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每一個階段,都像是挑戰,父母們只有見招拆招,一路升級打怪,才能跟上孩子的腳步。
而這其中最惱人的,莫過于孩子叛逆了。本來各種事情已經夠讓人頭疼的了,孩子再不配合,有時真心讓人崩潰,一聽見從孩子嘴里出來的“我不要,不要”,恨不得吐出一口老血。
碰上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兩歲的娃該怎么教育?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里程碑,其中“可怕的兩歲”是父母的一大劫難。
父母都覺得孩子2歲時是胡鬧,心里明白但行為上不受控制,甚至會覺得孩子是多動癥,實際上孩子這時不管是心智還是行為,相較從前都可謂是質的飛躍。
2歲時孩子總是“不”字當頭,不管父母讓他做什么,得到的都是搖頭者“不”字,仿佛就要跟你對著干。
但說“不”,并不代表孩子真的不喜歡做這件事,而是一種渴望獨立、證明自己力量的開始。
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孫瑞雪提出:孩子在18個月左右聽到的詞匯,會在2歲脫口而出,而“不”就是既簡單又好玩的詞匯之一。
18個月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總是亂碰東西,父母就會說“不要碰!”“不要跑!”于是孩子就記住了,到了兩歲自然而然地說出來,而且每次說父母都會第一時間關注孩子的行為,這讓他覺得很有趣。
除此之外,孩子還會出現和伙伴爭執的情況,認為只要是玩過一會的玩具,就是自己的一部分,這就是物權意識,畢竟此時孩子還不能明確分清“你我他”。
父母也會經常稱呼孩子寶寶,告訴他這個玩具是“寶寶”的,并不會說,這是你的,這是他的,于是造成了混淆。
孩子進入叛逆期,本質上是好事
當孩子內在能量足夠強大時,他們就會把自己內在的秩序感和外在的秩序感相結合,不斷調整自己行為來適應外界。
比如之前在抖音上看到的一個短視頻,就深度還原了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的狀態,香蕉扒過皮的不要,切好的不要,太直的不要,就要自己拿好的才行。
你說氣不氣人?但這種堅持其實是孩子心理上的一種滿足。“熊孩子”欺負媽媽,真是敢怒不敢言。
孩子的秩序感很重要,這影響著他今后適應環境的快慢,能否獨立解決問題,因此要以保護和引導為主。
兩歲叛逆期的孩子怎么教育?4招“套路”讓娃乖乖配合
1、提供有限選擇
給予孩子有價值的選擇,讓他自主選擇自己想做的。
比如就是想爬高,父母就可以給予選擇,是讓爸爸陪著還是媽媽陪著;如果一個人帶孩子,就讓孩子選擇讓父母扶著身子,還是僅僅拉手就可以。
如果孩子經常說“不”,就把他感興趣地說來聽,注意兩個選擇一定是對等的且可行的。
2、教會孩子表達
面對爭執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很重要,如果真的喜歡,就要勇敢地說出來:“這是我的,請還給我”,或者“一會我再玩”,而不是委屈自己,隱藏想法和情緒。
如果孩子不敢,父母就要陪著他完成,不要說太多,把機會留給孩子就行。
如果孩子不想爭執了,父母也不要再引導他據理力爭。
3、說出孩子想要的
給大家舉一個簡單明了的例子,哥哥為引導弟弟吃飯,說:你已經跑得挺快了,吃蔬菜會讓你跑得更快,你別吃了,讓你班的鬧鬧超過你吧。
聽哥哥這樣一說,弟弟馬上就吃了蔬菜,他關心的是自己跑得快不快。
把孩子能做到的和想做的事結合在一起,能提高他的主觀能動性,讓他乖乖配合,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
4、客觀描述,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用激將法或者反話引導孩子做事,巧妙的描述更能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如果孩子不想收玩具,就說:我看見玩具都放在地上,讓他關注到玩具的位置,沒準觀察一會他就行動了;
如果孩子還是不收,父母就在一旁示范,讓孩子觀察自己是如何收玩具的,并使其成為一個有趣的過程,請記住一定要堅持!
父母把自己看到的描述出來或者多點耐心等待孩子,先觀察再決定是否幫孩子完成,更能了解他的成長狀態。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但經歷時長不都一樣,盡可能用平常心面對孩子的逆反期,不要火山碰火山,否則問題只會越來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