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直不愿觸碰的家鄉食物,大概非狗肉莫屬了。
鄉里素有食狗的習慣,尤其是在夏至時候,幾乎處處都有人約齊一干人等,一起殺狗烹食。搞得鄉間關于狗的最出名一句便是“夏至狗,冇啶走(無處藏身)”。
兩廣人士喜歡在夏至這天吃狗肉,由來已久。夏至殺狗,據聞是因為這天吃狗肉可以大補,“立夏日,吃補食”,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這一傳統相傳源于戰國時期。
據說戰國秦德公即位的第二年里。這年六月,天氣特別酷熱,以致疫病流行,無計可施之際,聽聞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的說法,于是命令臣民殺狗用來避邪,后來便逐漸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狗肉做法繁多,“炆狗肉”、“五香狗肉”、“狗肉煲”、“白切狗肉”等花樣百出,味濃烈,香飄十里,以致喜食者趨之若鶩。
在魯智深醉鬧五臺山那一段,其中:“莊家連忙取半只熟狗肉,搗些蒜泥,將來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那狗肉,蘸著蒜泥吃,一連又吃了十來碗酒。”
雖然魯智深吃得痛快,粵語也有道:“狗肉滾三滾,神仙也站不穩”,煮狗肉的香飄十里,這種香味,被老饕形容為是濃烈的花香味。
可惜,聞著香味雖令人向往,但至今也是不能下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