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認為英語沒有漢語精確的人,大概都是些沒有把英語學到家的。要把中國的唐詩翻譯成英語,當然會失去漢語的韻律與辭藻之美,但也同時有了英語的格律與語匯之感。在漢譯英中最難的部分是把中國最古老最抽象與智慧的經書翻譯成英文,像《易經》與《道德經》,如果你對它們理解不透徹的話,你的譯文要么歪曲其意,要么不知所云,實在是讓人無語。我看過《道德經》與《孟子》的英文版翻譯,找了好幾個版本,說實話,我都不太滿意,當譯者對作者的意圖不清楚的時候,他下筆的時候就會小心翼翼,甚至故意把意思不往清楚了說,因為他也不知道作者說的什么!其結果就是文意模糊,不知所云,讓人無法卒讀,覺得咯牙得很!
翻譯更本質的是思想與情懷的轉譯,語言功夫那當然是硬功夫,自不待言,能在語言上過關的人很多,但能在思想境界與見識上過關的人寥寥無幾,所以你就會發現那些一流的翻譯家通常都是由本民族的文化巨人來擔任的,例如印度的泰戈爾。所以你說咱們最經典的作品,思想寶庫里最精華部分連一個最經典的英文譯本都沒有,把外國人看得云里霧里,你整天喊人家文化歧視,這能怪誰!
據說世界上一流的軍事院校都會把《孫子兵法》列為必讀書目,看美國內戰和拿破侖時期的戰爭,說實話,真是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敲鼓進軍,鳴金收兵,平淡如水。只是到了二戰看希特勒指揮的那些戰斗,才值得人琢磨琢磨。而在中國,你看那些有名的戰役,每一場都像是一場藝術表演,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所以中國人寫兵書也是驚彩絕倫,既有賣點又有看點。不過《孫子兵法》的英文版我還沒看過,應該也是錯誤百出,太過拗口,但是各國軍事院校將其作為必讀書目,想來也應該差不到哪去,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毫無疑問,英語目前是國際上占主導地位的語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以英語為載體的,你想學好數理化,不懂英文,球都別談了!英語是一種發展非常成熟的語言,像漢語一樣,它在表現力與豐富性上一點都不比漢語弱。漢語要實現國際化,英語是一個繞不開的坎,也就是學好英語是漢語國際化的必由之路,否則的話我們這些年搞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