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治通鑒》讀書筆記之三
? ? ? ? 戰國四君子可謂路人皆知,中學都學過《過秦論》,談及四君子“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至于四個人的故事,比如雞鳴狗盜、毛遂自薦、竊符救趙(還被改編為京劇《盜虎符》)等就更是耳熟能詳了。太史公在《史記》中給孟嘗君、信陵君、春申君均分別立傳,給平原君和虞卿合立一傳。要知道,亞圣孟子都沒有專門立傳,而是和荀子合一列傳,四人影響力可見一斑。
? ? ? ? 四人中,孟嘗君名聲最大,流傳最廣,后世的小說評書稱贊人好交朋友待人真誠就稱其為“賽孟嘗”,比如秦瓊。可是孟嘗君的人品到底咋樣呢?是不是稱得上君子呢?結局又是如何呢?我們來看看司馬光、司馬遷兩位老先生是如何記述的。
? ? ? ? 孟嘗君的爹靖郭君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同父異母的弟弟,被封為薛公,這哥們兒有40多個兒子。因為孟嘗君足智多謀、風流倜儻,頗有其父之風(他爹有辣么多兒子肯定也風流的很),而且勸他爹散財養士,很投他爹的脾氣,于是讓他負責主持家政接待賓客。賓客們吃人嘴短啊,就天天跑靖郭君那兒夸孟嘗君,建議讓他做繼承人,后來這事兒就成了。孟嘗君繼承薛公之位后,更加視金錢如糞土,四處延攬那些到處無聊游蕩和有罪出逃的人,給他們買房子送家具好吃好喝好待遇,甚至連他們的親戚都給予照顧。門下的食客經常有幾千人,錢多好客的美名傳遍天下,好客山東人就是從這兒來的。
? ? ? ? 孟嘗君養著這么多人,錢是哪來的呢?還用說嗎,肯定是國君給的啊!即便是從封地收的賦稅,那封地也是國君給的啊!所以他該不該報效國君?傻子也知道,該啊!可是他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看看。
出使受賄,迫不及待
? ? ? ? 有一次齊王派他代表自己訪問楚國,楚王偷偷送他一個象牙床。他樂得屁顛屁顛的,訪問沒結束就趕緊讓登徒直先把床給他送家去。登徒直害怕這么貴重的東西給弄壞了不好交代,就許諾給公孫戌一把祖傳的寶劍,讓他去勸孟嘗君別收。公孫戌說:各個小國都爭相請您去當國相,是仰慕您的廉潔,您剛到楚國就收這么厚重的禮物,其他國家要怎么接待您呢?他覺得有理,就歸還了象牙床。這是后話,開始可是真收了的。
不重大義,沽名釣譽
? ? ? ? 公孫戌聽說他要退還象牙床的時候,心想寶劍到手!目光中禁不住流露出久違了的神采飛揚的樣子,一溜小跑就要去找登徒直。結果被孟嘗君發現了他神情有異,就喊回來問咋回事,公孫戌只得把賺了寶劍的事兒以實相告,孟嘗君不僅沒生氣,反而在門上貼出告示:無論何人,只要弘揚我的名聲,勸阻我的過失,即便出于私心甚至接受別人的饋贈,也沒關系,歡迎來提意見哈!司馬光表揚他說:孟嘗君可謂能夠虛心接受意見啊!只要提的意見對,即便別有用心,也予以采納,更何況那些毫無私心的忠言呢。
? ? ? ? 但是司馬老先生沒有注意到,公孫戌勸孟嘗君不是說他代表國君出使要注意大節,不能貪圖小便宜私下收受別國賄賂,而是勸他要注意自己的名聲。孟嘗君自己的告示也說要弘揚自己的名聲,可見他關注的不是忠于國家的大義,而是沽名釣譽的小節。
高利放貸,魚肉鄉里
? ? ? ?“馮諼買義”或者叫“市義于薛”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孟嘗君在封地薛放貸,這一年又到了收債的時候,而且有很多舊債沒收齊,就想派個能干的門客去。馮諼(就是那個敲劍柄唱歌要吃要喝要錢要車的)自告奮勇,還問收來的錢干啥用,孟嘗君就說:你看看家里缺啥,順便買回來就行。
? ? ? ?由此可見,一是孟嘗君放高利貸,不然咋會那么多陳年積債呢?薛是他的封地,握有生殺大權,有錢不還的人估計沒有。二是他也不缺這些錢,不然就讓馮諼把錢拿回來而不是讓他隨便買東西了。
? ? ? ?馮諼很快就回來了,孟嘗君問:“錢呢?”答:“買成家里缺的東西了!”“啥東西?”“義!”孟嘗君急了:“義怎么買呢?”馮諼道:“小小的薛地是您的封地,您不去安撫那里的百姓,待他們為自己的子民,反而用商賈之道放貸取利于百姓。我私自假造您的命令,把貸款賞賜給眾百姓,順便燒掉了契據,百姓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用來為您買義的方式啊。”孟嘗君很是不高興,說:“呵呵,先生您還是算了吧。”但事情已經辦了,他也無可奈何。
