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菜茶

1、菜茶

菜茶來自何處,史無以嵇,據胡浩川考證宋初建溪茶樹為野生種(見胡氏“中國茶樹原是喬木大葉種”)如是菜茶或系原來野生種演變而來,此有待研究。至于茶種就樹而分:有立直高大在四五公尺者(如今慧苑有名單叢白瑞香屬之),有匍伏于地上僅尺許者,有張開如傘者,有擴展如飛鷹,有局促如矮黃楊木,其形狀不一而足。以枝干而分:有干細小直立如香,有干粗達二三寸者(如竹窠巖之鐵羅漢屬之),有干屈曲柔軟者,有粗糙剛直者,有分枝稀少者,有枝條茂盛者。就葉生長形態而分:有狹尖如柳葉者,(如佛國巖、馬頭巖叢中之竹絲屬之),有葉緣下垂,表面綿綿無光者(慧苑東之白雞冠屬之),有葉面平整清淡者,有皺厚濃綠葉底有生細毛與無生細毛者。以發芽時期而分:發芽較早者,在清明前十數日,即開始萌芽,清明后數日,即可采摘,所制之茶,稱為“清明茶”。遲者,在谷雨前后伸芽,當須至小滿后二三日始可采摘,是以有所謂“不知春”名。遲早之差,達四十日之久。惟通常多在清明前數日伸芽。以開花時期及性狀而分:花期早者九月中下旬即開,遲者至翌年二月間尚在開花。花瓣為五瓣、六瓣、七瓣之分。有密生而小,有疏生而大。以結果性而分:果有實自一粒至五粒者,通常以二三實為最多。有開花密密而不結一果者,有結果累累使枝條無法支載者。凡此種種不同之形態,系品種固有之特性,抑或受外在環境所影響而致之,有待精密調查研究也。今以葉片外形為準,就佛國、水濂洞、慧苑等巖,于向陽而外在環境未見如何特殊者之茶園中,調查所得,足以為一般菜茶之代表者,計九種,以及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半天夭、水金龜等五大名叢,實際材料記述于后:

(1)武夷菜茶代表種(即本山菜茶中之最多者)

此種茶樹生長至為旺盛,惟樹勢未見如何高大。樹高八八公分樹冠直徑達一OO公分,主干不顯著,枝條多細小,朝天叢生。嫩梢初呈綠色,后變為褐色,老熟后即呈暗灰色,枝干著生角度為二十至五十度間,枝葉角度為三十至四十度間,枝條細嫩,而表皮粗糙。節間距離一·五至二公分,幼葉色呈淺紅,老葉色翠綠。葉片向外向上平展,幅略呈V字形,葉面光澤,質厚而脆。葉脈細而略顯,多系七――九對。鋸齒深而密,齒數二八――三二對葉尖銳。尖端向下成弓形彎曲。葉柄寬一·五公厘,長四公厘,葉長八公分寬三公分。萌芽力旺盛?;ü诙と?,花瓣長一·五公分,幅一·四公分,花絲二三八個,長七――九公厘,花柱頭長八公厘,稍低于藥,柱頭在柱長三分之二處三裂,子房表面著生細白毛,花萼五個,萼長四·二公厘,幅四·五公厘,花托長一·二公分,結實性中等,子實豐滿充實,一果二三籽居多。


【妞注】

大多數人對武夷山的茶叫不出來名稱的都喜歡稱作菜茶。我不習慣這樣,今天切入主題我們先從林奈的故事開始吧。武夷山的茶自古就有了,真正在植物學上給它一個分類就不能繞過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了。carl? von? linne,瑞典植物學家、動物學家、醫生,瑞典科學院創始人之一,他奠定了現代生物學命名法二名法基礎,是現代生物分類之父,跟現代生態學之父。被稱為‘植物學王子’。在植物學中時常用L來表示林奈的作者權。林奈身處的世紀,也正是歐洲的大航海世紀,許多航海歸來的生物學家和博學家帶回世界各地的動植物,并用自己的喜好為之命名,造成一物多名,或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

林奈在烏普薩拉大學其間,發現花的花粉囊和雌蕊可以被作為植物分類的基礎。他將此發現寫成一篇短論文。這個發現為他提供了一個非常教授的職位。1732年烏普薩拉科學院資助他去瑞典北部的拉普蘭考察。到那個時候為止,歐洲人對拉普蘭還一無所知,在這4600英里的土地上,林奈發現100多種新種植物,1737年林奈將他對拉普蘭植物世界的考察寫成一本書發表,在這本書中,林奈首次發表了以植物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

