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收聽音頻(1)
點擊收聽音頻(2)
點擊收聽音頻(3)
點擊收聽音頻(4)
思考營正式運作,已經步入了第三周。跟大家交流之后,發現大家普遍對于思考營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有疑問,今天我就做一個專題節目,來好好說明一下我們要達成的目標、以及具體采取的訓練方法。
關于我們思考營的目標、其實就是為了實現我們每個人更好的成長,關于成長我們也從年齡的維度,做了相關的專題——86期:成長是硬道理,今天就從內容的角度,更為系統地解剖一下成長,順便為大家解答普遍的疑問——思考營到底訓練什么、怎么訓練的問題。有些觀點,可能會跟上期節目重復,但也放心,同樣的一件事情,角度不一樣、那就是另外一番天地。
認知與心志、融入現實、實現積累
步入正題,所謂人生的成長,是有三個內容的,一、認知與心志要不斷地打破、不斷地重構,二、人生要面對現實、掌控現實,不能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同時,要懂得給自己打造一個現實環境,三、人生要有積累,包括財富、人脈、團隊、影響力、以及良好的習慣等等。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1.1 重構認知
先看第一個成長內容——不斷的重構認知與心志,這是人生發力的基礎。
這里之所以說是重構、而不是建立,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外部的原因,也就是世界在不斷的變化著。如果千年之前說這句話,不會有人相信,因為那個時代就是一個固化的時代、頂多是一個重復的時代,如果五百多年前、極少數人會相信,比如伽利略、哥倫布等人,如果兩百年前,歐美國家的精英階層就會普遍相信。如此、這個周期不斷地在縮短、相信的人也越來越多,而到了這個全面變革的年代,我相信在聽節目的人,人人都會相信世界在變化、并且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變化。而在這個變革的年代,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跟著時代的變化、更新自己的認知,也就是重構認知。
第二個原因,來自于我們自身內部的原因,也就是人的認知軌跡、大部分是一個拋物線,上升段就是我們年輕的時候、從無到有、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而下降段就是我們的認知慢慢固化的階段。所以,如果沒有擺脫這個固化,我們一旦到了四十歲前后的這個關口,能做的事情、往往局限于過去熟悉的事情,試問,一個四十歲的人,有幾個能從事全新的行業?所以,想要打破這種認知的固化、打造更為精彩的人生,必須要重構認知、并且要不斷的重構。
好,這是認知重構的兩個原因,那我們又該如何重構認知體系、重構什么樣的認知體系呢?
這也是我們思考營的第一個訓練內容,我們將圍繞大家碰到的現實問題,首先會帶著大家建立一種正確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每周所發出的主題,他的價值所在,其目的,大家剛開始有可能還感受不到,畢竟我們在切入一個龐大的方法論體系,但往后會逐漸的感受得到,大家不要著急。
這一步完成之后,以此為前提,會帶著大家打破思考的誤區、陷阱、以及思考的不同維度,同時,這個過程也是對問題、對事物建立全新的思考角度的過程,包括誤區、陷阱、不同的維度,讓大家逐漸地建立更為系統的、更為全面的思考維度,說白了,其實就是讓大家的思考開闊起來,這是第二步要完成的事情。
那再往下,就是基于以上所說的基本的方法、以及開闊的思路,去積累一個個決策模型,也就是讓大家熟練的決策套路越來越多,當有一天真的碰到大家熟練的決策模型對應的問題的時候,別人可能需要一個月才能想透這件事情、或者更長、或者干脆想不明白,但你可能需要一小時,就能把事情理清楚。
