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有一句“語錄”:“所以記得,與別人相比是沒有意義的,那是一種永無寧日、絕無勝算的自我折磨。”這是極讓人療愈的話。
只是,即便如此,你依舊會跟人比較。當看完書,被療愈一天,第二天正能量滿滿到了公司,發現同僚的迅速成單,立馬就不淡定了;自己寫的文案交到了總監面前,總監目無表情,微微嘆了一口氣,給了你幾個他的牛文案請你學習,自己的小心臟又被碾壓了一番;郁悶中,恰在朋友圈看到自己當年的童鞋抱怨收入低,內心還有點“小確幸”;誰料想另一個童鞋在曬自己一周的長跑路線圖和自己的身材,70公里+8塊腹肌,這是另一悶棍。
我們都不是入定的高僧,每天被各處“分別心”轟炸,我們反復比較,跟比我們強的,比我們差的,與我們相似的各個人等在各個領域里反復比較。這似乎是從小就練出來的神功:我的朋友王胖老師就說,他小時候特別不愛去親戚家玩,因為一到人家,就會跟其他孩子們表演節目,別人多少能來點琴棋書畫,而他啥也不會,然后老爹就會祭出咒語:“你看看人家孩子……”。似乎每個人都打小這么或被動或主動比來比去。
而且,這種“跟他人比較”在當下社會并不是減弱,反而更加加強。互聯網這個幽靈蔓延到了我們的生活中,它把牛人的邊界給抹平了。過去一個三線城市的牛講師在自己的城市里絕對是土皇上,但在互聯網時代里要跟全球的更大牛培訓師一起PK。這意味著你會發現,現在比你牛的人比過去多好多。然后,我們脆弱的小神經就斷了。
關于這個比較心的分析,其實遠非勵志文字那樣簡單。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丁格在1950年代就提出了“社會比較”的概念。人家說啊,我們是通過跟別人進行比較來做自我評估的,而且,當我們跟別人比較時,還會產生向上的驅力。按這個意思,跟別人比,其實是件好事。這是我們努力向上的動力。當我們能清楚的知道:“我和那個別人家的還差多少?”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該怎么努力了。
但是,費老以及后續的心理學家們,也說了,假如不恰當的跟別人比較,那就會讓自己陷入脆弱、妒忌的境地。“氣人有笑人無”說的就是這種感覺。而更嚴重的脆弱會讓自己孤立,認為比自己差一點的人弱爆了,于是會各種清高+嘲諷,那些比自己“差一點”的人就不跟你玩了;而為了維護自己脆弱的自尊,又不愿意坦誠跟比自己強的人學習,于是也不好意思跟那些“強一些“的人玩。
我想說的是,作為蕓蕓眾生的我們,多少都會犯“不恰當的跟人比較”的昏招。然后成為“永無寧日、絕無勝算的自我折磨”。
在此,我要做個聲明:我這篇文章不是繼續講,“無分別心”的佛家禪語,不是不要跟別人比,而是講另一個話題:
如果我們這輩子總會在比較模式里玩,該怎么著才能更讓自己幸福成長?
