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曦上幼兒園時,有一段時間老咳嗽,不嚴重,但每天總要咳那么幾聲。小區里有經驗的老太太就介紹我們去看了中醫。
然后,奶奶每天要用砂鍋把一包草藥熬成大半碗黑乎乎的、氣味濃郁的藥汁。而每晚的喝藥時間就成了我們和孩子之間斗智斗勇的時刻。
小曦從小特別容易嘔吐,絕對不能強迫她吃東西,否則必定要把胃里的所有東西都吐光。所以,捏著鼻子灌藥這種傳統而又經典的方法,我們不敢嘗試。
可要讓一個只有三歲多點的孩子,主動喝下大半碗黑乎乎的怪味中藥,這簡直是世紀難題啊。
媽媽我為此是絞盡腦汁,想出了幾個招數,用這些招數哄孩子吃藥,雖然有可能對孩子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不過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兩害相較取其輕嘛。
第一招:利用孩子的同情心
藥端上來之前,媽媽扶著額頭:“哎喲,我突然有點頭痛”。
小曦立即關心媽媽:“媽媽你是不是生病了啊”?
媽媽心里其實很有罪惡感,但是為了讓孩子主動喝藥,不得已只好繼續裝下去:“是的”。
小曦:“那你要吃點藥”。
媽媽:“藥很苦的,我不敢吃”。
小曦:“如果你不吃藥的話,病就不會好啊”。
你看,孩子多明白道理!媽媽看到孩子上鉤了,心里竊喜:“要是有人做我的榜樣的話,我就不怕吃苦藥了”。
小曦立即大聲說:“奶奶,把我的藥端過來”。接著,她一口氣喝完了藥,媽媽在榜樣的帶動下,吃了一片維C,再三對小曦表示感謝,并不忘埋下伏筆:“這藥品說明書上寫著,每天都要吃一?!?。
第二天如法炮制。
如此,過了幾天,媽媽再頭痛肚子痛的時候,小曦終于說:“媽媽,你讓爸爸做你的榜樣吧,我的藥實在太苦了”。
2、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媽媽主動關心小曦:“藥很苦是吧?”孩子嘴角下垂,可憐兮兮地點頭,那樣子都快哭出來了。
媽媽:“媽媽小時候也要喝這種藥,我記得是很苦的(要表示理解和同情)。不過我的媽媽,也就是你的外婆,教了我一個讓藥變得不苦的好辦法”。(此處必須有停頓。)
小曦一聽,兩眼放光:“是什么好辦法”?
你看,孩子又上鉤了。
媽媽一臉真誠:“外婆說,閉上眼睛喝,藥就會變得不那么苦了”。
小曦立即閉著眼睛,咕嘟咕嘟就把藥喝完了,然后睜開眼睛說:“媽媽,藥真的沒有那么苦了”。
如此,又過了幾天。終于,某一天,小曦說:“媽媽,外婆的方法好像沒有效果了,藥還是很苦,我不想喝了”。
3、利用孩子的好勝心
媽媽蹲下身,把耳朵貼在小曦肚子上,一臉神秘:“噓!你們都別說話,我好像聽見寶寶的肚子里有聲音”。
然后一臉焦急,全神貫注的樣子:“什么?你們快要打不過啦?需要支援啊?”
站起身轉告孩子:“你昨天喝下去的藥水,正在肚子里跟病菌打戰,本來快要打贏了,誰知,剛剛又來了一批新的病菌,藥水快要打不過了,需要支援啊”。
為了戰爭能取得勝利,小曦立即派新的藥水去支援。
第二天,還沒有到喝藥的時間,媽媽就聽了她的肚子,煞有介事地說,現在還能挺得住,暫時不需要支援。過一會兒再聽,哎呀,又要打不過啦... ...
第四招:利用孩子的責任心
過了幾天,小曦又不肯喝藥了。
媽媽已經江郎才盡黔驢技窮了!只好隨口說:“要爸爸陪你喝,還是媽媽陪你喝?你自己來選一吧”,她總是選媽媽陪。
有時候我會問她:“在我數到10的時候喝完,還是要數到20喝完?你選擇一下吧”,她每次都選擇數到20喝完。
為了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接下來的喝藥過程就很順利了。
最后總算把那一批中藥全部喝完,真心不容易。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個斗智斗勇的過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