舉個小小的例子,很多人不懂拒絕別人,雖然反復的碰到這種事情、但反復的碰到了再去想怎么處理,但是如果建立了相關的決策模型,并反復預演、把整個決策熟練下來了,那么下次再碰到這樣的事情,那就是分分鐘能搞定的事情。
人生,其實這樣的事情不計其數,可以說人生就是這種無數個小決策的組合,最終決定了你現在的自己,也會決定將來的自己。而改變人生的機會、或者說造就不一樣的將來的機會,就在于改變決策模型。這也是為什么西方的頂尖學府,都非常注重思考方式和過程的原因。
好,更為具體的訓練內容,就不往下說了,以后慢慢鍛煉、慢慢思考,大家跟著每周的主題,用心去訓練就是了。并且,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付出時間去訓練,光聽一周一次的主題總結,基本起不了任何作用,聽聽也就過去了,聽的時候再怎么有沖擊,只要不去花時間去轉化為自己的思考,沒過幾天就回忘記。所以,務必要做到每周最起碼兩個小時的主題思考,這是我們對思考營的各位戰友們最起碼的要求。
這就是成長的第一個內容之一:認知的重構,以及我們思考營在這方面的訓練計劃:每周主題。
1.2 建立“從容、無畏”的心志
前面我們講了成長的第一個內容當中的認知重構。接下來,看下心志的重構。
心志不同于認知,是一個無論古今中外、都完全相同的內容。我們先看下這個無論古今中外、最終要建立的心志是什么樣子的。雖然關于心志的說法很多,但在我看來,最終能夠成就人生高度與寬度的心志,不外乎就是兩個:一個是無畏,一個是從容。
無畏:勇于面對、敢于承擔
說到無畏,大家先問問自己的內心,心中有沒有逃避的事情、有沒有不愿去嘗試的事情、哪怕是不好意思的事情,到底有沒有?如果有,那么當有一天你所逃避的事情變得很大的時候,比如突如其來的一些重大變故,那么平日里心中的逃避、一下子就會變成猛獸一般的恐懼,直接擊垮你的心志。
這種事情,除了一些突如其來的大變故以外,當你做的事情越來越大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沖擊也會跟著越來越多,比如:創業做自己的事業也好、不斷地升職也好,只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大,這種沖擊也是難免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就是心中那些逃避與畏懼的種子,平日里表現為逃避、不好意思,貌似無關痛癢,但到了關鍵時刻、放大到大風大浪里,那就是直接擊垮心志的魔鬼。
因此,要想經得起人生的大風大浪,一方面,平日里就得開始敢于面對一切問題、敢于承擔一切責任,讓無畏的心志、滲透到骨子里頭去,另一方面,不僅敢于面對、更要主動去面對,逐漸的給自己加大沖擊的力度,正所謂學會打仗、最好的地方就是戰場。
而這種心志訓練方法,最為爐火純青的地方,就是西點軍校,打仗嘛,首先要鍛煉的就是強悍的心志,并且這種心志鍛煉滲透到了學員除了睡覺以外的每一分每一秒。而心志的重要性、最好的證明就是:西點軍校不僅培養出了大部分的美軍將領,西點軍校畢業的美國500強企業CEO人數,更是遠遠地超過哈佛商學院。
這種無畏的品質、一旦鍛煉出來了,可以說直接決定我們能做多大的事情,要知道做多大的事情、就得扛得住多大的風險、頂得住多大的風浪。而最高境界的無畏,是主動去挑戰這種大風大浪。
關于無畏,我最為欽佩的就是武則天,一個女人、在傳統的男人社會里走到權力的頂點,看了武則天傳之后感受頗深。回過頭再按這個品質標準,去觀察身邊不同層次的人們,突然間恍然大悟了,大家也可以去試一下,用這個標準去觀察身邊不同層次的人們,保證深有體會。
從容:經得起大風大浪
再看另一個決定人生高度的心志,就是從容。
至于為什么要從容、這個就不用多說了,我就簡單講一下如果做不到從容、就會導致的三個后果,第一、如果做不到從容,所做的事情、大都會變得很糟糕,顧頭就顧不到尾,懂得再多的道理都不管用。第二、把握不到真正的機會。在一個浮躁的人看來、什么都是機會。當然偶爾也會靠運氣把握住機會,但就像一個浮躁的賭徒一樣,偶爾會賺一點,但早晚會輸光。第三、經不起大風大浪,聽風就是雨,風一來就跑的遠遠的,還自以為很明智,其實人生真正的成長、就在于抗住那些大風大浪的過程,該扛的就得扛。
