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主觀點:
【本周探討主題】
第十五周:6月12日—18日
主題:學習力
? ?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為了跟上世界日新月異變化的步伐,一定要有學習力做為你生涯發展的后盾。學習力不等于學歷,也不是指在學校里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學習課程規定的幾本書。學習力是指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一個綜合體。它是一種保證個人在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里持續發展,持續學習,并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價值的能力。動力、毅力、能力是學習力的三個要素:學習動力是指自覺的內在驅動力;學習毅力是指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并支配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的學習目標;學習能力是指學習動力、學習毅力直接驅動而產生的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識和信息分析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這三要素集于一身,才真正地擁有學習力。人在這個世界上,要想生存,要想過自己期望的生活,過有價值的人生,獲得不錯的成就,都必須學習。關鍵是我們需要怎樣學習,怎樣看待學習,為什么而學習!學習是為了自己升值,為了改變世界,為了服務大眾······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最需要的是通過鍛煉提升自己的學習力,這是保證自己將來不斷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 ? 本周探討的主題是:學習力
? ? 請各位朋友發表自己對這個主題的看法,可以是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感悟\體會\經驗,也可以是如何提高學習力一些想法\意見\建議……
我的觀點:響應群主,說幾句個人看法——從中小學現有課程看學習力。群內的中小學教師一定對學習力的概念較為陌生。其實在基礎教育的語境中,這個概念就是在三維目標指導下的學會學會。課改的初衷就是轉變學習方式,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學什么到怎樣學,從學會知識到提升能力,嘗試創新……只可惜,在基礎教育的生態環境中,更多關注的是教師的技術,而缺乏融匯貫通的整合與建構,所以始終沒有在體系內提出系統的學習能力的指標界定與意義詮釋,包括一個核心素養的提出,大而空!其實,學習力的提升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上世紀的文件中就有論及,“四會”的核心是學會學習,且這不單純是一個智力問題,關乎知情意各個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學校現有的綜合實踐等課程,把生涯理論的學習力觀點與學生發展能力目標相結合,具體落實。(未完)
鏈接:
【學習注定不開心?】你了解“自主學習力”嗎?
2014-10-08 iladykids
孩子越小越是“不自覺”;只有少數孩子才可能愛學習;寫作業需要家長監督很正常……
如果你也認同上面這些想法,那么魔法麻麻不得不有些遺憾地表示——你家寶貝的學習生涯恐怕會與壓力和厭煩如影隨形。
快來了解著名早教專家林怡關于“自主學習力”的解析,孩子的自主學習行為從出生就已經開始,不要錯失良機哦!
談到“自主學習,”我們會怎么解讀這個概念,我們的腦海里又會浮現什么樣的畫面呢?
首先,學習主體的年齡會有更多的層次,從剛出生的孩子,到老人,無所不包;其次,學習的內容也不再限于書本知識,而是包羅萬象;最后,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人學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越是低齡的孩子,他們自主學習的欲望越強烈,自主學習的方式越多種多樣,甚至有時候讓我們匪夷所思,根本就無法想象那便是學習。
如果一定要給“自主學習力”下一個定義,我會如此定義它:出于了解某事物的意愿,無須他人督促與指導,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主動探索其奧秘的能力。它本質上是一種綜合能力,涵蓋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各種能力,如觀察能力、模仿能力、探索能力、歸納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意志力、專注力、記憶力……
孩子自主學習的本能受撫養人及環境的影響而得到增強或削弱。若撫養人及施教者為孩子提供適宜的環境,并懂得呵護,正確加以引導,孩子的自主學習力便得以提升;反之,這種本能就被削弱甚至被扼殺。
學齡前,尤其3歲前,父母(或其他重要撫養人)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而學齡前恰恰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力的最佳時期。如果我們懂孩子,尊重孩子的需求,就可以從細微處入手,順勢而為,有效地呵護孩子學習的本能,協助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旦孩子自主學習的本能得到呵護與強化,不管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或者其他類型的教育,我們都可以更輕松地面對。就算孩子將來上不了最好的大學,他也一定可以在他熱愛的領域學有所成,如魚得水。更何況,人一輩子成功與否,拼的不是你上過什么樣的大學,或者在校期間學了多少知識、拿了多高的分數,而是一種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便是學習能力。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大腦與心靈才能得到更好的滋養,我們才不至于落后于時代,才能悠游地與時俱進。
提到“學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也許會有人不以為然,甚至斥之為“癡人說夢”。更多的人傾向于認為,學習是極少數“乖孩子”才有的需求,而自主學習力也是少數高智商又自覺性很強的孩子才具有,大多數孩子都在被動學習。有人甚至會反問,既然孩子都有自主學習的本能,為何那么多的孩子做個家庭作業都需要家長指導和督促呢?
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我們進入了某些誤區,錯信了某些觀念。若以正確觀念替代我們錯信了的某些觀念,一切都會改變。
正確觀念1:自主學習的欲望和自主學習力并非某些孩子獨有,而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的一種欲望與能力。
從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的那天起,他就有了自主學習的強烈欲望。隨著生活經驗不斷累加,若沒有人給他設置障礙,而是順勢而為,給他一些恰當的引導,他的自主學習力就會逐漸發展起來。
隨后,孩子會更多地嘗試以他獨特的方式去探索外部世界,這個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自主學習行為。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懂得如何去保護孩子這種自主學習的熱情,無意間,他自主學習的熱情被打壓,逐漸地,他就不可避免地由“自主學習”轉變為“被動學習”了。
正確觀念2:但凡智力發育正常的孩子,在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力這件事上,我們并非無從下手,而是大有作為。
通過觀察了解孩子,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自主學習的苗頭,并加以鼓勵、賞識,在此基礎上,根據孩子的需求創造條件,不著痕跡地給他們提供更多發展自主學習力的機會。
正確觀念3:自主學習力的培養并非孩子上學后才需要做的工作,而應從孩子一出生就潛移默化地滲透。
孩子的自主學習行為從一出生就已經開始,等待會讓我們錯失良機。
正確觀念4:自主學習力并非由家長督促甚至逼迫而來,而是順勢而為,以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激發而來。
錯誤的方式適得其反。摒棄功利的目標,引領孩子一起享受自主學習的過程,是滋養孩子自主學習力最有效的方式。
正確觀念5:并非只有學習知識才叫學習。孩子所有的探索活動都是自主學習的方式。
尊重孩子這種探索的需求,必要時為他提供更有利于探索的環境,或者拓展他的探索范圍,是促進孩子自主學習力發展的最佳方式。
正確觀念6:學習不是受苦,而是一種樂趣。
有個詞叫“苦學”,還有人嚇唬孩子:“等你上學就沒得玩了。”這完全是一個誤區。學習無須頭懸梁,錐刺股,寒窗苦讀,一樣可以充滿樂趣。讓孩子從小就享受學習,他才會保持強烈的學習欲望,變得樂于學習。一個樂于學習的孩子,他的自主學習力才有成長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