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毛姆以一種特別銳利的方式去尋求人生的意義的寫作風格,是在是大快人心,酣暢淋漓。但當看《人性的枷鎖》的過程中我一直看不到那種銳利文風和犀利的言語方式,在看到后部分的時候我一直在想毛姆會以怎樣的形式去結尾。就算是在剩下最后20-30頁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寫一個877頁的書的結尾才會有圓滿結局且不會顯得突兀,而對讀者又能展示出本書的意義。
看到最后10幾頁的時候我慢慢發現了端倪,最后的結尾毛姆給了菲利普一個莉薩,一個近乎完美的愛情、完滿家庭、幸福人生的雛形。巔峰之處在于這短短的美好愛情開始期間,毛姆制造了一個意外讓菲利普在一瞬間思考因為這個意外而對其自身來說人生的意義。更巔峰之處在于,當這個意外圓滿解決之后,這又是另外一個意外,讓毛姆再次思索之前自己思考的人生的意義是否準確。很顯然,他之前思考的人生的意義是錯的。“人出生、結婚、生子、死去就是一個人最圓滿的圖案。“
一開始,我只是覺得菲利普歷經的苦難和艱辛值得最后讓他獲得如此美滿的結局。這個結局超現實,就是現實世界里的一個普通的人都擁有的那種現實生活。工作穩定,愛情幸福,感情平穩且愉悅、信仰堅定以及一個歷經滄桑有著足夠寬容心和承受力的心靈。
但是,這讓我想起一段話。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還是山。“
每個階段蘊含的眼界和心靈都不一樣。
菲利普一出生帶著殘疾和家庭的破碎,然后送去一個像是只有一半家庭的家庭去長大成人。他沒有家庭——親情。
在學校他因為殘疾、羞澀和自卑沒有朋友,到對友誼持有無線激情全身心相信友誼,但這段友誼還是破碎了。他沒有朋友——友情。
從小的殘疾和上帝讓他開始接觸信仰,那就是上帝。無限虔誠地信仰上帝期望能夠讓自己不再殘疾,就連一兩次沒有發生奇跡之后他質疑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不夠虔誠。但是,再一次的奇跡無法實現后,他不得不放棄了對上帝仰望——他沒有信仰。
然后他遇見了人生的第一份愛情,很諷刺的那是一個比他大了不知多少的女孩,原本以為其心理成熟度應該和她的生理成正比,給菲利普無限的包容和對時間愛與被愛的技巧。可笑的是,美好結局沒有那么快就圓滿,他感受不到愛——愛情。
然后依次是:
輟學——沒有學業,
找不到合適方向——沒有夢想,
工作丟失沒有錢——差點沒命。
如果本書到此結束,那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人們一定不會遇見。但是,現在它是一本讓我非常喜歡且非常棒的作品。
我們很多人也和菲利普一樣有著穩定工作、美好的愛情、心靈愉悅在現實中平穩生活(但現實的情況是這樣也很難,太浮躁、太畏懼)。沒有那么多大波大浪,唯一的區別是現在的很多人都是在臨近到死才理解人生的意義,哪怕是那時候思考、回顧自己一身充滿意義且不留遺憾。但是,菲利普在30歲的時候便理解看到生命的意義,并自然地接受。也就是說菲利普以將近普通人的兩倍效率發現了對人性這一生的理解,但是不要忘了,更多的那些在奄奄一息、垂死之際還看不透生而為人的活法的人。
他輟學但未放棄學習,他堅持閱讀以及進入醫學院花了10年學習;
他放棄對上帝的信仰,但找到自己對美的理解和追求;
他歷經歇斯底里多種愛情和喜歡的激情,但最后獲得溫柔的慰藉;
他經歷友情的背叛,死亡和消磨殆盡,最后同樣也擁有了美好的友情;
他近距離體驗到因為工作帶來的死亡感之后,有了自己穩定的工作和積蓄。
然后他把最初自己去西班牙、多萊多等地感受大師們對人生理解并將其表達出來的作品的夢想,進行斟酌思考之后。卻發現那原來自己以及讀者覺得最平庸無常,甚至是庸俗的結婚、生子、工作、死亡才是對人生意義最美好的畫圖。
之前為了看《人性的枷鎖》而去網上搜索相關內容時,看到一個讀者說,毛姆有了《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之后才有了《人性的枷鎖》。這么看來確實有一種這么感覺,先看完前面兩本再來看《人性的枷鎖》確實能讓人感覺的不一樣的力量。如我開頭所說,前兩本帶著如劍一樣的銳利讓人看見追求人生的意義。就算是現在看來,說球追求人生的意義還是銳利如劍刃。用那種方式去做的人太少,擁有這種勇氣的能量需求太大。但是后面一本卻沒有這種銳利之感,它是一種用近乎平淡的方式展示出人性的力量對人生意義的追求。它很溫和,更貼合現實,但是卻非常有力量。
后記說,這本書類似于毛姆的自傳,毛姆以自身為原型展示出人性經歷的艱辛、積蓄的力量。第一部手稿間隔第二部手稿將近15年,我很相信,那15年毛姆所蘊含的力量確實能夠匹配產出這么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