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遇到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
南京地鐵,1號線,一位上了年紀的大媽,邊用手指著窗外邊對車廂喊了一聲“快看”,還沒等大家伙抬頭,把目光看像遠方時,大媽就已經自顧自的笑了。
正當,大伙有點郁悶,準備對大媽這種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取笑別人的行為,進行譴責時,大媽稍帶落寞的說
“我們那會兒,大家一見面,哪怕是不認識的人,都會聊上幾句,現在出個門,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手機別看太久,適當活動一下,保護頸椎”
起初,車廂因為空調開太大,每個人都感覺涼涼的,而就在此時,大媽的一句話,卻溫暖了大家的心。
的確,手機的出現,方便了大家的聯系,卻也加大了人與人彼此之間的距離,一件事,一句話,明明人在隔壁也不開口,非得QQ溝通。有人說,80,90后是幸福的,他們趕上了科技的光輝時代,享受到了網絡帶來的便利,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但是,他們沒有看到,科技是把利刃,有兩個開口,改變生活的同時,也讓人們親手種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那一年,我大二,度過了一年的適應期后,我發現,大學生活是一種舒適而前所未有的體驗。
那一年,智能手機開始迅速普及,隨之而來的各種軟件APP,充斥大腦,各種游戲公司,削尖了腦袋,鉆研用戶心理,什么,“如何讓你30秒內上癮、如何讓你不知不覺下單”成為那是游戲行業的口頭禪。
很幸運,因為念舊,那一年,我沒有換手機。
雖然,因為沒能及時接觸到智能手機,常常會被說out,但是,卻也是在那一年,我收獲了至今為止,仍然心存感激的一個好習慣―讀書。
智能手機的普及,比想象的要快,不出幾個月人手一部,也是從那時開始,一個宿舍,彼此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了。
然而,另我難忘,以至于時常懷念的還是,當初,全宿舍圍著僅有的一臺智能手機,關了燈,模擬電影院,一起看恐怖片,大喊大叫,嚇到晚上不敢上廁所的場景。
我是個兼容性比較好的人,享受一個人獨處的閱讀時光,也不妨礙,喜歡跟好朋友們一起熱熱鬧鬧的感覺。
一次聚會,上菜前,大家約好,都把手機放在桌面上,我提議,大家講講身邊關于手機的故事,其中有個故事最讓人印象深刻。
有位朋友說,這是他身邊發生的一個真實故事,男生,20歲左右的年紀,獨生子,因為輟學早,加上父母的溺愛,早早的就染上網癮。
就在去年冬天,連續兩個月,躺床上玩手游,坐著玩,躺著玩,不是富二代,卻也過上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
可惜,整整兩個月,身體一天天被損耗,最終以醫院一張,頸椎壓迫,雙腿癱瘓的診斷書,結束了這少年的自以為快樂的時光。
溫水煮青蛙,雖滿是悔恨,最終也無濟于事。
之前,朋友圈流行過這樣一個測試,“今天我們給手機放假”,大家都紛紛嘗試,結果與預期的相反。
沒有無聊,也沒有耽誤工作,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多了,感情精進了,也就在這時候,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所謂手機是安全感的獲得,僅僅是自己的一場意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