處處要顯一顯自己的身份,賣弄一下“學問”。
既是穿長衫的,理應“踱進屋里,慢慢地坐著喝酒”??墒强滓壹簠s不能夠,他只能跟短衣幫一樣,在柜臺外站著喝。他沒有絲毫的社會地位,是可悲的。既然窮到這個地步,理應把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脫下來,走進短衣幫的人群里??墒强滓壹河植怀姓J自己的沒落,還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處處要擺讀書人的架子。這種又窮又酸的性格,正是人物的內在矛盾、本質特征的表現。作者抓住了它,可以說是抓住了人物的“靈魂”。
孔乙己因為窮到毫無辦法,便經常偷,他甚至連書也偷了。當人們揭發他、譏笑他時,他還說什么“君子固窮”,他的迂腐可見一般。這個細節描寫,生動而深刻地刻畫出孔乙己窮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有著讀書人的驕傲與自負,當人家故意跟他開玩笑,詰問他:“你當真識字么?”他便“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鶴立雞群的神態又流露出來。這正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在這個已經走上窮途末路的讀書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顯出看不起人家的樣子,人家就越要譏笑他,說:“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點不懂了?!笨滓壹弘m然淪落到這樣的地步,但是他對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還是沒有任何認識,仍然不能忘情于科舉,把自己考不上秀才,當成生平最遺憾、最丟人的事。人家譏笑他偷東西,他還能漲紅了臉,想法辯解,可是當人家譏笑他“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時,他連爭辯也沒有力氣,臉上立刻失了神色,話也說不清了。這也正是他的可悲之處。
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無法避免。他最終因偷了舉人的東西,被打斷了腿。他最后一次在酒店門前出現,是“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坐著手走路。讓人目不忍睹。這可以說是魯迅對封建文化教育和科舉的更進一步的沉重控訴。孔乙己的腿是被丁舉人打斷的。打斷腿而致孔乙己于死命,劊子手不是別人,是丁舉人,他是封建文化教育、科舉制度侵潤出的代表人物。在這個制度之下,爬不上去,就活該倒霉;爬上去的,就作威作福,可以隨便置人于死地。這的確是一種殘酷的制度,吃人的制度。
孔乙己被打成這樣,卻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掌柜的第一句話是:“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接著的兩句話是:“你又偷東西了”?!耙遣煌担趺磿驍嗤饶兀俊敝車娜税l出的,也還是一片笑聲。這完全是一個吃人的世界。封建社會不僅毒害了孔乙己,把他造成一個十足的廢物,而且還戕害他的身體,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甚至連他的精神也殘害了。周圍的人還要繼續摧殘他,凌辱他,把他的痛苦當作取笑的材料。由孔乙己的身上,魯訊對封建社會、封建文化教育提出了深深的控訴。
在人們的譏笑聲中,他只有懇求,沒有憤怒,自然更談不上反抗。他所關心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自己的身份。封建教育已經毒化了他和每一個細胞,他至死也沒有任何覺悟的表現??滓壹菏羌磳⒈罎⒌姆饨ㄉ鐣囊粋€典型人物,他的窮酸、迂腐在作者的筆下就這樣直突突的呈現在眾人面前。作品正是通過他的性格、命運,來揭露封建教育的極端腐朽性,控訴這個制度毒害人、戕害人的罪惡。
四、敢于解剖自我、正視自我的進步知識分子形象
魯迅小說中“我”的形象,其實既是魯迅先生對自己的解剖,也是探索知識分子出路的藝術表現。
《故鄉》中的“我”當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農村社會所擠壓,不得不離本鄉、“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去“尋求別樣”的出路。二十年過去,依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卻失去了精神家園。此番歸來,正是為了尋夢:那“兒時時時記得的故鄉”不過是心象世界里的幻影?!拔摇庇上M^望,再度遠走,內心的掙扎與無路可去的糾結深深的體現在了文章的文字背后。
