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剛上大一的外甥女放寒假來我這里玩,她媽媽希望我可以和她聊一聊關于未來。坦白說,除了帶著她吃吃喝喝玩玩盡盡地主之誼,實在不知道只比她年長十來歲的自己有啥人生經驗可以傳給這位剛剛成年的90后大學生。
其實,我也明白姐姐把閨女送到我這里也無非希望我可以借助自己童心未泯,與下一代也溝通順暢的 優勢,充分發揮作為長輩的責任苦口婆心勸誡剛上大學的外甥女在學習上繼續發揮艱苦奮斗的良好作風寒窗苦讀。
但說教模式相信她早已從父輩那里聽了太多,難道過個假期還得聽我碎碎念么。于是,我就著小姑娘吃遍這里的小吃,和她聊最喜歡的明星,當然,姐姐交代的任務也要牢記心中,時不時穿插一些“那些年我在異鄉奮斗的日子”,聊一聊她嶄新的大學生活,反正我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好多。
當然,肯定會聊到關于學習這件事。
包括父母家長和孩子都認識到一件事情,就是在我們國家孩子們都好辛苦,從我小時候就披星戴月地上早晚自習為考大學拼命學習,雖然那時候就提倡素質教育,但我都畢業若干年了,孩子們依然逃不開應試教育的宿命,關于素質教育這件事情,現在的孩子們的確是增加了很多才藝,你看與孩子相關的各類輔導班,哪個不是賺的盆滿缽滿的。
學習,從來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學習很辛苦,大家都明白,可是,你能不學習么?
我在韓國工作期間,曾陪同接待了一批來自國內重點高中的孩子們過夏令營。去當地學校的時候,他們看著當地學校寬松的學習環境、學生們多種多樣的才藝展示還有豐富的課程設置,回去的路上,幾個女生就針對國內的教育制度,大肆批判。
我知道,盡管她們才剛剛高一,但高考的濃郁氛圍想必早已感染著她們。她們針對韓國素質教育的成功與自己學習的緊迫感在不斷地批評我們的落后。我擔心這些孩子們會因此誤認為在韓國學習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不禁參與到她們的談話中。
在韓國,高考對他們的學生們來說,一樣是一件需要很“拼命”的事情。韓國人口大概是5500萬左右,國土面積差不多是浙江省那么大,人少的地方,相對來說機會也會少一些。在韓國,最好的三所大學分別是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簡稱SKY,即天空。高考考中這三所大學的孩子,基本上可以預見一個相對不錯的“未來”,因為學校本身就是一個“名牌”,在就業市場上有不可比擬的競爭力,如果你看韓劇,相信也會看到首爾大學出現的高頻率。
為了博得先機,孩子們在進了高中之后,也是學校、補習班各種學習,同樣是硬灌的方式,能多學一點在考試中就能多得幾分,他們也是各種拼命學習,到了那時候補習班補習的是英語、數學這些文化課。
正如國內那些孩子們所見,韓國的孩子們從小學開始便接受音樂、美術和體育各種形式的學習,他們能歌善舞,他們熱愛運動,不管什么場合,只要音樂響起,很多韓國人都可以上臺高歌一曲或者隨音樂翩翩起舞,但是,到了高中階段,大家比拼的不是人人多多少少都會的才藝,而是文化課的比拼。
我對國內來韓參加夏令營的孩子說,就像我們國家高考的時候,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可以加分。其實,是因為他(她)具有其他人不具備的特點。在韓國也一樣,大家都能歌善舞,高考的時候考量的是文化課成績,考察很多人相對弱的一部分誰更強一些,誰才能競爭中取勝。
大家都會的不失分,大家不會的誰能得分的,這才是競爭中取勝的秘訣。
任何一個國家,在人才的選拔與競爭上,總是呈顯出金字塔的形狀,位于塔尖的那部分人從來都是少數的。選拔制度不同,學習的辛苦程度大家都一樣,通向塔尖的過程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學習,意義在于讓你可以選擇你不想做的
小時候,我們常常被教育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過上富足的生活(80后的物質不算特別充裕,父輩們大多是出生于物質更加匱乏的年代,考上大學足以改變他們的命運)。上學的時候,被老師教育寒窗苦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可大學畢業后就趕上什么“就業難”,大學生包分配早已成為歷史。繼而出現的什么“房奴”、“孩奴”、“蟻族”等等,對于很多80后、90后而言,大學畢業也不意味著走上人生巔峰,也沒有當年父母期待著的富足生活在等你。
你想要過上的生活,并不是通過考上大學來實現的,甚至就算你很努力的學習,似乎也不足以實現你心中所想。很多時候,外界條件、客觀環境都是實現你所想選擇的一部分,甚至,18歲的時候,你以為全世界都是你的,但很多時候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其實你能選擇的其實很有限。學習的意義很多時候或許并不在于你可以選擇什么,而在于你可以不選擇什么。
曾去過一個酒廠的車間里社會實踐,我們被分配到折酒的包裝盒或生產線上的某個不是很重要的環節輔助工作。第一次親眼所見流水線的生產場景。
