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辭職單干?
社交恐懼癥怎么辦?
該以何種姿勢進入區塊鏈?
答案都在這里了
為我大四川戰友瘋狂打call
p.s.:
Q=Question A=Answer 每一個問題后面直接是戰友們的建議,類似的答案有進行一定的整合。
Q1:
我熱愛【007不出局】,喜歡這個圈子的氛圍,更加熱愛這里志同道合的戰友們。之前因為寫作加入007,現在發現自己戀上的是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我感覺自己越來越依賴007,跟戰友們距離越來越近,而跟身邊的同事漸行漸遠。我想要脫離公司做一個“超級個體”,又發現能力還不夠;在公司里待著又擔心耗費注意力達不到預期的成長。時常在兩者間切換耗費了大量注意力,我該如何協調?(題主23歲)
A1:
加入007的圈子,跟原來的圈子越來越遠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23歲很年輕,如果不安與體制內的話,建議可以跳出來,比如我08年畢業,進入鐵路局,工作兩年后想辭職,在當時經濟危機的大環境下,家人和朋友都不看好我辭職,但是當我真正離開后,在面對四周皆困難的環境中,發現自己自然會逼自己去成長,去變得更優秀,人就是這樣,不逼自己一把,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有多優秀。
A2:
不建議跳出來 ,雖然和同事的共同語言不多,但是可以把自己在007或者在得到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中去,以自己去慢慢影響周圍的人,把他們帶入自己的狀態,這樣也會有成就感。
A3:
有三個需要思考的維度:
(1) 具體定義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超級個體,是側重于內容創作?那可以具體到時側重于哪方面的內容創造呢?如果是針對個人職業規劃方面,也可以具體到是要針對剛剛出來的大學生這類群體來給他們進行職業規劃嗎?還是說題主想做的是類似于HR的工作?
(2) 思考一下你自身現在往這方面去發展所具有的優勢。
(3)先預計出來的時候會遇到的問題,比如可預見性的一些困難和資金方面的問題,可規劃下自己可以撐過多少個月,如果可以撐過半年到一年,可以跳出來,但是如果沒有這么長的時間,不建議出來。
實際上在一家企業,如果沒有3-5年的積淀,往往很多時候都還處在這個行業外面,并不會去深入了解到行業的實質。
A4:
有過相同的疑惑,但是更傾向于自己找答案,傾向于去自問自己,比如經濟支持方面是否可行,主要覺得選擇會跟自己的性格關系很大,比如藍色性格和紅色性格的人,在做選擇的時候風格不同,自己的性格是從藍色性格,謹慎多慮,到紅色性格,風風火火干凈利落,有了很大的轉變,也因此感受到了生活的不同。
A5:
曾經有過相同的困惑,已經離職,是經過認真思考的,包括自己當時的經濟能力,離職主要是因為與當時的環境以及到了格格不入的狀況,也有思考過是否真的不能求同存異?認為求同存異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異并不能阻礙我們尋找對方身上相同的部分,在自己判斷不能找到價值觀上面的認同感之后,離職了。
A6:
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心里想往哪里走,大腦跟著去做就好了,只有自我提升才是主業。
A7:
同樣有三個唯獨:個人能力,經濟實力,冒險精神
(1) 經濟實力可以撐多久
(2)個人能力已經達到行業整體水平top了可以去做,如果在本單位已經是牛人了,同事老板都認為這家公司留不住你了,那就是你出去的時候了。如果在本單位都不是牛人,即使出去了,下一份工作也會和這一樣的。
(3)冒險精神也非常重要,打不死你的通常能使你強大,個人能力和經濟實力是兩個基礎問題,這兩條沒問題,如果自己又是有冒險精神的人,那去做吧。
A8:
人生的進度條是不明確的,只有在你做的過程中能力的進度條才會增加,要工作就不可避免要分散一部分注意力,也就會很難有專注度再去成為超級個體,年齡和經濟狀況都是比較理性的東西。答主本人已經辭職,并沒有像預想中那樣進步很大,但人生也沒有什么好后悔的,人生就是在變化中成長的。
A9:
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讓自己開心,題主目前想做的事很類似古典老師在做的事,可以先去衡量自己能不能做這件事,在設定自己的大目標,目前可以力所能及做為這個大目標鋪路的小事,辭職后,時間上自由,但是時間的利用率不見得比工作的時候高。
A10:
在現有的公司里面,利用暗時間(吃飯睡覺工作之外的的時間)去發掘另外的機會,比如利用發呆和上下班的時間去努力思考你要做的這個超級個體要求你有什么樣的條件,去分解、放大這些條件,定制一個一個的小目標,然后一部一部的去達到,不會影響你現有的工作,也會里自己想要做的超級個體越來越近。
A11:
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現在的工作是不喜歡還是因為沒成長? 有沒有自己喜歡的行業和在這個行業里自己喜歡的公司?
A12:
先思考一個問題,你如果在這個行業里面繼續做,10年后最好的狀態是什么?這是否是你想要的?而關于是否該嘗試新的東西,數學家有一個公式,答案是年輕人應該多嘗試,等到一定階段之后就會知道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東西,人們總是覺得年齡大的人不太會變通,不喜歡嘗試新東西,殊不知那是他們已經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處事方式。
Q2:
問題:究竟是否立即辭職創業,還是繼續觀察等待機會?