如此,一個浮躁的人,大風大浪經不起,小事兒辦不好,機會把握不住,人生無為、皆因浮躁,這句話就這么來的。并且,跟認知有固化一樣,從容也會有自身的固化,也就是說過去能從容、并不代表將來也能從容,尤其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去面對全新的環境的時候,誰都無法保障心中不會滋生浮躁。只有不斷地消除這種不斷滋生的浮躁,才能保一生的從容。
好,關于心志,我就從人生的抗風險極限的角度、來講了無畏與從容的兩個品質。你能打造出來這兩個品質,那就是一個能夠扛得住大風大浪的品質、能夠鎮得住千軍萬馬的品質。
那關于心志,思考營又如何去傳遞給大家的呢?首先,心志最好的修煉途徑,就是身邊有這么一個人,最好還能一起共事。看再多的書、領悟再多的道理,在心志的成長方面都起不了作用。在我自己心志成長的道路上也是如此,起關鍵作用的還是那么幾位長輩,跟他們共事的分分秒秒,我都覺得是一種沐浴般的感受,或者是沐浴在寒風凜冽中、或者是沐浴在清新自然中,尤其是從容,看了那么多的書、那么多的道理、也不及跟長輩們一起吃一頓飯、討論一次問題,來的深刻。
這也是世界頂尖的學府的真諦所在,普通的學府,教學生的內容、可能差不多,但教書先生不一樣,不一樣的老師、不僅傳遞的思考方式不一樣,傳遞的氣質也不一樣。同樣,這也是認知與心志的訓練,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心志的傳遞、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對面傳遞。所以,我們的深度思考訓練營、不敢保證一定能夠傳遞的到心志,但我們會盡量去努力的,那怎么個方法呢?
一個是每天爭取組織直播,主要討論的是大家碰到的問題,讓大家盡量的去感受社群里幾位前輩們、對你所碰到的問題的思考方式與所展現出來的心志,盡可能在耳濡目染中去把認知與心志的真諦傳遞出去,這是我們目前能想得到的最好的方法。當然,大家時間都寶貴,不要求每天都來,有時間就過來,大家一起多交流、多感受別人的思考過程與心志。
另一個方法,那就要靠大家自己,盡量給自己多留些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并把思考的東西寫出來,在鍛煉認知能力的同時,也鍛煉自己的心志。
好,這兩期節目、我們講了人生的第一個成長的內容——認知與心志的成長,總結起來就是認知要不斷地重構,這直接決定人生能走的路有多寬,再則、心志要歷練出無畏與從容的品質,這直接決定我們在人生路上能夠經得起多大的事情。同時,對應于我們思考營的訓練方法,那就是每周的思考主題,以及每日直播。最后,就是大家務必要花時間去鍛煉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
2. 融入現實
前面我們講了成長的第一個內容——認知的重構與心志的重構,也講了思考營相應的訓練方法——每周思考主題與直播。我們接著看成長的第二個內容——現實。
在86期:成長是硬道理、那期節目,我們也講過從年齡的維度看成長的話,第一個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融合,我們今天就從內容的角度來講下什么叫現實、如何活在現實。
少一些妄念
首先,我們之所以老說現實是不完美的,就是因為現實總是跟我們的意愿有著巨大的鴻溝,而我們面對這種差異,做出不同的選擇,有的時候我們會選擇忽略、甚至是逃避,也就是不愿面對現實。這樣的選擇多的人,久而久之會活在自己一廂情愿構筑起來的世界里,也就是活在妄念之中。
并且,不管是誰,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傾向,只是多少的問題而已,沒有一個人徹底能拜托這種妄念。正所謂人人都會犯錯誤,而這個犯錯誤的第一原因就是這種不切實際的妄念。
