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休了,今年60歲,如果能活到70,這十年干點兒什么呢?
我跟孫教授說,“您給我找個學習寫作的地方吧。”孫教授說:“你哪兒也別去,就在家看書,”
機會終于來了,小主要創作一部反映東太行生態環境的長篇小說。不僅能看到作品,還可以看到創作過程。臺前看到的是表面,幕后看到的是實質。
小主老師是天津大城市人,他卻喜歡我們山區農村。城市人寫農村怎么下手呢?
我發現她建了一個專題,專門收集資料,先弄一倉庫資料再說。啊,想起來了,記得一位大師說,尿不出來是喝得水少。
昨天晚上,突然收到小主老師的微信,我高興得沒法說。老師找我談話,這是大好的學習機會呀。小說家的思維可不是我們一般人吶。
我跟他講了一些村里的幾個人物。大角色小角色,她都是那么有興趣。她說每個人就是一部小說,王金莊不愧為歷史文化名村。
她似乎更喜歡小角色,每個人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是一朵浪花。她希望我在書中扮演主人公的角色,讓我記下自己的經歷和見聞。搜集好素材她來整合。
和名家合做一件事情,我像長了翅膀飄起來了。
問題是我連個素材也不會整理呀。平時玩點小文字,只是玩玩而已。雖然有時想入非非,但畢竟底子比紙還薄。記下自己的見聞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誰知道哪些有用哪些沒用呢?她鼓勵我“把有用的沒用的都擺在桌面上。”
明知沒這個能力,我還想努力一把,這可是一輩子也遇不上的學習機會呀。
你說,遇一位這樣的心心相印的老師容易嗎?
憑小主老師一年創作十多部長篇的速度,我對這事充滿信心。我將目睹一部長篇小說從頭至尾的全部創作過程,同隨便讀一本書所獲得的營養一定大不一樣。
小主老師今日簡書選摘
昨天晚上和李彥國老師交流了很多,內心蠢蠢欲動加強中。還是決定先把李彥國老師的故事寫好,但是后面可能還會有其他的故事,形成一個太行系列,這算不算 也有了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