先普及一個關于正態分布的常識。我們大多數的能力分布,都是正態分布。以智商為例:大多數人(70%)的智商是100±16,而超常的和弱智的都相當小。這種分布就是棗核型或者鐘形的分布。如下圖:
這個分布不僅適用于智商,也適用于我們提到的多數能力。比如:言語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寫作能力、講課能力、寫代碼能力……。
如果把某一個能力分成9分。那么大多數經過一定訓練的人,都能達到5±1分,而按正態分布,能得9分的人不超過4%,能得8分的人也不超過7%,如上圖。
而社會比較的有趣就在這里。
以培訓為例,假如一個人,我們叫他小明,的培訓能力是7分,這已經是不錯的培訓師了,場上制造氣氛、講段子、帶活動都是得心應手。但是問題是,他往往在初期會高看自己一頭,自認為是8分、甚至9分的能力。于是乎,他就會去跟8分的人或者9分的牛人進行“平行比較”(請注意,是平行比較,就是以為跟他們差不多)。換句更口語化的講就是:犯賤。
而當一個7分,自以為是8分牛人,去進入牛人圈pk的話,你明白會出現什么后果嗎?那個挫折感會往往令他認為自己不是7分,而是……4分或5分。因為,當我們真的很難給自己一個客觀的定位時,大腦就會強化這種差距。
好了,當小明認為自己是4分或5分時,他又開始另一種“犯賤”:他要去跟那些真是4分或5分的培訓者比較,同時為了尋安慰,又會去跟2-3分的選手比較。你明白后邊是什么了吧。他就又發現自己簡直就是培訓界的大神,馬上又抬高到8分。那些比小明能力低的朋友就更悲催了:如果他們被小明的“犯賤”嚇到了,他們會認為自己是2分3分,巨大的挫折感會讓他們不能在這個能力上前進半步。
我們每個人就是在這種反復的社會比較中撕扯。那些自我概念比較好的,心理韌性比較強的人,他們會更幸福。因為他們意識到了:1)9分本來就是少數;2)這種主觀強化的比較其實是“犯賤”。所以就會逐漸給自己一個內在和外在都一致的定位。而脆弱點的朋友,就自我折磨了。
再強調一遍,如果能實現不跟別人比只跟自己比,大多數人無法做到。我講的是假如必須要跟別人比,我們用什么訣竅:
1.在初期玩“大魚小池塘”的游戲
說白了就是:做雞頭不做鳳尾。我們老講核心競爭力的第一步不是去爭,而是挑自己的比賽場,就是挑符合自己的池塘:在這個池塘里,我是大魚。
請注意,這個道理是常識,科學干的是證明常識。這個道理是被科學研究過的“大魚小池塘效應”。有興趣深入研究的朋友可以參考這一文獻Marsh H.W. Hau Kit-Tai, Big-Fish-Little-Pond Effect onAcademicSelf-Concept. P364-376, 2003.
對于小明而言,去找那個小池塘,一個辦法是在意識到自己講課能力很強時,去跟那些4分5分的人在一起,他的自信心會更強。
但你會質疑:這種玩法好自戀啊。我不進入到一個更優秀的環境,老在比下有余的環境,自己的能力不就很難提升了嗎?
所以我不是強調了“在初期”了么?
2.先跟弱的比,再跟強的比
剛才講了那個小明的比較故事,本意不是說不要跟人比。本意是說,小明的比較參照模型弄反了。
按大腦的傻邏輯,我們會在開始時妄自尊大,等跟牛人比完了就妄自菲薄,這會帶來痛苦的撕扯感。
而如果我們把這個邏輯對調,一個7分的選手,先放到3-5分的池塘里high一陣,然后再出來去找8-9分的大池子自我挑戰挫折一下。會不會更好點呢?
科學對此真的有研究。沃頓商學院的教授馬利斯·施維澤做過一個很新的研究,他就此寫了一篇論文《兩方面的傷害:社會比較如何傷害情感信任和認知信任》。在論文里,他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首先進行)對自己有利的比較,可能會讓受試者對隨后進行的向上比較產生的威脅擁有了免疫力。受試者無需非難或疏遠分數更高的那個人,因為他們已經知道,自己的表現比另一個同學更好;其結果就是,情感信任就此保留下來。”
這個意思說的是啥呢:先向下比較,再向上比較,我們會降低因為向上比較而挫折、內疚、妒忌,自信會保留下來,同時,并更對那些“上面的”牛人保持互信的學習。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以后的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3.“70+”原則
《論語》里有一段話:“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
我個人曲解孔子的意思大約是:你得定個很高的目標,這樣能收獲的好一點,如果目標定低,那就沒啥收獲。于是乎,假如想開始跑步,就得照著跑馬拉松的目標來;如果想做廣告文案,就得以成為奧格威為目標,至少也得以奧美當前的總監為目標。你看出問題來了吧?