比如:我們不時的會冒出“如果怎樣怎樣、那該多好”這樣的想法。再比如,即便是一些國家領導、一些大企業CEO身上,也能看到這種妄念的影子,并且,貌似一個人的權力越大、妄念的破壞力也就越大,就好像我們這個國家上世紀經歷的一些事情。。。而這種妄念,不去控制的話,那就是欲望的無限膨脹,讓認知處于一個完全沒有約束的自我世界,肆無忌憚地傷害他人。
少一些世故
好,面對現實的不完美,選擇逃避、甚至被妄念左右、被欲望征服,這是人們的一種選擇,我們接著看面對現實的不完美、人們會采取的另一種選擇,那就是接受這種不完美,接受接受再接受,最終變得世故,人家怎么做、也跟著怎么做,以前怎么做、現在也怎么做。這也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大量的思考誤區與陷阱存在的原因。
現實本身就不完美,如果你一味地接受、不就等于把現實中的不完美、直接轉化為自己的認知誤區和陷阱了么?!或者用更通俗的話來講、我們在很多問題上、被現實吞噬掉了,變得跟現實一樣不完美了。并且、跟妄念一樣,我們每個人、只有多少世故的問題、沒有絕對擺脫這種誤區和陷阱的那么一個人。這也是我們犯錯誤的第二個原因。
如果跟現實有什么碰撞、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時改變自己
那我們回過頭來看下,面對不完美的現實,妄念、我們消除不了,誤區和陷阱、我們更消除不了,或者說,沒有一個人不會犯錯誤,即便牛X到BAT的領導者,百度在社區o2o中的慘敗而歸、阿里在社交APP領域里的屢次受挫、騰訊在2B業務上的諸多不順利,那錢一扔進去就是幾十億、甚至上百億。再看每天都在不斷破產的那些企業,難道不就是企業經營者的妄念和認知誤區、以及認知陷阱造成的么?
那么那些能夠主宰這個現實世界的人們,又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關鍵就在于出現妄念、或掉進認知誤區與陷阱的時候,他們能夠及時反思,及時的去改變自己、重構自己的認知,去尋找客觀、正確的認知。像阿里,甚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機制,來確保整個集團都能具備這種調整能力和糾錯能力。
那關于這一點思考營的戰友們,這段時間應該有比較深刻的體會——如果你參與了我們的直播討論,大家對項目的各種想法,也是如此。有些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妄念,有些想法是一些別人都在做的、世故的想法,而我們的討論,就是不斷根據現實、不斷發現不切實際的地方、不斷發現誤區和陷阱、并不斷調整自己的過程,最終形成一個客觀、正確的想法。
如果,你掌握了這個過程,這種做法可以應用到現實當中的任何一個問題上,現實就是這樣子的,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策,就是這么一個過程。
好,以上是面對不完美的現實,一個人在認知層面上、通常作出的三個選擇,我們再看一個人的心志,又會作出什么樣的選擇。
少一些任性、少一些動氣
第一種選擇,是孩子一樣的任性。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基本沒有形成對現實的認知能力的,所以,他們面對不如意的事情,要么是傷心地哭、要么是耍賴、賴在地上不走,我自己也是,清清楚楚地記得、小時候還真干過這樣的事情,但這都不打緊,畢竟是孩子的時候嘛。
但是,也不要覺得自己成年之后,不會有這般任性。首先,即便到大學,這種任性的影子也很普遍,想想我們每個人經歷過的失戀、或者說情感的糾結,不就是這樣么?任性地讓自己傷心、任性地鉆進牛角尖、甚至放縱自己,嚴重的話、甚至選擇頹廢和迷茫。
其次,即便當我們到了三十、四十了,仍然如此任性的一面,最起碼選擇生氣的時候還是蠻多的。人民的名義那部劇里,李達康的老婆,感覺就是在感情上任性的一個人,而這種任性、或者動不動生氣,就是一個典型的拒絕成長,并且,現實當中、在你自己、或身邊人身上,肯定能找得到這樣的影子。我甚至碰到過在心志上極其不成熟的合伙人。
多一些忘記、少一些計較