當時廠里的生產設備并沒有先進到從瓶子到包裝完整的酒的全過程,生產線常常是人機合作,完成每個步驟。我印象最深的是生產線上一個小小的工種,就是拿著方形小木塊,在傳送帶上的酒過來的時候,把裝好白酒的瓶口里面那個小軟蓋打進去。工作雖然輕松,但動作持續而重復。
一個年輕的姑娘坐在一個凳子上,她不能分神,必須時時刻刻盯著傳送帶上的酒,時時刻刻得敲擊,把軟塞子打進瓶口,萬一一擊不中、出現不順暢的時候,要飛速把酒從傳送帶上拿下來,弄好在放上去,周而復而、不斷重復。
每半天休息一次到兩次,大家都是等流水線的機器停下來,一起喝水、上廁所、休息一會兒,就像我們的課間十分鐘。當機器停止,巨大的轟鳴聲也一并停了,驟顯出車間的安靜來,大家快速地跑去廁所,只有在去廁所回來后,喝點水和附近的工友笑著聊幾句天,當機器開動的時候,大家又要全神貫注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工作。
我之所以對那個姑娘印象深刻,不僅是因為她工作的無聊且在未來具有極大的可取代性,更重要的是因為她太年輕。
工作,很多時候并不以個人的興趣、喜好所決定,它只是謀生的一種方式。對那個姑娘而言,這份工作提供給她養家糊口的資本,我相信她定也有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但由于學歷、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她只能做那樣的工作,而且在整個生產線上,她的工作強度最輕松。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企業在招工的時候,即便是大學生都要先去車間鍛煉、實習,而后很多高新技術企業的車間,連工人也要求最起碼是大學畢業生。所以,即便是大學生,在就業市場上,也沒啥稀罕的。
你說這是人才的浪費,也不全然。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的進步,才會對人才的要求日益嚴格。但對于個體而言,學習這件事,不能改變你想要選擇什么,但卻可以幫你實現你不想選擇什么。
幾年之后,碰到她們廠里行政干宣傳的一個姑娘,廠里宣傳稿件多大出自她之手,被譽為廠里的“筆桿子”,外賓來訪抑或領導參觀,姑娘都擔當講解等一系列工作。偶然與之聊天,才知道她就是從車間里上來的。她學歷不高,但那時候每次工作結束后,雖然很累,但從未放棄過自我的學習提升,選修了電大,提了提自己的學歷,又在業余時間嘗試著寫寫畫畫,從車間里的黑板報開始著手,一點一點往前努力,最終由車間進入了行政。雖然還是在那個廠,雖然工作依然辛苦,但對她而言,現在的工作內容和強度遠沒有在車間那么辛苦。
同樣是那樣一條生產線,或許當年我去的時候,她就在某個工序上。
你看,或許現在的工作也不見得是她想做的,但生產線的工作定是她不想做的,否則怎會謀求改變?
學習,很多時候就是幫助你選擇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它或許比幫助你選擇你想做的更重要。
學習,讓你的生活更豐富
無獨有偶,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并沒什么興趣愛好。現在被廣為詬病的“低頭族”,沉迷手機不可自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除了工作和上學外,實在沒什么更好的事情來打發時間而造成的。
網絡的快速發展給公眾開了一扇窗,除了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快捷之外,不可否認,也衍生了很多的負能量。
網絡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傳播媒介,一個工具。至于你選擇吸收什么,你如何利用,就在于個人了。可惜的是,對很多人來說,工作不過是為了謀生,上網不過是打發時間。時間流逝,增長的只有年齡而已。而有些人卻在平凡的生活中,通過學習,借助日益發展的網絡,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我熟識的一位朋友成長于信息不發達的60、70年代,現在也算是事業有成。在周圍的同齡工作之余,做大腹便便的沙發男的時候,他走遍了很多地方,足跡遍布中國地圖,學攝影、寫游記,看游記、研究地理,聊起來,他說自己上學時候沒學過地理,工作后的閑暇時間,慢慢沉下心去研究,學習久了也生出了很多趣味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翻翻那些照片,寫得那些文字,不管可以發表自己與否,但都真正取悅了自己。
學習,或許不一定會帶來立竿見影的名利效應,但在一定程度上絕對會豐富你的生活,久之讓你的人生也與眾不同。這并非是空穴來風,就說我相識的這位朋友,同齡人在一起,他的書卷氣更濃郁一些。
我們每個人學過的東西、走過的路、增長的學識,都會成為人生的妝點,甚至凝結在相貌中,而這些都塑造著我們每個人與眾不同的特點。這就是學習的力量與魅力。
所以,不管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不管你在做什么,千萬不要放棄學習,雖然學習是件苦差事,但對你的成長總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