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頭班上最近有一本《是人是獸還是啥》的書非常受大家歡迎。某天丫頭和我眉飛色舞聊海底人,我心里暗叫不好,表面不動聲色。我問:”這是真的存在的嗎?“丫頭不假思索:”當然啦,那本科普書上寫的!“我繼續(xù)裝做很感興趣:”哦是嗎?你明天帶回來給我看看好不好?“
第二天,我就看到了這個:
耐著性子翻看了會兒,腦子飛速旋轉琢磨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告訴丫頭這是本垃圾書。終于等到晚飯后,我搬出她書架上 DK、BBC和美國國家地理的百科書,對她說:”我的判斷是這本書很糟糕,里面說的大多數(shù)是虛假的或者不正確的。現(xiàn)在來考考你,你能不能對照這幾本好的百科書,來說說為什么我下這個結論?“
丫頭隨意翻了翻,很快回答:”這本書的圖片都很難看,而且看起來都是假的。“
“很好,”我表揚道,“而科普書多數(shù)采用照片,就算是史前動物,往往也是有科學依據的精確還原。”
說了這一條后丫頭就沒想法了。我提醒:“記得前些天做閱讀作業(yè)時我跟你說的嗎?所有的觀點都要找證據。”
丫頭心領神會:“這本書里很多地方都只寫科學家認為blablabla,卻沒有寫為什么這么認為。”
“嗯,我們來看一看好的科普書是怎樣的。”我翻開DK的百科:“看見了嗎?這里的猜測是會添加上相關事實的。”
我繼續(xù)翻:“即使是曾經錯誤的猜測,也會寫得很具體,什么時間、什么人這么認為,而不是像這本書上隨隨便便說一句‘科學家認為’,也不說明白是誰的觀點。”
我又把她的書拿起來翻幾頁,找出很多無名無姓的“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據一個考察隊報道”之類的文字作為佐證:“好的書總是會盡可能把事實說清楚,只有壞書才會含混其辭,免得被人發(fā)現(xiàn)它是瞎掰。”。
繼續(xù)翻,丫頭突然指著蜥蜴人這頁說:“這里寫得很具體哎,時間、地點、人名都有。”
我打開電腦,在維基百科上搜到了蜥蜴人的條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A%B1%E8%91%B6%E7%9F%BF%E6%B2%BC%E6%B3%BD%E8%9C%A5%E8%9C%B4%E4%BA%BA 讓丫頭讀了,然后跟她說:“這個世界上確實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如果沒有充分證據,我也確實不能直接說它就是錯的、說的就是假的。不過你對照書中的這章和維基百科上的條目,你覺得哪個更客觀、全面、給你更多的信息呢?”
“當然是維基百科!”丫頭毫不猶豫。
既然開了電腦,我們就繼續(xù)查書中的一些例子。下面照片中這章節(jié)講的是小人國——非洲的俾格米人,本身到沒什么問題,但拓展閱讀就不對啦,我們搜索“云南”、“小人國”,發(fā)現(xiàn)這竟是把全國各地的侏儒張羅到一起表演節(jié)目賣門票的人造景點。丫頭很不滿意的噗了一聲:“這也能叫科普?!”
繼續(xù)查找資料時我們發(fā)現(xiàn)通過幾篇文章的關鍵字都會搜出一本書:《走近科學.野人蹤跡》。書中很多章節(jié)的文字非常相似。丫頭不解,我告訴她:“很明顯啊,這些書互相抄來抄去,隨便找些內容一編就是一本新的書,可以去多賣些錢啦。”我指著“科普小組編”說:“教你一個小技巧:寫‘編著’、‘匯編’之類的書,十有八九不值得看。”
我們繼續(xù)討論書中寫的鳥人的事。我問:”這個文章也寫了年份、科學家的名字都寫了,為什么我還能斷定它是假的呢?“
丫頭想了想:“因為你剛才google搜這個科學家,除了這篇文章就沒搜到別的資料。而且卵生、哺乳的人,也太奇怪了。”
我肯定了她的回答,繼續(xù)問:“你知道卵生的哺乳動物有哪些?鴨嘴獸、針鼴,對不對?如果真的有鳥人,哪怕還不確切了解,你覺得百科書介紹卵生哺乳動物的時候會不會對它只字不提呢?你看哦,文章說鳥人是1983發(fā)現(xiàn)的……”
丫頭搶著說:“所以如果是真的的話,現(xiàn)在三十多年了應該有新的研究成果了!”
一來一去的,我們最后總結了辨別壞科普書的六個方法:
- 圖片是否真實或準確。
- 時間、地點、人物是詳細寫清楚的還是籠統(tǒng)的說“有的科學家”云云。
- 觀點是否有論據。
- 封面上是“著”還是“編著”,作者是誰。
- 利用已有的知識判斷它是否可信。
- 利用谷歌和維基百科搜索判斷它是否可信。
總結完,丫頭也很滿意她的發(fā)現(xiàn),可還是心有不甘:“但是媽媽,我們同學都喜歡看這本書哎……”
我抓抓腦袋:“這本書寫的都是獵奇故事,確實吸引眼球。我說它不好,是因為它把自己標榜成科普書,這就成了騙人了。不過就算獵奇故事,它也算不上精彩。我們去找些優(yōu)秀的神怪故事來看看吧。”
“好耶!”丫頭很歡喜。
我舒了口氣,等著過些天和她討論如何判斷一個獵奇故事寫得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