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80321? 周三
? ? ? ? ? ? 養兒方知父母恩
*聽音頻,聽到“父母看天氣預報,往往是關注孩子所在地的”,突得眼眶就濕了。想起我在外地讀書的那些年,媽媽可不就是如此,每天坐在電視機旁,看看我所在城市的天氣。時常和我爸念叨著,那里又下雨了,那里今天陰天,那里天終于晴了,那里潮熱……
當初把這當成笑話聽,還奚落我媽,你看我那里的天氣有什么用?如今自己當了媽,才知道,當媽的那顆心,總是牽掛著孩子。自己當了媽,才感受到,自己是被媽深愛著的。
*這學期一開始,先生就和孩子一起制定了積分規則。從作息時間,家務勞動,到上課情況,作業考試等等,都有相應分值。每天記錄,每周兌換。
先生在引導孩子的規則意識。同時,也用這樣的形式讓孩子體驗到,生活不僅僅只有一種獲取實現價值的途徑。這不,眼看孩子這周課業上扣分不少,先生提醒他,既然課業上掙不到分,那你還不多干點家務來掙分。
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后,如果學業上不下功夫或是沒有能力,那就去做體力活。讀書辛苦,體力活也不輕松,各有各的付出,各有各的福利和回報。自己當然可以主動選擇做什么,也有可能被動被選擇。不管怎樣,人,總會有路可走,也總得有相應的付出。
*孩子想吃牛排,給姥姥說了。中午姥姥忘了,做了炒菜。孩子吃飯時問,咦?牛排呢?爸爸發話了:你有需求可以說,但現在姥姥已經做好了,那就有什么吃什么。明天盡可能的讓姥姥做牛排。孩子不再說什么,端碗吃飯。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有關吃飯,挑食的問題,有這樣的觀點:“家庭要有自己的文化和規則,如果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話,要以老人為主,尊老敬老,圍著老人轉,而不是全家人圍著孩子轉。比如吃飯,做什么飯孩子們就吃什么飯,在此基礎上,父母盡量把飯菜做得可口。這個可口要以老人的口味為主,不能以孩子的口味為主。
“挑食的孩子很容易偏科”,為什么?因為挑食的孩子永遠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讓我感受好,我就吃,我感受不好我就不吃。學習上也會“我喜歡的科目我學,我不喜歡的科目我不學,我喜歡的老師我學,我不喜歡的老師我就不學”。最終生活上也是一個“以自我感受為中心”的孩子,失去了感受別人的能力,慢慢的也就失去了責任,失去了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這樣的孩子未來怎么成功和幸福呢?
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教育,教育在生活中,在細節中。”
*晚上9點多了,孩子的作業還沒寫完。今天沒有催促,很平和的在一邊干我的事,然后給已經寫完的作業簽字。發現他沒有檢查出來的錯誤,用筆勾出來,也沒有指責和評判。自認為自己沒有情緒化的對孩子,做的還不錯。可是,孩子的反應并非如此。
他的狀態不太好,對他自己充滿了否定和批判。我們說他一句這點沒做好那點做的不對,就嘟囔著自己沒有用,說些“不知道活著有什么意義,不想活”的話,讓我聽的心驚肉跳,恐慌不安,還有很大的憤怒。說實話,我不知道他為何會這樣,我也承接不住他這樣的情緒,也暫時沒有方法和他溝通核對他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說,他想要我做些什么。
真是郁悶,抓狂,無助。看來,我的孩子老師這次給我帶來的功課,不那么好應付哦。
自己也是心疼孩子的哦,心疼他的無力,迷茫,心疼他的痛苦。只是,自己不知道怎么幫他,不知道該做些什么哦。
好吧,接納自己的不知所措,允許孩子此刻的受苦吧。也許,這正是孩子自己的功課,正是他的破繭而出。積極正向的來看的話,孩子在這個年紀,就開始了對人生的“我是誰,我活著的意義,我要怎么活著”哲學問題有了思考,這也是他逐步建立三觀,走向成熟的開始和必經之路。我的孩子真的長大了,有了深刻的思考了哦。
我對自己說,別糾纏在問題里了。既然目前無從下手,那就先靜觀其變,接納孩子的狀態,接納自己的無能為力,擱置問題,做我能做的吧。
*想想我自己,很長一段時間里,因為我怕自己做不好,做不成一個好媽媽,我怕自己的情緒化語言行為,我怕我的高期待高要求,我怕我的焦慮恐懼,我怕我的種種局限……對孩子造成傷害。所以對于和孩子的互動,很多時候我都是以各種理由借口躲避逃避的。
因為內心沒有真正的信心和力量,也不懂得愛的原則和底線,我一會兒盛氣凌人傲慢自大,情緒化的要求控制孩子,一會兒又帶著愧疚心自責心,討好補償順著孩子。對孩子的態度左右搖擺。 最終在孩子面前成為了“又卑又亢”的父母。
如今才知道,要不卑不亢挺直脊梁的做父母。既要有溫暖和愛,也要敢于堅持原則和底線,對孩子恩威并施,既要接納陪伴情緒,又要引導管理行為。
理論容易知道,可是做到卻非易事。只能不斷的修,練,修,練哦!
*體會到如今自己當父母的難,就懂得了自己父母的不容易。真真是“養兒方知父母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