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語言的魅力,導致我們常常生活在頭腦里,因為我們的想法太具有吸引力了,我們過去的一些事件會讓我們沉浸其中,特別是一些創傷性事件。
祥林嫂是一個生活在過去的人,她的兒子阿毛被狼叼走了,她總是在悔恨自己不應該讓阿毛一個人玩。現實中很多抑郁癥患者也沉浸在對過去的思維,回憶,悔恨和懊惱中。過去一些事情會不停浮現出來,從而沉浸其中,而忽視現實。也有人沉浸在對未來的想象里,讓自己產生恐懼。
從前有個杞國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風吹落樹葉,他看見了很擔憂。一只鳥從天上落下來,他又十分害怕,逢人便說,這頭上的天,會不會也掉下來。他終日躲在家里,不出門,擔心天塌下來砸到自己,別人告訴他,天不會掉下來,他才稍稍寬心,出來走走,看到一顆星星隕落,他又憂心忡忡,倘若日月星辰掉下來,該如何是好?
雖然我們覺得杞人憂天很可笑,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扮演杞人,擔心不必要的未來,比如我們看到孩子學習不好,父母就開始想孩子以后該怎么辦呀?有些人患了癌癥,開始擔心自己后半生怎么辦,很多癌癥患者確實是被自己嚇死的。
沉浸在負性的思維里無法自拔,我們稱之為沉浸在思維反芻里。如果我們對未來擔憂,恐懼會引發出各種各樣的焦慮。
接納承諾療法提醒我們要從頭腦里這些思維和概念中跳出來,不要生活在概念化的過去或者概念化的未來,而是要接觸當下。那些干擾性的,自我攻擊的,或者是帶來不良影響的想法往往會讓我們脫離現實而產生痛苦,接納承諾療法讓我們從頭腦里跳出來,融入當下生活,就是一種認知解離。
不要因為過去的一些失敗,過錯,喪失而沉浸其中,看看變化的生活,看看可能的未來,覺察下自己頭腦里的想法哪些是關于過去的,哪些是關于未來的。
說到關注當下,現在流行正念的減壓方式,有具體的正念呼吸,和正念身體掃描。將我們的注意力,眼耳鼻舌身意關注在當下自己的呼吸和身體上。我們在生活中,喝茶的時候,有的人是品茶,有的人一邊喝茶,一邊聊天或者看電視,我們就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茶的顏色,茶的香氣,茶的味道上,所以古人說禪茶一味,品茶的過程也是一種正念的過程。
包括吃飯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正念的態度來吃飯,行走的時候,做家務的時候,洗碗的時候,都可以用正念的態度來做事,他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減壓之道。
專注于眼前的事情,就可以在我們頭腦里建起屏障,減少想法和思維引發的一些煩惱。接觸當下,就是一種 和外界充分接觸,在充分接觸中改變內部和外部的語境。比如我們關注呼吸的時候,呼吸就會自動發生改變。
正念是一種態度,以初心去看待事物,好像嬰兒一樣從來沒有見過這個事情,帶著好奇去觀察他,去覺察,不做評判。帶著自我信任和自我關愛,去感知這個事物的本來面目。
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里,我們選擇自己反應的力量,在反應中,安放著自己的成長和自由,正念能夠幫助我們擴大心理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