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 - 過年要全家團圓,即使你身在他鄉離家萬里,過年也都逃不過回家兩個字,前兩天聽說快遞很快就要停運了,因為快遞員們也要回家過年了,所謂春運,就是過年回家這四個字的最直接的體現了吧,所以我也很好奇,春運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我想應該要從中國城市化的進程開始說起吧,《人民日報》最早出現“春節客運”對字眼是1953年,鐵道部1954年開始就有了關于春節客運的記錄,那時候的春運鐵路日均客流量是73萬人,到2016年春運累計發送人次3.25億,半個世紀以來,我們都是一路擠著、擠著奔往家的方向。
查閱了很多春運的新聞報道,從中我理出了一些時間線,這些時間點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又對我們今時今日的出行有重大的影響:
· 1959年 《人民日報》的報道鼓勵人民把走的日期錯開來,路程比較短、步行1日內可到達的最好不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這應該就是我們當下也講求的“錯峰出行”吧;
· 1979年 《人民日報》刊登的新華社消息稱春節有1億人次乘坐火車;
· 1994年 “民工流”第一次出現,據《人民日報》報道在60天的春運中,全國每5個人就有1個人在鐵路線上;
· 2007年 “和諧號”動車第一次進入中國人的生活,鐵路大提速,大大縮短了出行時間,方便了人們的出行;
· 2008年 鐵路旅客發送量高達1.978億人次,相當于“每天搬走一座城市”;
· 2011年 鐵路全面實行網絡售票;
· 2016年 春運40天全國鐵路累計發送3.25億人次,道路累積運輸24.95億人次,水路4260萬人,民航5140萬人。
春運的歷史也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縮影,越來越多的人從四面八方來到大城市務工,到了年底他們就會返鄉,而過完年,就會有更多的人來到大城市,以至于每年春運出行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城市到了春節期間就會上演空城計,因為大部分都是外來人口,過年返鄉是一種常態。
從我2006年開始出來上大學,這10年里我也參與了幾次春運,上學的時候一放假就回家,那時候的車票就很難買了,因為路途遙遠,而車次太少,能買上硬座都很難,臥鋪真的是見都沒見過,記得有一年考試比較晚,考完試一早4點就起床去火車站買票,結果還是站票,我一直記得那次上火車時,列車員不斷叫喊著前面的人往里走,還在后面大力的推才能把車門關上,車廂的過道和連接處都站滿了人,堆滿了大包小包的行李,我被擠得動彈不得,打開我的小馬扎,在廁所門口坐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車廂里才有座位。畢業工作了,過年的假期太短,過年回家更是難上加難,總要請上幾天年假加上春節假期才能回家,不過好在開通了網絡售票和電話訂票,從此搶票大戰變成了我們和訂票網站的較量,這幾年大家都在吐槽鐵路的驗證碼有多坑爹,但是它確實節省了很多人去車站排隊的時間和精力不是嗎?
在外這些年也逐漸琢磨出訂票的攻略,莫不是錯峰出行,定時搶漏等,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不舍得請假,因為要扣工資,而請長假也很麻煩,所以有一年我是沒有回家過年的,接下來的一年也有試過讓家人來我這過年,大家都回去的時候他們過來,大家都回來的時候他們回去,比較容易買到臥鋪,老人也不用太遭罪,而且也能和他們多呆一段時間,但是對于家族龐大的朋友來說可能還是覺得缺少年味,父母來到大城市也會感覺有些無所適從,但是對于剛畢業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來說,這也算一種可以兩全的辦法吧。
除了鐵路,也會有很多有車一族選擇自駕,還有人選擇長途大巴,就連曾經“奢侈”的飛機也很方便,選擇越來越多,總有一種方法能回家,只不過是省錢的方法人遭罪,舒服的方法錢遭罪。因此,春運同樣可以看出人民生活水平和國民素質的提高,記得小時候坐火車家長都會把我們從車窗里塞進車廂占座,那時候不賣座號,誰搶到就算誰的,所以上火車真的像打架一樣,那時候乘車出行的體驗非常不好,我奶奶跟我講過當年她回老家的時候,車少人多,在候車室等車的時候,工作人員為了防止老弱病殘在上車時被擠發生意外,經常拿著喇叭喊,某某車次的都到這邊來排隊,然后年輕力壯的都跑過去,老人和孩子被甩在后面,等到車快進站的時候,再喊某某車次的都向后轉,這樣老人和孩子就能先上車,可惜那時候沒有我,要不真想為那個工作人員點個贊啊。現在的火車都是對號入座,車次也更多了,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排隊上車,遵循先下后上的秩序,雖然人還是很多,但是那種特別擁擠的情況也逐漸改善,在車廂里吵鬧的人也少了,從我上大學到現在的10年來坐火車碰到的大部分都是文明禮讓的乘客,所以說到春運,仿佛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一件事了。
最近和同事朋友常聊的話題都是,過年回家嗎?買好票了嗎?我希望大家的答案都是,“買到票啦!回家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