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所謂的執行力指一個人是否清楚地知道把一件事如何一步一步做下去。絕大多數人明知應該怎么做,且每一步都清楚,可就是不做、沒做,也不是不想做,但反正不是今天做,明天吧…有的是很早就做過,就是沒有繼續做。但同時在某些沒有必要的事上,每個人都有執行力且很強,很擅長做到底,例如抽煙,例如不停的開手機看信息…即我們的身體內可能有不止一個自我。
? ? ? 二、2000多年前,蘇格拉底認為人的靈魂有三重本質,圖示為一個騎手駕馭一輛由一黑一白兩匹帶翅膀的馬拉的戰車。其中黑馬代表著欲望靈魂,白馬代表意志靈魂,而騎手是理性靈魂。弗洛伊德說的類似。說完整的人格有三大部分組成,分別是本我、自我、超我。而近20年的腦科學研究大腦構造和運行機理,乃至于我們對自己那個好像是天然的精神分裂癥狀有了徹底的了解。
? ? ? 三、人的大腦分為三層,最里面是“鱷魚大腦”,在爬行動物的時代就發展好了,用來指導身體完成各種應激反應,沒有情緒,沒有理智,純為應激。第二層大腦“猴子大腦”,在哺乳動物時代發展好了,用來生成各種情緒,包括最基本的恐懼、興奮,是對外部刺激的高級綜合反應。感受危險,產生恐懼,迅速逃離,看見獵物足夠興奮,協調身體進行有效攻擊。而人類發展出幾乎獨一無二的第三層大腦:前額腦葉。一切的文明,都建立在前額腦葉之上或之中。
? ? ? 四、每個人都經歷過“突然之間大腦一片空白”,那時候體內發生的事大抵是這樣的:1我們的腦細胞活躍是需要大量能量的,比如氧分,比如血糖……2我們的心臟位置決定了大腦所需要的能量,最先輸送到最內層的大腦,即,鱷魚大腦,然后才能到猴子大腦,最后才能抵達人類大腦,即,前腦額葉區域……3當我們突然受到驚嚇,或者突然情緒激動的時候,最內兩層的腦細胞最先活躍起來,用掉了大量的能量,因此最外層處理理性的大腦區域完全沒有能量供給,于是,只能“暫時休眠”……
? ? ? 所以,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所謂更為理性的人,其實只不過是前腦額葉區域相對更為發達。
? ? ? 五、所以:黑馬~鱷魚大腦~直覺。白馬~猴子大腦~情緒。騎手~人類大腦~理智。最初時,黑馬很強大,白馬次之,而騎手只是一個小娃娃……成長。怎么成長?真正的任務是什么?想盡一切辦法改進戰車的性能,讓其所盡快的成長,讓白馬和黑馬一樣強大,讓三者協調配合好。
? ? ? 六、要糾正一個錯誤的認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常把理智、情緒和直覺三者錯誤地對立起來。認為理智最高級,只需要理智就夠了,情緒沒有用,有也只能是害處,直覺是錯的,(盡管不得不承認少數人的直覺厲害),這些其實很荒謬。好像是騎手白馬黑馬本是一家人,非要所謂“科學”地“有根有據”地讓一家人分崩離析,于是出現一系列貌似合理,卻最終不僅不起作用,還起反作用的各種理論和建議,“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定要戰勝自己”…他們之間不應該是以干掉對方為目標,而是使三者和睦相處。
? ? ? 七、必須清楚,直覺、情緒、理智誰也干不過誰。例如我們腦子里有一些奇怪的甚至邪惡的“閃念”,都是正常的,并不是我們已經變成了壞人。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能意識到某些念頭是不正常的,說明你是在正常工作,在審視自己大腦產生的各種思想。(邪念和靈感的生產過程其實是一樣的,是大腦中一些原本之間沒有關聯的腦細胞,突然相互關聯了一下)。要采取成年人對待小孩子的態度,耐心調教,而不是說“這小孩子太煩人了,干脆殺掉算了”。
? ? ? 八、直覺是情緒的“快捷方式”,情緒是理智的“快捷方式”。直覺(黑馬)反應比情緒(白馬)更快一些,情緒的反應比理智更快一些,這是生理結構構成的。底層大腦最先獲得先血液供應,各種養分,然后是白馬,然后是騎手,這就是為什么剛開始時喚起理智很難,成長更難的原因。
? ? ? 九、隨著騎手的成長,騎手會把自己已經習得的本領,直接建立一個“快捷方式”,固化在白馬身上,這樣明顯處理更快了。
? ? ? “過去的你,誤以為金錢最重要,而不知道注意力的寶貴,于是,你整天浪費自己的注意力而不自知,在那三個大坑里幸福地活著…… 對,那時候的你,看個熱鬧,隨大流,操別人的心,并且,你還不知道自己在坑里,于是常常情緒不錯,只是偶爾元認知在審視自己現狀之時,有點難過而已……
? ? ? 后來你的元認知升級了,建立了新的價值觀,知道了“注意力 > 時間 > 金錢”,你從那三個坑里出來了…… 你發現沒有,你關掉了朋友圈,不再關心所謂的熱點,不再亂好為人師,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更合適的地方去,比如自己的成長,你的情緒開始反過來了(在另外一個鏡像的世界里嘛!)—— 有人跟你討論熱點,你開始覺得無聊,有人隨大流,你卻一點都不浮躁,有人操碎了別人的心,你覺得那很可笑…”
? ? ? 所以沒有必要“控制”情緒,“消滅”情緒,最有效的方式是從騎手入手,學習新概念,打磨更新舊概念,錘煉好的價值觀重復思考,反復應用,然后教(交)白馬。即建立正確的情緒,同樣的方式可傳遞黑馬。
? ? ? 十、人與人之間的“直覺”相差很大,是物種之間的差異,因為有些直覺是后天習得的,先是騎手學會,大量的重復和應用,再傳遞給白馬,大量重復和應用再傳遞給黑馬……對某些事的長期訓練,會讓有些人在其擅長的方面,直覺特別準。