1735年林奈發表《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采用雙名法,以拉丁文來為生物命名,其中第一個名字是屬的名字,第二個是種的名字,屬名為名詞,種名為形容詞,形容些物種的特性,或可加上發現者的名字,以紀念這位發現者,也有負責的意思。林奈用這種方法幫植物命名,后來他也用同樣的方法為動物命名,此種命名法也一直延用至今。舉例來說,“人類”的拉丁名Homo sapiens (智人)便是根據林奈發明的雙重命名法,這個命名法一直沿用至今;茶的拉丁文學名叫Camellia sinensis,前面一個字Camellia (茶)指其類(genus),后面的sinensis(中國的)指其種(species),屬于較低的分支,限定并描述了它從屬的類。

東西交通史少不了茶的貿易故事。有關林奈與茶葉的報導也不少。為了促進瑞典的經濟發展,他企圖從中國引進茶株,移植到瑞典。在眾多東來華,采茶取絲的歐洲人中,瑞典人倒是唯一成功移植活株茶樹的。航海家卡爾·??瞬翊L,出發前獲得林奈有關栽培的錦囊妙計,竟然于1763年10月帶回國存活的茶樹。林奈大喜,準備把這株茶命名為Camellia Ekebergia(埃種茶)。當年運輸的最大功臣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在瑞典家門口沉沒的哥特堡號。有趣的是,林奈對歐洲人每年耗費大量的金錢,用他的話說就是金塊,向中國買茶是一種不智的行為。他認為茶一定可以在歐洲栽培,這樣子可以節省很多錢。上面所提到的,瑞典船長移活的茶株,林奈把它移植在瑞典西南岸,他認為瑞典的氣候溫暖應該可以種茶。好笑的是,到今天為止,歐洲各國都不種茶,歐洲唯一產茶的地方,是大西洋葡萄牙的屬地:亞速群島,不具經濟價值。瑞典本身對茶葉的需求不是很大;可以想見,消耗茶最大的國家就是英國。雖然瑞典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成功,瑞典進口的茶葉卻沒有內銷市場。因此瑞典人把茶葉重新包裝,轉銷給英國。正如同茶第一次的銷往英國,是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轉的;瑞典東印度公司進口的茶竟然也轉口銷往英國。這兩段段歷史插曲,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種情形之下,十九世紀鴉片戰爭英國的勝利──也就是我們的國恥,怎能使英國人不產生自產地大量直接進口茶葉的動機呢?

偏執的林奈對命名有嚴格的規定,除了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外,其他語言盡量不要用,實在沒有辦法時,也要把那些夬舌之音譯為希臘語。茶的問題來了!拉丁學名固然沒有問題,但現代歐語和拉丁普通話的/tea/(及其變奏),源自漢語(閩南語)可以說是很不理想的外來蠻語,林奈便把/t/與/th/改為拉丁語無法發音的希臘字母/θ/,如此一來,/dea/ (/thea/)便成為/θεα/,和希臘女神同名,豈不妙哉?

林奈曾為文指出:“理性和經驗為人類知識的兩大砥柱。兩者的結合才能成就好醫生?!本妥衷磁c內涵而論,他所謂的“經驗”包括“實驗”。這和李時珍秉承宋明理學的格物致知,實有異曲同工之趣味,《本草綱目》的“綱”和“目”體例,固然援用自朱熹;李時珍自序凡例曰:“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可稗爾雅詩疏之缺。”也說明了致用與治人之學,小至草木鳥獸蟲魚名實之辨,大至望聞問切藥石處方,舍實踐則無能為功也。

但由于林奈只是植物學家,并不知道茶這種農作物是通過制作后的手法來細分的,以至于他誤導西方世界國家以為中國做紅茶的有專門的紅茶樹,做綠茶的也有專門的綠茶樹,導致西方植物獵人百年間不得其解,直到福瓊時候才搞懂中國茶只要帶走茶種,跟制作工藝制作工人,是既可以做紅茶也可以做綠茶的。