《祝?!分械摹拔摇笔且粋€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已不再存有《故鄉》的主人公那樣的奢望:“我”既明白故鄉的一切沒有、也不會變,又清醒于自己與魯鎮社會的不相容性,早已“決計要走”:“我”注定是一個沒有家的永遠的瓢潑者。但小說卻出乎意外地安排了“我”與祥林嫂的會見,把兩個故事聯結了起來;而且讓祥林嫂于無意中扮演靈魂審問者的角色,作為知識者的“我”則成了一個犯人,在一再追問下,招供出靈魂深處的淺薄與軟弱,并終于發現自我與魯鎮傳統精神的內在聯系,“我”的最后再離去,就多少含有了對家鄉現實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的性質。
《在酒樓上》里“我”有一段自白,特別引人注目:“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無論那邊的干雪怎樣紛飛,這里的柔雪怎樣的依戀,于我都沒有什么關系了?!边@里所表現的是一種更深沉的無家可歸的懸浮感,無可附著的漂泊感,它即表明了中國知識分子與“鄉土中國”“在”而“不屬于”的關系,更揭示了人在“飛向遠方、高空”與“落腳于大地”之間選擇的困惑,以及與之相聯系的“沖決與回歸”、“躁動與安寧”、“劇變與穩定”、“創新與守舊”……兩級間搖擺的生存困境。在這背后,隱藏著魯迅內心的蒼涼。
但魯迅對自己又對這樣的絕望提出了質疑:他在宣布“希望”為“虛妄”的同時,也宣布了“絕望”的“虛妄”。于是,在“故鄉”的結尾,那“一輪金黃的圓月”又作為理想的象征重新高懸,并且激發出新的奮進,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這“走”正是對世界與自我雙重絕望的抗戰。魯迅的好幾篇小說都有類似的結尾:《在酒樓上》里,“我”告別了呂緯甫?!蔼氉韵蜃约旱穆灭^走,寒風與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孤獨者》中“我”離開了魏連殳的死尸,“我的心地就輕松起來,坦然地在潮濕的石路上走,月光底下”。
魯迅的小說往往在結構上有一個“頂點”:或是情節上人物的死亡,或是情感、心理上的絕望;又反彈出死后之生,絕望后的挑戰,然后戛然而止:這當然不是純粹的結構技巧,更是內蘊著“反抗絕望”的魯迅哲學和他的生命體驗的。
30年代魯迅在談及自己的著作時說:“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我深惡先前的稱小說為‘閑書’,而且將‘為藝術而藝術’,看作不過是‘消閑’的新式的別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p>
《吶喊》與《彷徨》作為知識分子活動載體的兩本小說集,實現了小說題材的突破和深化,他一改傳統小說注重情節,描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藩籬,直面慘淡的灰色人生,轉向寫普通人的平常事,刻畫“老中國的兒女”的靈魂,在這里,有模模糊糊地生活著,教著“子曰詩云”的現代知識分子呂緯甫;有片面追求個人解放的涓生子君;更有被視為乞丐一樣落魄的知識分子孔乙;還有一直在希望、絕望中輾轉、掙扎的“我”……他們上演著一個個“幾乎無事的悲劇”,卻讓人讀后心情沉重,發人深省。魏連殳在祖母逝后孤獨的長嗥,涓生與子君無疾而終的愛情,“我”“離開—歸來—再離開”的糾結與掙扎……無不讓人心有戚戚焉!
文學史家錢基博先生議論魯迅小說時說:“樹人著小說,工為寫實,每于瑣細中見精神,讀之者哭笑不得。”瑣細中見精神,是因為能將現實寫得真切,寫得入木三分。他創造了“內外兩面都和世界的時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桎亡中國的民族性”,并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的“現今想要參與世界上的事業的中國人”的文學。他與20世紀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與文學家一樣,在關注本民族的發展的同時,也在關注與思考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并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但對于他的時代與民族,魯迅又是超前的。他因此無論身前與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運。我們民族有幸擁有了魯迅,但要真正理解與消化他留給我們的思想文化遺產,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