貪圖富貴,意欲投敵
? ? ? ? 孟嘗君是齊威王的親孫子,齊宣王的侄子,齊國就是他們家的,忠于齊國不僅是愛國,更是愛家啊!可秦昭王想讓他去秦國做官,這哥們兒竟然就同意了,立馬收拾行李準備投奔秦國。一眾門客百般勸阻,死活不聽。這也再次證明上面所說的他虛心接受意見只是沽名釣譽,干系家國大事但不涉及個人名譽的勸阻他是不聽的。
? ? ? ? 幸虧戰國最能說的人蘇秦,的弟弟蘇代(我喘口氣,哈哈!此人也是當時的超級大名士,口才比他哥哥也差不到哪兒去)來了,對他說:“今天早上我從外面來,見到一個木偶人與一個土偶人在一起聊天。木偶人說:你別逞能,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毀成一灘泥土了,我就不怕。土偶人說:我本來就是由泥土做成的,即使坍毀,也歸回到泥土里,我還是我。但如果天真的下起雨來,水流沖著你跑,不知道你會被沖到什么地方去呢。當今的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而您背叛家國執意前往,如果一旦有事就回不來了,恐怕像木偶那樣四處漂泊,被齊國的土偶人嘲笑吧?”孟嘗君就只好作罷了。
? ? ? ? 但好景不長,過了幾年,齊湣王派孟嘗君出使秦國,秦昭王立即讓孟嘗君擔任秦國宰相,他欣然同意而且洋洋自得。結果秦國 有大臣勸說秦王道:“孟嘗君的確賢能,可他是齊王的同宗近親啊!現在任秦國宰相,謀劃事情必定是先替齊國打算,而后才考慮秦國(他真是高估孟嘗君的家國情懷了),秦國可要危險了。”于是秦昭王就罷免了孟嘗君的宰相職務,把他囚禁起來,想既然不能為我所用干脆殺掉算了。不過,孟嘗君憑借門客的雞鳴狗盜之術逃離了秦國。
小肚雞腸,濫殺無辜
? ? ? ? 孟嘗君從秦國逃回途中經過趙國,趙國平原君以貴賓相待。趙國人聽說孟嘗君賢能,都出來圍觀想一睹風采,但見了后都嘲笑說:“原來以為孟嘗君是個身材魁梧的大帥哥,如今一見,原來是個丑不拉幾的小黑瘦子啊!”孟嘗君聽了這些揶揄他的話,大為惱火。隨行的人跟他一起跳下車來,砍殺了幾百人,毀了一個縣才離去。
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
最終叛國,身死族滅
? ? ? ? 齊湣王聽說孟嘗君差點被秦王所殺,一路奔波逃回來,覺得是因為自己讓他出使秦國給害的,就讓他當了宰相,但后來有人造謠中傷孟嘗君,齊湣王聽信讒言,嚇得孟嘗君逃走了。澄清事實后,孟嘗君心灰意冷告老還鄉回到封邑薛地。再后來,齊湣王滅了宋國(上篇筆記提到過)狂妄自大,想殺了孟嘗君。結果孟嘗君到了魏國,被魏昭王任用為宰相,聯合秦國、趙國,幫助燕國戰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到莒并死在那里。
? ? ? ? 《詩經》有云:“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齊湣王想殺你是他的不對,你可以殺他,但不能伙同他國來滅了自己的國家啊!況 且自己是齊國宗親,滅的就是自己的國自己的家啊!后來齊襄王即位后,主動與孟嘗君和好,與他很是親近,但孟嘗君不思報國,在齊國給他的封地薛地自立一國,宣布在諸侯國之間持中立地位,不從屬于哪個君王,也就是從齊國獨立出來了,這不就是赤裸裸的叛國嗎?和臺獨分子有啥區別?幸虧當時齊國沒有《反國家分裂法》,不然肯定抓他殺頭。等他去世之后,幾個兒子爭著當國王,隨即齊、魏兩國聯合共同滅掉了薛,殺光了他的后人,于是孟嘗君絕嗣,一代梟雄,竟至于此。
且看后人如何評說
(一)荀子稱之為“篡臣”
? ? ? ? 荀子在《臣道》中說: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恤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是篡臣者也。……齊之孟嘗,可謂篡臣也。
(二)司馬光稱其為“奸雄”,將其與商紂王并列