當你定個高目標,那往往就是跟那些牛人比,又一大波挫敗感就會逼近。于是進入之前所說的“撕扯”。
而還是,最新的研究,1978年的諾獎得主司馬賀提出的:做個自我滿意的選擇,而不是最優的的選擇。花太多時間做選擇,選擇的成本會隨著選項的復雜而迅速增加,反而毫無行動的可能。因此,不妨放棄最優和完美,定個70分的目標,算準7成的把握。調整我們的比較標桿,不要去拿8分和9分的大牛們做標桿,而是把標桿調整到7分+的狀態,然后開始行動。要知道大多數人稍微撕扯一下就掉到3-4分了,如果能保持7分,就活得很滋潤了。
如果做前20%太心塞,那就做后80%里的前20%。
4.建立多維度比較體系
如果只在一元體系里比較,很容易讓自己在各種虛假的自我評價中撕扯。比如中小學里的唯成績論,既讓音樂、體育好的“學渣”們遭到各種非難,也讓不少“學霸”們在未來進入社會后,其脆弱性一覽無遺,因為即便是一元體系的當下社會,也不比考試成績,比名利。
而當我們意識到可以建立多維度比較體系后,比較游戲就變得好玩了。我不跟你比學習,跟你比身體;不跟你比業績,跟你比人緣;不跟你比努力創業,跟你比家庭幸福;不跟你比房貸多少,跟你比去過的城市;不跟你比去過的城市,跟你比信仰;……反正,總歸找到一點能拿得出手的比較視角。
其中一個方法被提了N遍,就是用組合技。小明的培訓技能是7分,他的媒體營銷能力也是7分。于是他去講媒體營銷的培訓就很可能是8分。把比較體系的維度組合和升維,就會讓自己變得更耀眼。
聰明的里我最漂亮,漂亮的里我最聰明。
最后,還是讓我說點更建構的。回到正態分布,當能力被建立了分布的標準,標準本身沒有對錯,但是到了人群中就產生了價值評判,那就是9分是出眾的,6分是平庸的,3分是弱的。于是,我們就會用一個個數字來定義和評判一個個自己。你在這個能力是5分一般,在那個能力是9分牛叉,在另一個能力是3分傻叉。但是,當我們進入比較,內心就會把這種價值評判視為權威的標尺。
而事實上,人本身比理論更加復雜。我們不能用幾個簡單的方法和理論,就把每個人的焦慮、快樂、確幸、自信匡算的一清二楚,這是對個人的不尊重。當聆聽每個人的故事,而不是對各個能力做計算,我們才會真正看到自己的念頭和自己的方法。
《莊子》里邊總會講點怪人,就是那種缺胳膊少腿的人。按正態分布的玩法,這種人的各種能力都得在3分以下。但莊子說恰恰這種無用之人,反而幸福的度過一生。莊子的意思是,別被這些價值評判所裹挾,跳脫出來,社會比較這類標準就失去了操縱控制我們感受的力量。
最最后我講個我老婆給我講的故事。
她老家在江蘇農村,從小就在那長大,上的是鄉下小學。在她們小學有個同學,學習很差,傻乎乎的,明顯屬于智商偏低類型,按正態分布打分,應該是2-3分,屬于略微不正常的人群。而且這同學人際能力、身體運動啥的各種能力都傻乎乎的。好在他家是道士,專門給人婚喪嫁娶吹嗩吶。于是他就早早退學,當個道士,跟他爹學吹嗩吶。就這樣學了好多年,才算學會。而今到了三十大幾歲,他老父親也吹不動了,他就正式接班。最近一次我們回老家,聽說他現在在各個村鎮都很滋潤。因為沒幾個人懂婚喪習俗,更沒人會吹嗩吶。反而各個村鎮一旦有了紅白事,就必須請他去做法事,這都是銀兩,他家反倒吃穿不愁,還蓋了新房,比他們鎮上很多苦哈哈的人都滋潤。
看了這個故事,你明白我要說的是什么了嗎?
——職業生涯咨詢師 馬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