背景:我目前在一家外企上班,薪水還算過得去,工作中一年有3-4個月比較忙,其余時間不忙,工作時間較自由靈活。但這不是我長期要的工作,畢竟外企里面有職業天花板,再過5年或許會被淘汰,而且打工薪水再高也不能達到財務自由。。
我一直在找尋一些投資的機會,實踐過港股,美股,現貨,期貨等。區塊鏈這一個風口是我在今年發現的,我想在這一個風口的早期,找準一個適合我的切入點,殺進去搞點事情,而不是簡單的炒幣(實際上,我也握著少量的BTC/EOS資產)。但目前適合我的切入點還沒有找到,比如:
1. 我不會編程,因此不會開發區塊鏈項目;
2. 資金不夠,因此不能開礦場挖礦;
3. 搬磚等短線套利不符合我的長期投資策略;
4. 技術有限也不能開課布道等……
我目前的答案:
繼續目前的工作,畢竟生活還是需要一份穩定的收入來維持的。
同時繼續關注區塊鏈的發展,找準一個切入點,慢慢切進去。
A1: 建議題主先主動去學習,沒有找到切入點多是因為沒有去學習,要用開放的心態,不是我現在手里有的的東西,能夠去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而是我想去做的這件事,他需要什么,我就去學什么,只要這個東西需要,就學,楊哥現身說法身為一個文科生,大一的英語水平,為了學習區塊鏈的知識逼迫自己學習英語,現在已經有一個質的飛升了。
A2:
需要自上而下的給自己一個框架,了解進入這個行業的最少必要知識,學習這些最少必要知識,先進入到區塊鏈的環境里面,只有進到了圈內才能更多的去了解到這個到底是什么東西,加強按時間的利用。
A3:
加入知識星球和學習群,在投資上,找到國內的區塊鏈牛人,和他們產生鏈接, 先頭一點進去,然后再倒逼自己學習。不要all in。
A4:
(1) 清楚區塊鏈技術的底層構架可以進入什么行業
(2)想清楚進入這個行業僅僅是想做一些投資還是說要去以這種技術做一些應用。
Q3:
作為一個有輕微社交恐懼癥的人,如果不通過網絡,和陌生人完全不敢聊天,但是有希望在現實里認識更多的人(認識異性就更重要了)
我的思考:也看了很多社交和人脈的書,關于怎么搭訕陌生人學了很多理論,但是一行動就慫了。
希望戰友們的能分享:自己的一些真實經歷,自己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的辦法
A1:
抱著目的去社交,實際上誰也不會莫名其妙去搭訕陌生人,即使去搭訕陌生人,也是有搭訕這個目的,或者搭訕學里面有些方法論,說夸對方穿搭不錯,那像對方傳達出去,你今天穿搭的不錯哦,這個行為本身也是一個目的。而平時無論是朋友還是同時之間的交流,都本身是有一個主題和目的的,例如要聊一些區塊鏈的話題,首先你已經有這個聊的對象了:區塊鏈,然后再找一個有同樣興趣的人,就很容易聊開,所以,第一個,找對題,第二個,找對人。
A2:
社交恐懼基本上是心理層面的因素,把自己因為恐懼而沒有去做的事情記錄下來,回頭再復盤的時候會有緩解。
恐懼還可能是不知道自己講的東西是不是別人感興趣的,推《魔鬼搭訕學》,看了之后用了再說。
A3:
需要理清楚概念,人有三層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物的關系,人和自我的關系,找到自己內心的擔憂,先與自我和諧相處,處理好關系,關系第一,對錯第二,強推《武志紅心理學課》,和別人交流的障礙一定來自于自己內心,而不在于障礙本身。
A4:
三歲多的時候媽媽溺水走了,從小到大對水都有恐懼,大學的時候開始慢慢走出來,朋友給了自己很多幫助,有一本書里說“親愛的,外面的世界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直面恐懼,擁抱恐懼,坦誠自己的恐懼,身邊的人會幫你走出來的。
A5:
生完寶寶后,有輕度抑郁癥,一度想輕生,不想去和別人交流,完全否定自我,后來找到最好的朋友大哭一場,在熟悉的和可信任的環境中找到了心目中的依靠。
A6:
找到交流的切入點,沒有共同語言可以選擇不交流,這不代表自己有社交恐懼癥。
或者踐行不戀精神,每天找五個陌生人搭訕。
在做某件事之前,先給自己設定一個人設:比如要上臺的時候先心理建設我是個不會怯場不會緊張的人,再去刻意練習。
A7:
對不同的人聊不同的話題,去接近很會聊的人,跟他們聊天,潛移默化也會受到影響。
害怕和陌生人接觸可能是害怕被拒絕,比如設定一個小目標:我今天要被5個人拒絕,然后去做。也可以這樣想,別人拒絕你,是因為對方也在一種恐懼和陌生的環境中。你突然的搭訕讓他沒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