我們接著看面對不完美的現實,心志的第二種選擇。隨著年齡的增長,一方面很多人還是能做到少些任性、少些賭氣、少些生氣,因為幾十年的閱歷告訴我們、這些都改變不了現實,這樣做受傷的永遠是自己和身邊的人們,另一方面,既然我們避免不了任性、或動氣,那么就要學會及時調整自己,也就是學會重置自己的心態,這個我們有專題節目,大家可以去聽下,這里就做簡單的描述下,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老憋在心里,老是處于一種斤斤計較的狀態。
這不僅是心志不成熟的表現,更是對身體的巨大傷害,所謂萬病皆由心生,一個被各種計較的事情堵住的心情,會直接導致氣血不暢、影響身體的正常運行,常年累月的如此下去,更會直接轉化為重大疾病。不信到醫院里看看,不到四、五十歲就有重大疾病的人,要么是心思重、要么是容易動氣。。。絕對的。
環境造就人、時代造英雄
好,我們的認知和心志,面對不完美的現實、所做出的不同選擇,以及應該采取的正確選擇,我們就聊到這里,接下來聊一下現實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面,那就是——環境造就人。
現實,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和心志,那么在成長的路上,給自己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是否有助于我們更好的成長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估計大家不會有任何的懸念,那就是絕對如此。至于什么樣的環境、對我們的成長更有利,又該如何給自己打造這樣的環境,這方面的內容,跟86期:成長是硬道理、這期節目的第三部分講的內容完全一樣,所以今天就不重復了。
家庭問題:少一些要求、多一些忘記
今天只強調我們最難改變的環境——家庭。如果我們的工作環境不理想,我們可以去換,但家庭就不是隨便能換的了,父母和孩子是沒的選擇的,愛人也不是說換就換的,那又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家庭呢?其實答案就在前面講的內容里邊,前面所說的妄念、體現在家庭,那就是不斷地向對方提出要求,這種妄念不去控制的話、會發展成一種肆無忌憚的欲望,想控制對方的欲望。并且,面對沒得選擇的家人,這種傾向比較普遍、比較嚴重,尤其是心志中的任性,越是面對親人、越容易爆發出來。
所以,不要說家庭問題很復雜、很頭疼,沒那么復雜的,問題只是出在我們的認知和心志,尤其面對熟悉的親人,認知和心志當中沒有長大的一面,會無限放大。所以,少要求對方、多付出自己,加上學會忘記,不去計較、不去賭氣、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如果做到這兩點,重復一遍:少提出要求、多滿足對方的要求,多一些忘記、少一些計較,讓自己的認知和心志真正成熟起來,那么家庭問題,基本就能迎刃而解了。
至于自己的成長、能否帶來對方跟著成長,按道理來說,除非你碰到的另一半、是極度自私、極度任性的人,應該不會有問題的,人心都是肉長的,時間長了,誰都會明白你的溫暖的。
至于想打造比這個更完美的家庭的想法,比如要有多么多的財富、愛人多么無微不至的體貼、孩子要多么多么的優秀,這些想法就放棄吧,那又是一個新的妄念。。。一個家庭,能保持溫馨,就已經很難得了,反過來,有這樣的家庭,事業怎能不會有起色、孩子長大了怎能不優秀呢?不想這么美好,都很難。。。
最后,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的話,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其實是不斷改變自己、不斷地把自己放到一個正確的現實位置的過程,而不是單方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變現實。比如:阿里的成長,是因為馬云不斷地去做一個成功的電商平臺該做的正確的事情,而不是馬云按自己的意愿去打造電商。