? ? ? ? 司馬光老先生則評論孟嘗君說:賢德的君子收養士人,是為了百姓的利益。《易經》說:“圣人延攬賢良人才,是為了恩澤及于天下百姓。”士人中賢良的人,道德操守足以匡正風俗,才干足以整頓綱紀,見識足以高瞻遠矚、洞察一切,毅力足以團結仁人志士;用到大處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處可以有利于一國。所以賢德的君子用豐厚的俸祿來收養他們,用尊崇的地位來禮待他們。蓄養一個人就能使天下百姓都普被恩澤,這是養賢之道的真諦。然而孟嘗君的養士,不分聰明愚笨,不論好人壞人,一概收留;他盜用國君的薪俸,結立自己的私黨,沽名釣譽,對上欺瞞國君,對下盤剝百姓,真是一個奸雄,決不值得頌揚!《尚書》說:“商紂王是收留天下罪人的窩主、藏污納垢的匪巢。”孟嘗君也正是這種情況。
? ? ? ?臣光曰:君子之養士,以為民也。《易》曰:“圣人養賢,以及萬民。”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是以君子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一人而及萬人者,養賢之道也。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
(三)王安石認為其延攬的人不值一哂
? ? ? ? 王安石有篇《讀孟嘗君》寫到:世人都稱贊孟嘗君善于得到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門下,而他終于借助他們的力量,從虎豹一樣兇惡的秦國逃走。哎呀!孟嘗君只不過是些雞鳴狗盜之徒的頭目罷了,哪里稱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不是這樣的話,他完全可以憑借齊國的強大力量,得到一個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的能力嗎?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的門下,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
(四)太史公甚至認為其門客帶壞了一地民風
? ? ? ? 太史公司馬遷說:我曾經經過薛地,那里民風彪悍,多有兇暴的子弟,與周圍的鄒地、魯地風氣迥異。我向那里人詢問這是什么緣故,人們說:“孟嘗君曾經招來天下許多聲稱行俠仗義但不服法紀的人,僅亂法犯禁的人來到薛地的大概就有六萬多家。世間傳說孟嘗君以好客而沾沾自喜,的確名不虛傳啊!
? ? ? ?太史公曰: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余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 ? ? 總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沽名叛國,身死族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11月7日
PS:
? ? ? ? 其實,“四君子”的君子一詞,并不是當前嚴格道德意義上的君子,而是政治含義更多一些。此處的“君”,從尹,從口。“尹”,表示治事,比如包拯當過開封府尹;“口”,表示發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號施令,治理國家。《詩經·谷風之什·大東》:“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孔穎達《詩經正義》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與民庶相對。君子則引其道,小人則供其役。”
? ? ? ? 當然,也有將四君子稱為戰國“四公子”的。但按當時的規范稱呼,國君的兒子才能稱為“公子”。嚴格來說,孟嘗君田文是齊國宰相田嬰的庶子,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所以只能勉強稱為“公孫”;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的弟弟,可以稱為“公子”;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同父異母弟,可以稱為“公子”;春申君黃歇則非楚國王室宗族,僅為普通臣民,連個貴族都算不上。所以稱“四公子”有失偏頗,不夠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