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后生活天翻地覆,完全變了個樣。以前可以逛街看劇熬夜,抬腳就走也不是不可能,現在一切娛樂活動通通取消,只剩圍著孩子團團轉。小的時候管吃喝拉撒,大的時候管語數英外帶做手工。現代社會的媽媽,“下得了菜場,上得了課堂;做得了蛋糕,講得了故事;教得了奧數,講得了語法;改得了作文,做得了小報。懂得了琴棋,會得了書畫;搜得了攻略,找得了景點;提得了行李,拍得了照片;想得出創意,搞得了活動;掙得了學費,付得了消費”。媽媽們被戲稱“十八得了超級媽媽”,奔著全能奧特曼的路數就去了。為了當好全能媽媽,混跡于各種媽媽群也是必然的,可以打聽各種興趣班信息,可以請教各種西點做法,可以學習如何應對孩子的小毛小病……媽媽群的功能強大作用明顯。
可悲又可嘆的是,各種群里甚至現實中媽媽們之間的稱呼都是“豆豆媽”“毛毛媽”“楊媽”“孫媽”等各種簡稱,完全沒有姓名,以致相處幾年下來都是不知姓甚名誰。媽媽們成了沒有自我屬性的符號,只是孩子的附屬品,頗似舊時女子一輩子注定只能是“張王氏”“李錢氏”而不能擁有自己獨立的名字。事實也如此,媽媽們的整個生活、思想、時間、精力幾乎完全被孩子占用,也確實是沒有名字的個體存在。
前段時間無意間看一個訪談節目,采訪李立群,他談到他的妻子,婚前是嶺南派畫家,追隨名師學畫,在大學里教書,算是才華橫溢。婚后辭去教職,相夫教子,還得忍受蠻橫的婆婆,隱忍幾十年。
看到這里,我不禁唏噓不已:這不就是大多數已婚已育婦女的鮮活寫照嗎?一個女人,一個有才華的女人,婚后為了家庭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事業,做丈夫和孩子的港灣,直至年華老去。到底是中國傳統的影響太大?還是孩子的魅力太大?抑或為了愛情的甜蜜男人的承諾?
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一個媽媽說:“生娃前我恨不得四海為家,生娃后我只愿意宅在家里。”一個同事頗有小資情調,愛看話劇歌劇,喜品咖啡紅酒,愛享受愛旅游。可婚后也是圍著孩子鞍前馬后地忙活,還迫于壓力追生二胎,繼續犧牲自我享樂的時間。而自己,也在生娃后沉溺在她胖乎乎的小胳膊小腿里,早把當年的雄心壯志拋諸腦后。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積極上進的自己,陌生得仿佛另一個世界的自己。
雖說如此,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有了自我意識,注重自我修養自我享受的媽媽也越來越多。影視明星孫儷,生娃后積極復出,連續主演幾部熱播大劇,晉升并穩坐電視劇大女主地位,迎來家庭事業雙豐收。身邊的一個媽媽,有一雙兒女,還在緊張的生活之余上西點培訓班、練瑜伽加健身、積極參加家委會活動,生活豐富多彩。參加寫作班的群里,更是不乏文筆優美的年輕媽媽們,他們都在繁重的生活之余,努力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也有不少習作發表,可喜可賀!
女人啊,什么時候都不能丟失自我,陷在奶粉尿布堆里,成為孩子的附屬品。只有不斷拓展眼界不斷提升自我才能擁有獨立個體,才擁有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