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專是初中中專的俗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考小中專在魯西南農村學校火得狠。
因為小中專是跳出農門最近、最快的路子。初中畢業上高中考大學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時候大學招生量太少了,家里多供幾年,有的可能連高考預選都過不去,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大多數人家都要給孩子算這個賬。而上小中專可以盡快讓家庭擺脫供學生的負擔,兩三年后就可以上班掙錢反哺家庭。
我在84、85年在初三也復了兩年課,第一年是在鄉中學里,復課班是單獨開設的,全是一色的復課生,一個教室得有近百人,擠得滿滿當當的,年齡從小到大能差七八歲,從教室的后面往前看,男男女女一大片少白頭,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因壓力大,營養不足,男生約有50%,女生約有30%左右,頭發都變成了花白。
復課班里的同學,想考高中的連10%都不到,所以老師在課程安排上主要針對的就是小中專的升學考試。那時候高中升學考試注重考察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而小中專考試則更注重題目難度,所以我這個以考高中為目的的學生,就特別不適應這個班的教學,上了一年,渾渾噩噩的,也沒學到什么東西,最后高中也沒考上。
第二年復課我到了我們鄉的一個農村中學,這個中學因為有幾位很棒的老師,并且有幾年這個學校的初中畢業生考小中專考得比鄉中學都好,所以到了開學季,聞風而至的學生也不少,但其生源和師資還是不如鄉中學,復課生沒法單獨設班,復課生和本校原有的應屆生就被安排在一個班上課,老師在授課時也就要兼顧新生和復課生,這一年,我的收獲還是比較大的,畢業時考上了縣重點高中。
那時候的小中專最普通的就是師范和衛校,基本上大一點的縣都有學校,中考上了小中專分數線就能錄取。好一點的學校有商校、財校、糧校、供銷學校等,一般只在地區或市里才有學校,錄取分數線比較高,分配的單位也比師范和衛校要好。那時候好像都不太愿當老師和護士。
我記得那時候小中專中有一所最好的學校叫杭州電子學校,在全國范圍招生,錄取分數奇高。我有一個復課班的同學考了這所學校,后來分配至一個市的電力系統工作,混的比后來考上大學的同學都牛。
由于小中專對農家學子的吸引力很大,在農村中學復課又不需要太多的投入,所以好多學生在復課班里一混就是多少年,既卷得厲害,升學率又低。有的學生一年一年的,也沒有什么長進,家里又不舍得放棄,就一個勁的上,最后得結婚娶媳婦了,才不得不回家。
我有一位85年同上復課班的同學,我們在一起上學時,有同學就說她已經復了五六年的課了,94年,她忽然到我工作的單位找我,說是中專快畢業了,看能不能在我工作的城市能給她介紹一份工作,她不想再回老家了。我當時被她驚到了,因為我算了一下,她應該復了13年的課。
上復課班的同學年齡大的比較多,有些家庭為了解決后顧之憂,就先把孩子的親事給定了(主要是男生),否則,到了二十五、六,在農村就是大齡青年了,考不上學,回去再找不到對象,損失就大了,所以那時候學校里就有兩大有趣現象:一個是一群初中生一到周日就往家跑,回家找對象談戀愛,有的還跑到準老岳家給人家干農活;平常班里下課時,一群應屆的小屁孩追著一幫年齡大的男生問人家給對象親嘴、睡覺了沒。
另一個是到畢業季時在學校里聲討“陳世美”。快畢業時,有成績好、考上的機率比較大的男生,就開始回家退親,因為這時退親比考上學以后要相對容易一些,在村里留的罵名要小一些。但這個事風險也很大,因為一旦考不上學,就沒臉在這片混了,再找媳婦也難了。
但很多人還是甘愿冒險,害怕一旦考上學吃了“國糧”,農村家里還要有一個媳婦墜著,生了孩子還是農村戶口,多年努力還是不能徹底脫離農門,太不劃算了。
退親有成功的,也有不順的。我在兩次復課時,學校里都遇到了女的家里到學校里鬧的,罵男生還沒考上學就當“陳世美”,真是壞良心,然后就是詛咒男的復多少年課也考不上學。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則不體會當事者的苦衷和煩惱,幸災樂禍圍著看,一個校園子里熱熱鬧鬧的。
我有一個同學,退親后真的沒考上學,沒法再回村里,就到東北投奔親戚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