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上小學后,還是激起了很多老母親焦慮煩躁的情緒。其實娃已經做的很好了,每天可以相對自覺的做作業,讀英語,彈鋼琴…每天在學習上花3個鐘頭左右的時間,對于一個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已經相當不易了。
而容易讓我焦躁的點,似乎永遠在于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反復出現的“錯誤”。單詞反復讀錯,譜子的幾個音反復彈錯,字寫錯…似乎我無法接受的是這些“反復”的“錯誤”,因為這些“反復”的“錯誤”在我看來是拖延和浪費時間。也許,少一些“錯誤”,就可以早一點結束學習,可以早一點睡覺…
時間,在我這里,好像變成了一道越不過去的坎兒。
…………
但是,如果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想這些“錯誤”,那又會怎樣呢?
事情的層面:
之所以會成為“反復”的“錯誤”,是因為,在這個當下,此時此刻,孩子的能力就到這了。他當下的能力讓他不足以很快的讀對這個單詞,彈準這幾個音,寫好這個字。
如果可以把“錯誤”看成“困難”,不再把這些反復出現的“錯誤”叫做“錯誤”,而把它們僅僅看成是學習中遇見的一些“困難”。孩子需要一個正常的反復試錯的過程,才能成功的戰勝這些困難,才能爬上一節又一節的臺階,不斷的進步。
這不正是我經常告訴他的,“關注過程而不是關注結果”的態度么?
情緒的層面:
我的情緒,那些面對他的“錯誤”時,焦慮的,煩躁的情緒,所帶給他的,正是“不接納”。
我不接納他的“錯誤”,甚至想把因為這些“錯誤”所帶來的所有情緒一起,再扔回給他。
這和無法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什么差別?
我一直努力在做那個涵容他的“容器”,他的情緒我都能接納,我愿意花很多時間去看見他的情緒,看見他的需求。為什么卻不愿意多花些時間,接納他面對困難時,反復試錯的過程?
不是說好了,要做那個永遠和他站在一起,打敗問題的媽媽么?
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
“媽媽,彈鋼琴比我想象的難。”
“那你怎么想呢?是繼續學,還是放棄?”
堅定的,“我不會放棄,因為我有目標啊,我要學手風琴的,所以我不會放棄。”
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再努力去嘗試,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遇見困難,不斷的試錯,糾錯。這何嘗不是一種“勇敢”呢?
親愛的孩子,你比媽媽勇敢多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終于可以在生活中帶著反思和覺察,不斷調整我的“關系”中出現的沖突和問題。
學著“看見”,學著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