? ? ? 十一、建立更重要更有效的快捷方式(情緒和直覺),本質上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的過程,即情緒和直覺可以習得的。美聯航事件發生后,群眾很憤怒,這個沒錯,感覺很正常,而巴菲特在憤怒的同時還挺高興,因為直覺告訴他,機會來了,一個壟斷企業的股票價格懸崖式的下跌,還有比這更好的機會嗎?于是大幅度的加倉。
? ? ? 十二、三者最終都不會是完美的,幻想能夠“改頭換面”“重新做人”,這是錯的,根本做不到的。因為其成長過程與現實中所有的東西一樣,都是連滾帶爬地成長的,時不時犯錯,時不時還搞出一些無法彌補的罪過。
? ? ? 十三、要深刻理解“快捷方式”經歷的過程,即新習得的知識的內化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很多重復,很多次的應用,直至能夠“不假思索”地完成。其重大的環節是內化與生產。
? ? ? 內化的過程就是重復,賣油翁說的“無它,手熟耳”,就是內化完成的結果。開車到了最后,大腦已經把方向盤剎車油門內化成了自己的“生理器官”之一。
? ? ? 生產,就是反復地應用那些通過重復而完成內化的新技能。通過產出反過來強化了一些新的技能,如寫作是反復的思考,反復輸出思考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更強的邏輯能力被內化,更強的表達能力被內化,更強的溝通能力被內化,更強的感染力影響力被內化,并且,發生這一切的原因和結果都是元認知能力的不斷強化與內化。
? ? ? 十四、沒有產出的教育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 ? 十五、一切的“半途而廢”,最合理的科學解釋是:重復和應用的次數不夠,內化過程沒有完成,大腦皮層溝回構建失敗,應該建立的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不夠強,乃至于斷掉,回到了原本沒有連接的狀態。
? ? ? 十六、執行力強和執行力差的人不是同一個物種,他們并不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他們是完全兩個不同的物種,生活在各自截然相反的鏡像世界里。“你覺得累,并不見得說明所有人都覺得累,有另外一個物種到健身房里跑步,大汗淋漓,然后精神煥發;你覺得無聊,不見得所有人都覺得無聊,有另外一個物種興致盎然地干著你完全不能體會到快樂的事情;你覺得辛苦,不見得能證明所有人都辛苦,有另外一個物種不吃不喝也要做完,誰敢攔著他他就跟誰急!”
? ? ? 十七、想要提高執行力,進化成另外一個物種就可以了。
留言摘抄:
? ? ? 1、總說性格決定命運,但是什么決定性格呢?學識。一個人的性格雖然有天生的因素,但是更多還是通過后天的學習愬造的,所有優秀的品質都可以學習和鍛煉,慢慢的養成。如明白了發脾氣對解決問題無益,只能浪費時間,就會越來越珍惜自己的注意力,而不會把注意力放在不必要的地方。再比如,真的給一件事情賦予了重大意義,就不用再擔心自己無法堅持下去了。
? ? ? 2、你自己遇到的任何問題,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早已有人遇到過了,甚至早已是一個普遍現象,因此找到其中已經成功解決問題的人,照著他的方法做就可以了。同樣我們以為自己想到的解決方案,或許別人早就成書了。
? ? ? 3、別人的痛苦再大,對于我們來說,似乎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而我們自身的痛苦再小也會被放大成“全世界我最倒霉”,這就是我們在面對困難,我痛苦的時候,很容易犯的認知偏差,
? ? ? 相信我,你并不孤獨。
? ? ? 4、多數人的執行力不夠強,可能并不只是他們自身的因素,長期的應試教育也負有一定的責任。一項任務的完成,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制定計劃。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這部分工作通常都由老師和教材完成了,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這樣的難度自然會降低不少。但是很少有人會專門教你,如何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計劃途中如何應對突發狀況等等。所以很多人一旦脫離了學校里“上課-復習-考試”的這種循環之后,就會變得非常慌張,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才好。
? ? ?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承認,自己在過去的教育里確實缺失了這部分能力的培養,承認現狀才有可能改變現狀;其次,現在從小事開始,一步步制定完成它所需的步驟,并用實際行動進行檢驗和修正。這些都是提升執行力的必經過程,沒有人能夠跳過。
? ? 相信我,你并不孤獨。
? ?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