這就是現實的意義,那么結合到思考贏的訓練方法,就是實戰。目前思考贏正在籌備共享跑步機、家裝平臺等項目的項目組,讓大家在實戰當中去感受現實,并將自己的認知與心志融合到現實。
3. 實現積累
我們已經講完了認知與心志、以及跟現實的融合。但無論我們有多么強悍的認知與心志、無論我們再怎么完美的跟現實融合,最終都是要形成一種積累,財富也好、名譽也罷,圈子也好、影響力也罷,良好習慣也好、個人的愛好也罷,人活著、總得有個積累,或者說,我們的成長,最終就是為了這個積累。這就是成長的第三個內容——積累。
那么,在講積累之前,我們先弄清楚“追求、積累、成就”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人首先是有追求的,無論追求的是向外的成就、還是活著的意義,哪怕是黃賭毒,那也是一種追求。同時,所有的追求都是有不同程度的目標的,追求財富的、希望自己富甲一方,追求名譽的希望自己千秋留名,追求活著的意義的希望自己能服務于更多的人、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哪怕是追求個人愛好、那也是奔著其中的其樂無窮去的。也不要拿僧人來說事兒,佛的與世無爭、那不也是一種追求。
沒有十年的積累、就沒有堅實的積累
所以說、是個正常人就擺脫不了追求這樣那樣的成就,人人都一樣,如果說人與人之間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追求的過程,而我們的觀點很明確——人要有成就,只能通過積累,世上沒有一撮而就的事情、更沒有天上掉下來的餡兒餅,只有付出時間和精力,長年累月的去堅持,執著地堅持,才能換來成就。
關于這種付出的過程,我們看下一萬小時定律——要想在一件事情上達成一定的成就、就要完成一萬小時的積累,如果每周付出十小時,那么需要將近二十年,如果每周付出二十小時,就是需要十年,只有每周付出四十小時,換算到五個工作日、那就是每天八小時,這樣才能壓縮到五年左右。所以,在積累的過程中,除了付出與堅持,還多出了一個必須的品質——執著。
尤其是創業的時候,基本上放棄別的幻想,哪怕是每天執著地付出16小時,加上創業者萬分的天賦、再加上百分百做對所有的事情、或者百分百調整做錯的事情,這才有三五年成就一份事業的可能性,比如小米、優步等極少數優秀的企業,而正常情況下,這種過程一般都是十年左右,大部分的傳統企業與他們的老板,基本都是如此。
所以,當看到某某某短短兩三年就成就一份事業的時候,也不要光看人家的結果,多看看人家的付出,多看看人家的挫折,多看看人家的認知天賦與心志的秉性,多看看人家的心志秉性,多想想如果換了是你、你的決策能否跟人家一樣、跟現實絲毫不偏差,如果這樣全面的去看的話,就不會有那么多羨慕嫉妒恨了。
這也是優秀的企業,或者更廣泛的來說,真正有成就的人生并不多的原因,對于習慣了活在當下的人們來說,讓他們去看五年十年之后的事情,并堅持五年十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反過來,很多人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值錢,自己的聰明很值錢,都錯了,最終能成就一件事情的人們,肯定是懂得積累、懂得付出、懂得執著的人們。
好,這是我們今天的第一個觀點,沒有五到十年的堅持、付出與執著,很難成就一件事情。如果要三五年內成就一件事情,則不僅要付出與堅持,更要有強悍的認知與心志、以及跟現實的完美融合。
人生三大博弈:認知與心志<>現實<>積累
這也引申出了今天的第二個觀點,雖然積累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認知與心志、以及跟現實的融合,人生其實是這三者的博弈過程,缺失了任何一項,就像缺個角的凳子一樣,都會失去平衡。接下來我們就看下這幾個博弈當中,幾個重要的博弈。
我們先看下缺乏認知重構的堅持。
我們就看缺乏了認知重構的堅持,也無法成就一件事情。這種現象也非常普遍。生意做著做著,明顯已經過了整個行業的上升期、進入了明顯的衰落期,卻仍然在堅持原來的產品,還不斷地加大營銷與廣告,即便是創新、仍然在過去的曲線上進行改進、不斷強化市場已經進入衰落期的產品,這種現象,既然連宗慶后身上都存在,我想這應該是實體制造業中的一個普遍現象了,畢竟,第一波的中國制造、集體面臨著升級的關卡。