以上就是武夷茶植物學命名的細節

再說武夷山的武夷變種(菜茶)是異花授粉的產物,導致形態不一,而從變種中選用良種進行繁殖培育,讓其基因穩定就產生了文章里所說的類似武夷幾大名叢的分類產生。而我國的茶學專家莊晚芳則說,所有的茶都是一個種子(C Sinensis)在此之下分為云南亞種和武夷亞種兩種,兩個亞種之下再分八個變種,其中之一就是武夷變種var bohea,并描述武夷亞種為小喬木以及灌木,分枝較密,葉以中小葉為主,少數有大葉,花多,結果律高,茶多酚咖啡堿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 對于來源 ,莊晚芳認為武夷茶是最早時候古人用種子栽種,或可能引自浙江烏龍嶺。有待考證。茶樹和其山茶屬植物一樣,具有雌雄花同株,雌雄蕊同花的形態特征,但具有高度的自交不孕性.這使素來播種繁殖的武夷變種有性群體具有典型的遺傳雜合性,表現多態性及區域適應性.

1、遺傳雜合性

曾經試驗表明,在天然傳粉條件下,同花授精率幾乎為0,同株異花授精結實率為0~11%.因此,采取天然種子繁殖的菜茶不同個體,絕大多數是由不同遺傳型的父母本雜交而成的.由于雌雄配子受精結合的機會是相等的,隨機的,代代自然授粉,雜交結實,多種不同遺傳基因的不斷分離,獨立分配和重組,這就構成了武夷變種的復雜遺傳背景.每個武夷茶個體植株,都是不同遺傳型雜合體.即使是同一株上結的茶籽,遺傳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是菜茶品種及其個體(含花名、名叢(名樅))采用播種繁殖產生分離變異的原因.

2、表現多樣性

種性遺傳決定著品種性狀的具體表現.菜茶遺傳基礎長久保持復雜化,決定著該品種群體的不同個體間特征特性的表現多樣性.

質量性狀方面表現差異,如:

①樹型:灌木型為主,小喬木型少數

②葉型:圓形、卵圓、橢圓、長橢圓、披針型等5種類型常見.

③芽葉色澤:主要有淡綠、黃綠、綠、紫綠等常見類型,除此之外,還有近黃色和紫紅色等表現類型.

④柱頭裂數:基本為3裂,也有個別單叢柱頭4裂;

數量性狀表現方面:

由于茶園的生態環境(如巖山、外山、洲地)不同,栽培管理方面的差異,菜茶品種的春芽生育、葉片大小、百芽重、生化成分含量等與產量和品質密切相關的數量性狀變化表現,也是千差萬別.

3、區域適應性:

武夷變種對武夷山茶區所產的各類茶葉均有較強的適制性.自唐以來,武夷茶從晚甘侯、研膏、臘面、龍團、鳳餅,到現在的烏龍茶,都是以栽培武夷變種而生產制作出來的,只是近百年來才引入部分水仙等品種栽培.

武夷變種區域適應性也表現在抗逆性上.由于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粗放耕作,適者生存,加上人為選擇,形成了武夷變種較強的生活力,栽培管理容易,抗旱性、抗寒性較強.

武夷變種在長期生長在武夷山生態環境中,受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和演變,形成對環境條件較為敏感的特性.武夷變種及其單叢、名叢(名樅)在不同的栽培環境,其產量和品質表現明顯的差異.許多珍貴名叢(名樅)都對生態環境有嚴格的選擇要求,這是武夷變種品種群體遺傳上受微效多基因所控制的數量性狀表現.

以上的擴充可以讓之后的武夷茶種的植物學表述看起來不那么枯燥。

總之,對于武夷茶的幾類變種,我喜歡稱作武夷變種。喜歡偏執的細分他們的特點。經常有人說某人比較偏執,某種時候來說偏執是缺點譬如兩個人吵架的時候,但對于任何一個哲學、植物學、醫生等等技術性的人群來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執,這是優點,有利于把人類從商人偏重感性毫無邏輯的宣傳口號里帶出來,當然,是一部分人,不是全部。畢竟,這些對于完全不愛動腦的人來說:太!難!了。對于喝茶喜歡找帥哥老師,美女茶師的人來說完全分泌不出荷爾蒙以及安全感,我只是想說:甭看這些了,人生就是用來浪費的。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轉自掃葉山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74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6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9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33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35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43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35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75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713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9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8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303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34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12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4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408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7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