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不喜歡待在舒適區,選擇習慣的生活方式,安排恰到好處的生活,可以時時保持著美好和悠閑。
能夠帶著欣賞的笑容,望著街上行走的人群,然后感嘆一番,喝上一杯咖啡;也能夠說上一兩句遠方與美好的詩句,仿佛一切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可是在這個瞬息變化的世界里,當你對人生懷有滿足的時候,其實你與掉隊只是一個轉身的距離。
楊露是很多人眼中幸福的女人,家庭幸福,生活平靜。這樣的生活,似乎沒有什么不足和遺憾。
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還沒幾年就要退休的楊露,調換了一個她不熟悉的新工作。
楊露人到中年,還得從頭開始。
楊露的老公說人生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但不管走在哪條路上,都需要用努力換得承認。如果楊露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她可以選擇她想做的事情。
楊露在這個時候發現,如她這般的年紀,正是因為無一技之長才會被調換工作的。
面對這樣的現實,楊露后悔了。她曾經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學習,但是她沒有選擇,而是安于她的舒適區。
如果楊露若干年前,知道有這么一天,她會面對這樣的現實,也許她的選擇會不同。最少她不會在生活有變化時,讓自己無所適從。
張欣一直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女人,因為她嫁給了愛情。
全市的餐館,沒有張欣沒去吃過的;商場里最新的服飾,張欣喜歡就買下來。因為有了老公的寵愛,張欣活得既幸福又滿足。
只要是假期,張欣一定在路上,不是川北,就是海角天涯。
張欣擁有了詩與遠方,她以為就是永遠,可沒有想到的是,她的老公有一天告訴她,他不愛她了。
張欣的世界全部是老公,她從來沒有想過其他,當然包括讓自己獨立而智慧。老公的離開,讓張欣的人生全然改變。
餐館張欣是不去了,喜歡的服飾,張欣開始看看標價。現實讓張欣明白,世界唯一不變可以依靠的原來只有自己。
生活的舒適從來不是享受與停步不前。
個人的擁有始終是與個人的能力相匹配的。如果選擇了安于舒適區,也就相當于選擇了放棄。那么以后的日子,自然與舒適無關。
吳悠一次例行檢查被查出了癌癥,拿到這樣的檢查結果,她整個人都傻了。
曾經吳悠以為她會有很多很多時間和機會去完成她的愿望,可這個時候,她才發現,生活才不是這樣的安排。
吳悠想起了她還沒有去做、沒來得及去做的那些事情,越想她越不甘心!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這本書,吳悠從來認為那只是一種記錄、一種向往。而在這個時候,吳悠才真正明白了那種對生命和時光的熱愛與不舍。
我們總是在看電視聽歌曲的時候,告訴自己還有下次、還有時間和機會去提高知識水平;總是在逛街享受著物質生活的時候,帶著那些快樂的小得意,告訴自己還有時間再讀書再練習。
總是以為有一天一定會去到心中最想去的地方;總會和心愛的人地久天長。一次次自我安慰,一次次找出的各種理由的拖延,才發現,夢想一直這邊,自己卻一直在那邊。
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
曾經在工作上的追求,不過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生活的內容不過是跟風的復制。原來吳悠從來就沒有真正做過自己,實現過自己的夢想與愿望。
有時候的歲月靜好,不過是虛度時光;舒適的生活,不過是懶人的哲學。有意義的人生,離不開奮斗,體驗,還有實現。
只是這個時候明白,吳悠想是不是太遲了。
不過戲劇性的是吳悠再去醫院復查,發現一切不過是誤診。吳悠拿著那張診斷書,她真心地發現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那樣的可親與可愛。
這個時候的吳悠,她想歡呼,她想歌唱,她想把快樂帶給身邊認識或不認識的每一個人。
生活,從此,對于吳悠將是一個新的開始。
人的一生,其實不過三萬多天,除去學習、戀愛、糾纏于生活的煩惱,留給自己的時間到底會有多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只是人們在生活中,漸漸丟失了他們曾經的向往。然后告訴自己,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這樣。
如果一直把夢想當作一幅畫,那永遠只是一幅靜止的畫。當事過經年,在某個時候會不會感到失望和遺憾。
人生不應該局限于小小的滿足之中,不要覺得舒適就是幸福。
社會和生活時時都會有變化,只有保持一直的努力,才能真正把握人生,真正讓生命成為獨一而有意義的一次體驗。
不要輕易給自己選擇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