再看缺乏成熟心志的人生。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再怎么高的智商、再怎么明白積累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消除人性中的浮躁與惰性,沒能建立起從容、無畏的心志,那么心志的浮躁、直接帶來的結果是認知的短淺,并逃避漫長而艱辛的積累過程,像跳騷一樣為眼前的利益而跳來跳去。所以說人生無為、皆因浮躁,并且,這種秉性的改變實在太難了,雖然最好的改變方法、是把自己扔到一個殘酷的現實環境,但這又非常容易直接擊垮一個浮躁或惰性的人。
再看現實環境的重要性。
現實,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不確定性,所以,即便建立了再怎么良好的認知與心志、即便再怎么懂得積累,最終能有什么樣的人生積累,可能還要看天意。當然,這個天意不是指運氣,運氣不是隨機的,運氣眷顧的永遠是那些悟透現實的不確定性的人們。這里說的天意,是說要看大環境、或者說時代背景。正所謂的環境造就人、時代造英雄,朱元璋如果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趕走蒙古人的可能就是陳友諒了,或者說沒有當時的亂世、哪兒來的各路英豪?!
天人合一的境界
說到這里,不得不去討論國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了。我們往往把圣人的最高境界描述成天人合一,天,指的是現實環境、時代背景,人,指的是認知與心志,合一,指的就是一個人的認知與心志、如何完美地跟現實融合在一起,或者說跟時代的大勢能融合在一起。而天人合一之所以難、難在哪里呢?
難在時代趨勢不是想要就能有的,所處的環境也不是輕易能改變的,人的秉性、不是說改就能改的,大多數的人,更多的是對環境和秉性、采用順其自然、聽之任之的態度。我想,一個人能夠分析自己所處的環境、能夠看明白眼下的大趨勢(而不是事后諸葛)、能夠剖析自己的秉性、能夠克制自己的浮躁和惰性,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所以說,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
同時,好好珍惜這個時代吧,互聯網,開辟出了人們前所未有的第二生活空間,人工智能,開辟出了給工具賦予智能的全新篇章,時代大勢能,從來沒有如此大爆炸過。當然,正所謂天人合一,如果你不肯消除秉性中的浮躁與惰性,甚至連剖析自己的秉性都不愿意,那這一切真的跟你沒關系。
好,這是今天的第二個觀點,人生是認知與心志、現實融合、付出與堅持、這三者的綜合博弈,缺失任何一方面,都會失去平衡。
最后,我們做一下整體的總結吧。
在認知方面,建立基本的認知重構能力,建立基本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建立更多的決策模型,同時練就從容而無畏的心志。
在現實方面,處理好認知與心志跟現實的融合,不要被現實吞噬掉了、掉進現實給你挖好的各種認知陷阱與誤區,也不要活在自己的妄念之中,更不要任性地對待現實的不完美,多些忘記、少些計較,多些付出、少些要求,用心地經營好家庭與事業。
積累方面,一定要看透執著的堅持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積累專業技能以外,用心積累影響力、圈子,如此,你不想積累財富也都很難。
如果還能看透“認知與心志、現實、積累”這三者的博弈過程,相信人生不再有什么不清晰的地方,你所活著的世界、都會清晰地展現在你面前,至于最終能夠有什么樣的人生積累、人生過得有多踏實,就要看你自己的秉性和天意了,這就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