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明,這里的自私是對個人而言的觀點,不討論組織
很多人沒有搞懂,是先有他人還是先有自己,有人說,我要對社會對他人有貢獻,他們沒有明白人是先自私再無私的,如果反過來就是扭曲人性,變相自私,或是受困于他人的自私。也正因為人是自私的,社會教育大家要無私要奉獻,要做對他人有用的事情,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而不是個人的需求。
但個人和社會需求并不是矛盾體,因為自私是利己達人,如果連自己都沒有搞好而想如何貢獻社會是可笑的,所以不應顛倒順序。做到利己達人是正常也是應該,做到毫無私心,無權欲地位、無財富名望、甚至都沒有自己的好奇心,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這樣的人是超脫的,偉大的,極少數的,比如特蕾莎修女。不鼓勵大家都成為這樣的人,而且也是不可能的。而且還要說明利己和達人不要分開,雙贏是最好的方式,有句話說利他是高級的利己,利己就是利他,是分不開的。
另一方面,自私不能淺顯的理解成害人利己、坐享其成、可以無視他人。
打個比方,余秀華和俞敏洪的對話中,俞敏洪問余秀華,有沒有計劃讓自己的才華更多的對社會有貢獻,余秀華回答沒有,別人愛看不看,因為她寫詩從來不是因為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詩是自己內心表達的出發口,自然不會因為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讓自己活得更好,而自己活好的方式,剛好鼓勵了他人,從而才有了貢獻,以前不會倒過來,現在也不會,我很認同她的態度,真實不迷糊。
再比如達芬奇,他創造蒙娜麗莎、研究解剖學、雕刻、發明、建筑等等,首先是自己謀生,自己的好奇心,求知心,他把這些做好了,做到極致,最后影響了后世,才有了對社會的貢獻。
蘇東坡,也不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想著如何貢獻社會,作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的名句,而是在失意的人生抒發自己的才情,或是憂郁,或是苦中作樂等情緒,才情是自我愉悅自我抒發,態度是無論如何活好自己的人生,這才影響了后世,激勵了他人,對社會有所貢獻。
所以輕易不要說如何貢獻社會,摒棄不當的害人利己的錯誤自私,學會利己達人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