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經歷了某種疑似自我實現以后,我想跑去找榮格聊聊,就去圖書館找他的書,結果在離榮格的書不遠的地方看到這本書。我一看,“大我”這個詞直擊重點,把我感覺到的全概括了起來,于是翻了兩頁,覺得它正能解釋我究竟經歷了什么,就把它借走了。
我現在才發現,《萬物簡史》不是講物理的,而是關于全人心理學的。難怪肯.威爾伯這個名字那么眼熟。他向各種靈修流派汲取精華,經過自己的體會以后提出了這一理論體系,這在多數理論割裂身心、重視科學、忽視整體性的西方著實不易。而且他還在大眾面前保持了真誠,這位真的是大佬。
我很能贊同威爾伯關于世界精神與個人潛能的觀點,他的四大象限理論也讓我耳目一新,以及"前"與“超”的謬誤也給我提了個醒。他認為,世間所有存在著的事物都是全子,都有發展神性的可能,就連一塊石頭也是有“生命”的,在朝完美的結構發展,只不過無機物的意識水平最低。而且我也需要避免謬誤,既不能盲目排除理性以外的所有事物,把真正的高峰體驗看成是非理性的、低級的、狂亂的,也不能把所有理性以外的東西都當成高峰體驗。
此外,作者提出,真正的健康并不只有身心健康,還要有靈性健康,對更高的意識層次保持追求,而保持這種追求的關鍵便是開放性。作者也強調,只有三種健康都完善的人,才是真正的全人。即使有些藝術家靈性健康達標了,但他們如果身心不健康,是會讓他們不得不轉移注意力去應付這些問題,干擾他們創作的。從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來看,即使金字塔頂端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但如果金字塔底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種渴望是會干擾人追求更高境界的。
而且作者也認為,即使一個人的神性得到了實現,但他也不能忽視獸性。人不可能完全成為神,必須同時具備物質性、動物性、人性、神性。這也成功地打了我的臉。我還以為世界精神如此提拔我們,是為了讓我們自身也成為世界精神去幫助別人。
作者去采訪海靈格,海靈格認為世界精神,或者道,或者上帝,是沒有道德和良心的,只是按它自己的法則發展。在這里我和他的觀點不一樣,我覺得世界精神是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可能是我too young too simple了吧。不過海靈格保持“無我”和“無為”,去讓咨詢者自己體會解決問題的治療方法很有意思。
第四部分的第一章,是對現在的我最有用的部分。作者說,為了某種事業不顧身體地工作,不是真正的忘我,而是身心不健康的體現。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身體會有較強的覺察能力,從而使自己避免疲乏狀態。我經常為了其他什么事情,不顧自己身體的反應,這樣下去絕對是不利于我的可持續成長的。
此外,我現在也正面臨著“約拿情結”的困境。約拿是一個普通人,卻被上帝賦予了使命,他卻害怕地放棄了自己的使命,從而使自己得不到提升。我也質疑自己究竟能不能走上自己的道路,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既然人是有無限潛能的,我就應該相信自己,不必害怕崇高的事物,走上成長之路。既認識到內在神圣的可能性,也要認識到自己作為人的局限性。“約拿情結”的概念是馬斯洛在《自我實現的人》里提出的,原文肯定比我表達得更好,挺推薦大家去看看的。
作者也在第二部分的第五章指出,要讓的靈性健康得以提升,就要保持開放的心靈,還要真誠地對待自己,這兩點我也深有體會,這也是通往藝術的道路。
雖然許金聲老師真的很厲害,他很早就開始從國外引進心理學,還主持著“全人心理學網”,但他寫的詩,我有點不敢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