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微苦、回甘、生津,由淡至濃再到清淺,勾勒出生命的從容軌跡。飽含哲理的人生總是和茶一脈相連,酸甜苦辣后,風云變幻終將回歸寧靜本真。
癡迷一縷茶香,它能安神,能靜心,能把緊巴巴的光陰,無限舒展開。泡茶,往壺中注入開水,洗去塵沙后,茶葉呈現出最原始的純凈狀態。再次加入開水,浸泡片刻,水與葉完美交融,干癟的茶葉在壺中緩緩舒展開來,這樣的舒展,無異于又一次的盛開,并且比日光下的盛開多了份溫潤、豐盛。無色的水染上淡淡的綠意,那些原本干枯的茶葉變得柔軟甚至透明,茶葉在沸水中上下翻動,起起浮浮,沒過多久,全部沉落壺底,靜默無聲,像利劍回鞘,隱藏萬千氣象。
至此,可觀,茶煙裊裊,嫩綠碧湯,茶中有綠意,悠然見山林,茗香清醇,去濁揚清,滋潤身心。
品茶猶似品心。喜歡茶,更喜歡其附帶的篤厚文化。傳說中,老子的一位信徒發現了茶,在函谷關口第一次奉茶給老子。穿過歷史莽莽風煙,茶文化從唐宋元明清一路走來,在古老的中華土地上生生不息,融入了禪及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真諦。
茶如人生,寧靜致遠是至高境界。大文豪蘇軾曾說: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講得便是:心靜了才能體悟自然界里的動,心空了才能化萬境入我心。他深諳茶道,硬是把命運多舛、顛沛流離化作清風明月、清茶一杯。
“客至何妨煮茗候,詩清卻為飲茶多。”詩與茶的關系誰能說得清呢?又或許茶香中那一點苦澀,便是詩的味了。比如東坡先生被貶黃州時,還賦了一首《臨江仙》,末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你道這是寫實嗎,細心的人分明從中聽到一闋靈魂的清響啊。徜徉在詩句里我默默地想,此等人物,即便隱退江湖,“寄余生”的小舟上,也定是少不了一碗清茶,那茶即便不名貴,也因著余生相伴,讓人心生溫暖。
古往今來,人間百態,多少人為名、為利所累,而“清歡”,終成智者歷經享樂、飽嘗苦難之后的灑脫與升華。功名利祿,紛紛擾擾,不如一盞清茶,哪比人間清歡。春有百花秋望月,一壺滌蕩了萬丈紅塵的清茶,讓時間靜泊,在裊裊的茶韻中呼吸著澄明之幽,心境也從“靜”漸漸轉換成了“凈”,這三杯兩盞之間,怎一個“淡”字了得?
靜靜合上這闕《臨江仙》,茶無聲。寧靜是茶的內在聲音。
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今夜,我只問茶,問東坡茶,問一杯茶的溫度,是否足以慰藉一生的漂泊?
最豁達的一壺茶,是東坡先生用文字煮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歲月用胸襟氣度把生活熬成了一碗淡泊的茶。
古代有高僧曾說過:“生死到時如何?”師曰:“遇茶吃茶,遇飯吃飯。”翻譯成我們的大白話就是,臨死都保持一顆平常心,該喝茶時喝茶,該吃飯時吃飯,而這也是再尋常不過的一種生活狀態。
做人也當有喝茶的心態,無心于事,無事于心,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所求的不過是一份能無愧于手中這杯清茶的淡然。
茶香常伴,塵埃不染;雖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