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閱讀了這本《賴聲川的創意學》,市面上大多講創意的書都是講技巧,唯有這本書講的是創意的本質。此書反反復復讀了兩三遍,才逐漸摸清文章的脈絡,深受啟發。與其說這是一本教創意類的書,不如說是一本啟人心智的生活哲學書籍。
作者賴聲川,臺灣知名舞臺劇導演。他創作過多部著名的話劇作品。通過回顧自己多年的經驗,一次又一次被作品的折磨,開始掌握了那神秘的過程。作者認為即使在眾人眼里神秘而復雜的創意,也是可能學,可能教的,而且每個人都可能同樣具有被啟動的潛在的創意因子。
1. 創意是什么?
大部分學界對創意的定義是:
創意是生產作品的能力,這些作品既新穎(也就是具原創性、不可預期),又適當(也就是符合用途,適合目標所給予的限制)。
它主要指向兩個面向:“構想”和“執行”面向。“新穎”屬于創意的構想面;“適當性”屬于創意的執行面。
整本書也是把創意分成兩部分來談:激發創意本身的欲望,以及欲望被激發之后,表達這欲望的方式。
作者用佛法中的“智慧”和“方法”兩個名詞來概括這兩個部分。因為在作者眼里,創意就是一場修行。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創意,就是出一個題目,然后解一個題目;其中出題的創意和解題的創意,就是“智慧”與“方法”的區分。
為什么說創意過程中要先確認“題目是什么”。作者給出了給出精彩的解釋;
作家安東尼*杰曾說:
沒創意的頭腦可以看出錯的答案,但需要又創意的頭腦才能看出錯的題目。
今年一度很火的分答就讓我對此深有感觸,在分答這個平臺,每個提問者都絞盡腦汁想提出一個好問題,好的問題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但是想提出一個好的問題,也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這里的“問題”也屬于智慧了。
作者說:”超凡的智慧才能夠提出超凡的題目;超凡的方法能夠做出超凡的解法。智慧“決定創意人為自己所出之創意題目的深度及挑戰大小;而"方法"決定創意人解題的效率,也決定創意人解題的創意。"在我看來,這句話即說出了創意的本質。
2. 靈感的來源
創意過程中最神秘的當屬于靈感了。創意構想需要靈感,執行也需要靈感才能完成。如果沒有靈感,創意人不知如何為自己出題,沒有題目,更不可能作答。
那靈感它到底是什么?從哪兒來?它做什么事?為什么有些人比較容易得到,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曾擁有?
作者曾有過這樣的靈感。在他的舞臺劇《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的故事就是做夢夢到的,半夜醒來,逼自己寫下來。最后完成的劇本跟那天半夜的筆記相差甚少。
還有著名的靈感故事:英國浪漫詩人柯勒律治著名的詩《忽必烈》是作者在服用鴉片后做夢想到的,醒來之后即刻寫下來,直到一位訪客拜訪,他的思緒被打亂。這首詩后來就接不起來了。
作者用詳細的蝙蝠敘述了他的個人作品《如夢之夢》的靈感來源過程,最后總結出來,要發生靈感,需要發生兩件事情:
1.生命經驗中的許多時間必須已經被儲藏在某處。
2.必須有一種機制被啟動,直到在哪里找這些事件,以及哪些事件能夠跟哪些事件串聯在一起。
在我們過往的經歷中,也不缺乏特別“有靈感”的時刻,一件想不通的事情突然想通了,一篇憋了很久的文章突然“靈感”一來,泉思如涌,一氣呵成寫完了。
這種“靈感”最重要的是前面所有經驗的聯結,經過某種催化劑的作用,就可以讓心中的“一切”輸出來。如果腦中沒有儲存任何元素,靈感是不可能空降的。
所以,靈感來源的一切基礎在于我們內在裝了什么,因為那才是創意的原始材料
。心才是我們創意的來源。
3. 口訣“做”
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困難的往往都是第一步。作者引用沒過詩人洛威爾的話:“創作中,最困難的就是開始:要做出一根草和要做出一棵橡樹一樣困難。"
解決這個困難的唯一秘訣就是做;不做,永遠也不會。不會,也就無法做。每一個偉大的創意出現,都是經過最困難的開頭,一步一個坑慢慢修正過來的。如果不去做,你永遠無法發現錯誤,也就永遠無法找到方向。
如果你想成為作家,那就開始拿起你的筆或者鍵盤開始寫作;如果你想成為創意人,那就開始構想你的第一個創意。跨越了第一步,人生的精彩就即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