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習慣的力量
1%的改變并不會引起注意,但從長遠來說,它卻意義非凡。如果每天進步1%,當完成時,進步達到了37倍(復利原理);如果每天沒有進步,那么實際情況任何改變,只是原地踏步。
目標是好事,它能讓明確方向,就好像指南針一樣,可它并不能讓我們進步。目標明確方向,那么體系是促進我們前進的方法。可以理解為,在自己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所做的所有的規劃,這表示體系。
當目標不變,則需要落實體系。簡單一點,不改變方向的情況下,實行自己對未來做的種種規劃。可能自己的規劃實行起來有點困難,于是便不斷探索漏洞,改變規劃中的規則,確保自己的行動能夠正常進行。
這1%就是是細節,改變細小的結構,最后很有可能影響整個積木的結構。
二、塑造身份是改變習慣的開始
改掉習慣之前要先改變模式,更換低配身份標簽。
錯誤的模式:成果——過程——身份
例如:成果,我想“養成閱讀習慣”——過程,我需要“我要閱讀一本書”——才能顯示身份“愛讀書的人”
這個模式是錯的,下面展示正確的模式:設定身份——制定過程——產生成果
例如:身份“我是讀者”——過程“我在讀書”——最后“養成了閱讀的習慣”
必須轉變思維,才能改變習慣:我不是要閱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者;我不是要跑馬拉松,而是成為跑步者。
撕掉頹廢的標簽:我不是早起的人,我不擅長和別人交往,我不怎么會愛運動。
給自己貼上新的標簽,積極的標簽:我是個自律的人,我是跑者,我是讀者。
改變身份需要一點一滴,日復一日的積累。證據。想養成好習慣,先要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通過一點一滴累積的證據,證明自己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
目標是一個方向,并非達到的彼岸。確定身份,成為什么樣的人,向著目標前進。畢竟讀書是為了做人,做一個好人,一個對社會無害的人。
三、習慣的構成原理:提示,渴望,行動,獎勵
栗子一:逛街的時候,聞到了烤肉的香味(提示),肚子有點餓,想起烤肉入口時麻辣多汁的口感(渴望),然后進去烤肉店(行動),吃了一頓(獎勵)。
栗子二:天氣很熱,剛打完球,旁邊有一家小賣鋪(提示),想著要是能喝一口可樂就好了(渴望),于是進了小賣鋪(行動),買了可樂,痛快的喝了(獎勵)。
栗子三:鬧鐘響了(提示),自己是一個自律的人,不能打破早起的習慣(渴望),立即起床,關掉鬧鐘(行動),心理暗示我很棒(法術獎勵),接著來一杯香甜的咖啡(物理獎勵)。
要想改變習慣,那么打破習慣中的那1%就好了。
栗子一:見到香煙的盒(提示),就想抽煙(渴望),拿出了香煙并點上火(行動),吸了起來,感覺好多了(獎勵)。
隱藏提示是一個方法:不要再買香煙了,剩下的丟掉(隱藏提示),想要吸煙時提示自己不要抽煙(打斷渴望),抽煙要下樓買(行動制造麻煩),下樓買煙后,抽一根便丟掉(將獎勵變成懲罰)。
雖然不能一次便改掉習慣,但是打破了習慣的鏈子,那回路便會慢慢分裂掉,最后垮掉。
栗子二:跑步習慣,下班后,手機提示跑步時間到了(簡單粗暴的提示),決定成為跑步(渴望變得有吸引力),穿運動鞋上班不用換鞋子,回家路上可以鍛煉身體(行動簡單便捷),回家后產生成就感(法術獎勵),用手機打個卡(物理獎勵),自己有愉悅感。
習慣法則一:養成法則
1. 提示:要顯而易見,簡單粗暴
2. 渴求:變得有吸引力
3. 行動:讓行動變得容易
4. 獎勵:變得愉悅開心
習慣法則二:破壞法則
1. 提示:從娘胎中殺死
2. 渴求:讓他欠缺吸引力
3. 行動:讓行動變得有阻礙
4. 獎勵:讓獎勵變成懲罰
習慣養成小技巧:
1,連招
栗子:(健身)看見樓梯,走樓梯。
? ? ? ? ? ? (冥想)看完手機,冥想1分鐘
2,高級連招
栗子:起床后喝杯白開水(喝水習慣),喝完準備運動跑步(健身習慣),運動后準備看書(閱讀習慣)。
3,改變思維:把“要”和“想”的轉變,改變為積極的想法。
把“我要上班”改變成“我想上班”
把“我想運動”改變成“我要運動”
4,創造一個堅持下去的理由。告訴自己堅持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沒有,那就瞎掰一個騙自己。
5,制定獎勵:寫健身日志、早起打卡……